作者:今綸
給我做飯的阿姨告訴我,她和老公在2010年的時候回湖南老家鄉下修了一棟樓,花了28萬,還在縣城買了一套房,花了45萬。她來自湖南某縣,她的老公在某一線城市開計程車多年,也賺了一些錢,所以才有資金來做這些事情。
不過,鄉下的房子自然是不值錢不能變現的,而縣城的房子至今也只漲了不到50%。後來,兩口子在當地做生意失敗,她又回到廣州繼續打工,而她的老公因為父親多病,就在老家照顧老人家。
普通人對於經濟趨勢、財富變化沒有應對能力,其實是很遺憾的,阿姨告訴我:「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辛苦了那麼久,又回到原地。」
現在我們在經歷疫情之後,又站在了一個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口,但是又一輪貧富分化在路上。
未來會如何?我今天早上在微博上寫下一段話:
「一方面要延遲退休,一方面就業有35歲歧視,這提醒我們,誰也靠不住,練一身本事很重要。當然,你如果跟對了老闆和企業,也是可以的。你要問後面幾十年怎麼樣啊,很簡單,窮的越來越窮,富的越來越富。你如果把寶貴的時間、精力放到如何創造財富上,有希望收穫,如果放到不能產生效益的事情上,那就等著悲劇發生」。
是的,這就是我要說的重點。
可惜,很多人總是錯判方向。
普通人在系統加速時代很悲劇
關於工業製造有個數據值得關注:11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2.1%,連續9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
這是什麼意思呢?
採購經理指數(PMI)是經濟運行活動的重要評價指標和經濟變化的晴雨表,50%是榮枯線,過了50%,而且一直向上,說明經濟好轉。
結合此前的挖掘機大賣的信息,再看看中國諸多城市的經濟增速已經回到正增長,我們就知道:經濟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跟隨前進,我們發現大企業,尤其是掌握了資源的網際網路大企業正在高歌猛進,而一些傳統的中小型企業日漸式微,除非它們有獨特的產品和模式。
網際網路企業在通過傳統的電商模式幹掉很多夫妻店之後,現在又開始用「社區團購」的模式去圍剿菜場,未來,菜販子會大量消失,但是,他們基本無力反抗。
這就是我說的「窮的越來越窮,富的越來越富」的現象之一,菜販子也有窮富之分,有的其實很賺錢,但是在富得流油的網際網路平臺面前,他們照樣是無力抵抗的。一個個原子化的普通人如何抵抗一個龐大的系統?它的後面是技術、營銷、品牌和龐大的資金。
結果就是:又一輪貧富分化在路上。「社區團購」這個模式一旦提速,後面就是大規模擴張,然後IPO,造就更多億萬富翁。
所以說,普通人在這個信息和系統加速的時代很悲劇。
反壟斷的舉措在路上,來得及嗎?
中國經濟其實已經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一方面是大企業非常強大,人才濟濟,在某些領域是世界一流,包括公司市值。但是,另一方面,在廣袤的國土上,又有數以億萬的普通人,他們缺乏基本的商業常識,也沒有可以求助的渠道,只能任由自己的小生意、生計凋零。
這是中國的全新命題,但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
不要指望繼續「大放水」
談一下貨幣政策。
在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和「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進一步明確了貨幣政策將回歸穩健中性的態度。
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就是說應對疫情的「大放水」階段過去了,大家要清醒一點,我會保持適當的水量,但是不要指望繼續「大放水」。
央行甚至都提到了「總閘門」這樣的關鍵詞,又提到「槓桿率基本穩定」,在中國的特殊經濟語境中,就是會逐漸減少「放水」的意思。只不過,「穩定」是多方訴求,所以要說得更委婉一些。當然,月底放一些「麻辣粉」其實也是常規操作。
央行之所以有這個底氣,是因為經濟正增長已經回來了,所以收一收很正常。
滬指重回3400點左右,是一個清晰的信號。是的,在股市裡,股價是狗,價值是人,當人牽著狗出行的時候,狗有時候會在人前,有時候會在人後,但是始終圍繞價值波動。各種人等在股市裡撈金,有的買基金,有的一年只有三個月在股市裡操作,有人短線頻密,有人做長期的價值投資。
在美股創新高,滬指重回3400點(今天收市是3391.76點),而且疫苗的消息不斷傳來的當下,一部分資本市場的老手已經在這裡賺得盆滿缽滿。
滬指在今年3月只有2600點左右,現在已經多次突破3400點,毫無疑問進入了牛市,還有很多人茫然不知。他們既沒錢進股市,也不具備在股市賺錢的本領,這是貧富加速分化的土壤之一。再次重申,我反對任何散戶直接進股市。
在A股和美股這樣的上市公司雲集的地方,「頭部化」還在加速,五大科技公司撐起了納斯達克的相當一部分漲幅,諸多小公司籍籍無名。在A股也是一樣,頭部公司正在快速進步,但貧窮的小公司甚至請不起審計,董事長的工資也少得可憐。
央行把貨幣政策收一收,估計某些公司更慘,而大公司的融資渠道更多元化。
貧富分化的一個重要的收入起點是你要進對公司,是進騰訊還是進一個毫無前途的傳統公司,區別太大。當然,進小公司不一定不能發財,還要看機遇、行業。
還有一個分化點是個人對理財知識的掌握,一個完全不懂理財的人和一個懂理財且穩健的人,確實在財富積累上差別很大。在微博上,一個網友和我說,他去年賣了某一線城市的房子,全倉某基金,現在已經翻倍,有點膨脹。
繼續給房地產放水是不可能的
樓市未來會怎麼樣?從媒體最近大肆傳播「深圳樓市打新一套賺500萬」的消息,以及高層繼續表態「房住不炒」,再結合央行的關於「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更好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的表述,我們看到了地產緊縮的信號。
11月19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發表文章《堅定不移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他認為「房地產泡沫是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所以,繼續給房地產放水是不可能的,疫情後的特殊階段已經過去。「深圳樓市打新一套賺500萬」的新聞已經刺激和激怒了很多人,相信更強硬的調控措施已經在路上。
房地產企業中的一部分在拼命賣地、賣項目、賣樓,甚至賣公司股權:
《華夏時報》根據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信息梳理統計,11月以來,房地產行業產權轉讓項目公司共有18個。這裡面包括財大氣粗的國企、央企,包括招商局集團、華僑城集團、中化集團、光大集團、中航工業、中信集團、中國電建、新興際華集團等8家。
11月轉讓項目中有的底價不足50萬元,甚至僅要1萬元。11月9日掛牌轉讓的河北際華潤澤物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51%股權,轉讓底價僅為1萬元。
它們為什麼要這樣幹?
