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散逸:治理貧富分化——財產稅、金融監控,還是全要?

2021-01-20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楊散逸】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調查課題組發布了對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調查的報告,雖然2016年國家統計局、西南財大、北大所統計的基尼係數巨大的差距之爭已經告訴我們我國貧富分化情況不容忽視,但是報告中的數據還是令人有些意外。

首先,這份報告內容是城鎮居民家庭而不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近的一次統計數據還是「從2015年的城鄉收入倍差從2.73下降到2016年的2.72。」(於2017年1月20日,2016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由於資產的累進性,收入差距將近3倍會使得資產差距指數級放大,再加上絕大多數農村居民無法從持續20年的城鎮房產升值(佔城鎮居民家庭財產七成)中獲益,導致佔我國將近一半人口的農村居民資產可能主要相當於資產均值41.4萬元的最後20%城鎮居民家庭範圍。換句話說,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前80%的財富集中度,如果對應到全國居民,可能比例要除以2,或者說這篇報告中計算的貧富差距可能比全部居民的情況要大一倍,例如前10%城鎮家庭佔有淨資產比例可能實際對應的是全國前5%家庭佔有淨資產比例。

同時這篇報告中有大量中美貧富差距的對比,總體而言兩國數據差距不大,但是美國是發達國家當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我國城鎮居民的貧富差距已經與其相當,如果考慮了農村居民,那麼貧富差距就更值得我們警惕。

其次我們來簡單解讀一下這篇文章中的數據。

這篇報告是按照資產=負債+淨資產(所有者權益)的思路撰寫的,其中資產又分為固定資產和金融資產。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城鎮居民家庭總資產均值為317.9萬元,淨資產均值為289.0萬元,可以推導出負債均值為28.9萬元,總資產負債率為9.09%,淨資產負債率為10%。

資產:

「調查數據顯示,城鎮居民家庭總資產均值為317.9萬元,中位數為163.0萬元。均值與中位數之間相差154.9萬元,表明居民家庭資產分布不均。將家庭總資產由低到高分為六組,最低20%家庭所擁有的資產僅佔全部樣本家庭資產的2.6%,而總資產最高20%家庭的總資產佔比為63.0%,其中最高10%家庭的總資產佔比為47.5%。」

換句話說就是資產最前10%的人和之後90%的人資產相當,最前20%的家庭資產是最後20%家庭資產的24倍。

「從資產佔比來看金融資產為20%,實物資產為80%,其中房產佔60%。居民的住房擁有情況相對均衡。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為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佔比為58.4%,有兩套住房的佔比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佔比為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我國收入最低20%家庭的住房擁有率也為89.1%。」

固定資產:

戶均擁有住房1.5套也就是我國有三分之一的住房是可能用做出租房的生產資料,那麼家庭財產分布可能就是40%自用住宅,20%金融資產,20%投資住宅,15%其他生產資料,5%汽車。只有自用住房的約60%城鎮居民家庭可能不佔有任何生產資料。

與此同時擁有生產資料和投資住宅的家庭資產總額更高,資產構成更豐富。

「受調查家庭中,15.9%的家庭擁有商鋪或廠房等經營性資產,這些家庭的經營性資產均值為257.5萬元,佔其家庭總資產的33.1%。擁有經營性資產家庭的戶均總資產為776.8萬元,是沒有經營性資產家庭的3.4倍。家庭總資產越多,經營性資產的擁有率越高,經營性資產在家庭資產中的比重越大。按家庭總資產排序,資產最高10%的家庭中,近半數的家庭擁有經營性資產,這些家庭的經營性資產佔家庭總資產的35.6%;而資產最低20%家庭中僅有3.5%的家庭擁有經營性資產,其經營性資產佔家庭總資產的比重為22.4%。

同時,城鎮居民家庭擁有的住房數量越多,其家庭資產中住房資產的佔比反而越低。擁有一套住房的家庭的總資產中住房資產的佔比為64.3%,有兩套住房家庭的住房資產佔比為62.7%,有三套及以上住房家庭的住房資產佔比為51.0%。這主要是因為多房產家庭在解決了基本住房需求後,更傾向於多元化資產配置。」

由此來看不擁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明顯家庭資產較少。

金融資產:

有錢人肯定是有更多的錢,相對於固定資產我國家庭金融資產更不平均,前10%的家庭佔有全部資產的58.3%,後面90%的人只佔有41.7%,10%的家庭擁有的金融資產是之後90%家庭的1.4倍。

負債:

「富裕家庭的負債參與率更高,且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低資產家庭對民間借貸的依賴度相對較高。按家庭總資產排序,資產最高20%家庭的負債參與率最高,為63.3%,且負債中97.1%為銀行貸款。資產最低20%家庭的負債參與率最低,為38.6%。資產最低20%家庭的負債來源中,89.4%來源於銀行貸款,遠低於其他家庭;9.0%來自於民間借貸,遠高於其他家庭。這主要是因為低資產家庭往往收入較低,或者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從銀行渠道獲得貸款相對困難,因而對民間借貸的依賴度相對較高。」

和我們的認知一樣,越是資產高的家庭越敢於加槓桿,同時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從而資金成本比較低;越是資產低的家庭越不敢借貸,同時更難獲得資金成本比較低的銀行貸款。但同時反邏輯的是,如果發生大通脹,看似「洗劫」有錢人財富,但有錢人更可能通過對銀行的負債轉移財產損失,因為通脹後還銀行的錢也大幅貶值了;而無負債的中下階層的銀行存款才是真正貶值了。

淨資產:

我國前1%的家庭佔有17.1%的淨資產,前10%的家庭佔有49%的淨資產,基本上是一半,同時前1%的家庭淨資產基本上等於後60%的家庭淨資產(17.1%:18%),前10%的家庭淨資產基本上等於後90%的家庭淨資產(49%:51%)

最後再來說說如何運用稅收手段來消除貧富分化。

消費本身有遞減效應,例如月收入兩千的人很可能是月光族,消費比例100%;月收入一萬的人月消費五千元,消費比例50%;月收入十萬的人月消費兩萬元,消費比例20%。從整體來看,收入越高消費佔收入的比例就越低。在工業化發展初期通過抑制消費來積累原始財富是必須的,但是一旦工業化完成後,消費不足才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因素。目前全球大衰退已經是既成事實,甚至中央也認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國際形勢不是很好,擴大內需才是跳出金融危機的根本方法,而縮小貧富分化是擴大內需的必然條件。

稅收的作用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防止貧富分化,這同時也是稅收存在的理由之一。

一般來說,防止貧富分化的稅收手段一方面是超額累進的所得稅讓賺錢多的人多繳稅;另一方面是以房產稅、遺產稅為代表的財產稅,讓持有生產資料多的人多繳稅並且打斷代際繼承。但是我國目前在兩方面都迫切需要改進。

就超額累進的所得稅而言,我國個人所得稅雖然是超額累進的,由於沒有配套的稅收金融監控措施,導致長期淪落為公職人員的工資稅。由於稅務局並不能自動用企業個人的現金流與申報數據比對來發現偷逃稅,而只有在發現偷逃稅的情況下才能逐級申請去銀行查閱現金流,導致現金流稅收監管只是一種取證手段而不是發現疑點的工具。同時,稅務局長期使用的以票控稅手段,面對生活中大量不用發票交易的環節形同虛設,而滿街小廣告的虛開發票也導致大量收入不申報、個人生活消費在企業帳務列支的現象,甚至以報銷額度為工資獎勵等逃稅行為屢見不鮮。《稅收徵管法》的徵求意見稿專門增加了一章涉稅信息獲取,要求對大額資金流動自動上報稅務局比對,但是從2015年初徵求意見起,年年都在人大審議,卻一直沒有下文。