因為「三道紅線」卡在那裡,普及一下相關知識:
「三道紅線」是央行和住建部將限制開發商融資的政策,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全行業推行。
「三道紅線」是針對所有開發商劃出的三個標準,分別是:1、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2、淨負債率大於100%;3、現金短債比小於1。
如果全部踩中,屬於紅色檔,有息負債規模不得增加。不許借債,對於房企來說等於要命。
如果只踩中「兩道紅線」,則將被歸為橙色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5%。這種增速作用不是特別大。
如果只踩中「一道紅線」,那就被歸為黃色檔,有息債務規模年增速將擴寬至10%。對於一道都沒踩中的房企,則被歸為綠色檔,有息債務規模年增速可放寬至15%。
包括融創、恆大、綠地、華夏 融信、中梁、綠城、美的、金茂、陽光城、金科、榮盛、奧園、雅居樂、藍光、正榮、旭輝、世茂、碧桂園、萬科、新城、建業等房企都困難了。
「三道紅線」其實就是把房企的擴張腳步給捆住了。
這是史無前例的的舉措,沒有達標的房企當然要甩賣很多東西回到紅線以內,尤其是國企、央企,××正確很重要。
在房地產領域,我們會看到熱點城市的豪宅會繼續漲,但是普通公寓的價值會平穩,國家調控政策的每一招都是在打價格,但是富人對價格是不敏感的,只對資源稀缺敏感。
富人越來越富,他們需要住在半山,需要住在海景附近,需要住在湖邊。
普通人越來越窮,他們需要便宜的公寓,需要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國家有義務保障他們買的起或者租得起房子,為了整個大盤子的穩定。
給我做飯的阿姨說,他們那個村子70%的人去縣城買房,縣城的人又去省城買房,還有一些人去珠海、東莞買房。不過,這些年該買的都買了。
這其實也就是說,從微觀而言,他們這個縣城的城市化率已經完成大半,所以,我們完全理解為什麼任澤平要在各種場合大呼「先放開三胎」,一個地產公司的研究院人士為什麼成了人口學家?因為人口的增速跌得太厲害,造車賺錢又遙遙無期,所以必須讓願意生而且能生三胎的人先生起來,有了人口(韭菜),才能帶動地產的消費升級和繼續大賣。
但是,房價已經在諸多城市偏高,生活壓力不小,放開三胎真能刺激樓市?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二胎放開之後,的確有短暫的人口增速反彈,但是一兩年之後,增速重回頹勢。中國和很多國家一樣,老齡化不是在路上,而是已經在敲門。在有的城市,比如上海,「老齡化」已經登堂入室,坐在了客廳中間。
正確認識房地產的投資價值,正確看待不同城市不同區域的房地產投資價值,已經是一門專門的「學問」,何況還有資金的門檻。
人口在繼續向經濟強市聚集,向省會聚集,同時,所有的大城市都在接近自己的人口集聚天花板,而這也是樓市的天花板。
我們終將老去,告別曾經鮮衣怒馬的樓市,告別萬人矚目的搖號,告別樓市的高增長階段。
這個過程中,同樣是貧富分化加劇,有人踩了樓市的坑,房子不漲反跌,有人中了樓市的彩,房價持續穩升。
總結一下:所處行業、股市、樓市以及我們自身的人脈,會讓一部分人變得越來越有錢,而更多人越來越窮,購買力下降,寡頭化和頭部化的加速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如何抵抗這種下降?
方法一當然是通過不斷學習,保持對商業、財經的敏銳力,並且勇於實踐、執行。方法二是抱住大佬的大腿,跟著大佬走。方法三,你們填空。
貧富分化加劇的本質是系統資源的差距,富人可以綜合運用的系統更強大,更豐富,所以,他們越來越有錢。普通人可以操作的系統相對薄弱,信息不足,電量(資金)不足,這一系統難以趕上富人的系統。這是一個世界級難題。
只不過,我們恰逢時點,正好站在又一次貧富大分化的拐點上,所以一面警醒自己,一面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