另一方面,房地產稅、遺產及贈與稅等財產稅雖然時有傳聞,但是一直沒有具體規定落地,導致目前我國持有大量財產的稅收成本極低。甚至不動產信息的全國聯網工作,目前可能也並沒有實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提升房屋網籤備案服務效能的意見》建房規〔2020〕4號「五、推進全國一張網建設」)。按照城市家庭戶均1.5套房的調查數據,如果對首套房不徵收房產稅,依然可以對全部房產1/3徵稅,稅基還是很廣闊的。

總之,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的要求,但從這次的調查報告來看,我國的貧富差距程度可能已經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當,通過稅收手段來降低貧富差距、擴大內需消費,可能已經刻不容緩了。

相關焦點

  • 又一輪貧富分化在路上
    現在我們在經歷疫情之後,又站在了一個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口,但是又一輪貧富分化在路上。未來會如何?我今天早上在微博上寫下一段話:「一方面要延遲退休,一方面就業有35歲歧視,這提醒我們,誰也靠不住,練一身本事很重要。當然,你如果跟對了老闆和企業,也是可以的。
  • 楊散逸:如何讓先富帶動後富
    但是與此同時我國的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即使是各種數據中最溫和的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7年基尼係數也高達0.4670,超過了0.4的警戒線。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係數在0.24到0.36之間,美國在發達國家裡基尼係數最高為0.482。所以接下來更嚴峻的任務是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特別是如果先富不願意帶動後富,那麼應該如何促使先富帶動後富呢?
  • 各國貧富差距比較
    收入的基尼係數小於0.30的國家,是貧富差距較低的國家,數值標為深綠色;介於0.30至0.40的,是貧富差距中等的國家,數值標為黑色;大於0.40的是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數值標為紅色。部分國家的數據沒有公布。
  • ThoughtWorks中國首席金融數據科學家常國珍:金融數據治理應當以...
    12月19日,創業邦100未來商業峰會暨2019創業邦年會在北京四季酒店舉行,ThoughtWorks中國首席金融數據科學家常國珍發表了「價值導向的金融數據治理」為主題的演講。業務部門如果不太關心數據質量,比如說最近金融監管部門對洗錢行為監管更嚴格了,很多銀行希望買套系統或者寄希望於AI算法識別洗錢行為,但是很多金融機構對最基本客戶信息還不了解,連客戶基本的聯繫方式和地址都存在大量缺失,這很難保證客戶的真實性。舉個例子,一間屋裡註冊了六家公司,這些公司肯定是空殼公司。
  • 彭文生:宏觀金融的周期與結構視角
    在貨幣中性的假設之下,金融也是中性的,金融可以有效地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在古典經濟學思想引導之下,金融自由化的一個體現是混業經營,信貸的擴張比較快。信貸、金融的過度擴張,最後帶來資產泡沫、金融危機和貧富分化。一個顯著的體現就是1929年股市崩盤,隨後進入長期的經濟低迷,即大蕭條。1929年這次嚴重的金融危機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的反思,凱恩斯理論應運而生。
  • 獨家丨國研中心丁一凡:「一帶一路」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和地區差異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表示,各國要直面經濟全球化遇到的挑戰,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治理架構,使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在新形勢下,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倡議與經濟全球化的關係?
  • 徐忠:新時代背景下現代金融體系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歸結起來,金融治理要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其他治理更加密切地融合,更好地發揮金融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這包括財政與金融的關係、去槓桿與完善公司治理的關係、金融風險防範與治理機制完善的關係、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可持續與資本市場的關係,等等。
  • 李迅雷:縮小貧富差距,關注第三次分配!
    而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否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分化,擴大中產階層數量,進而提升全社會消費率。03制約我國內需的重要「天花板」:貧富分化下,「打工人」的低收入與中產階層「缺位」與日、韓等國歷史相同發展階段相比,我國的貧富分化程度或更加劇烈,這恐怕是我國消費率和內需長期難以趨勢性提振的關鍵所在。
  • 王立勝:從全面小康看毛澤東防止兩極分化思想的時代價值
    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防止貧富差距拉大尤其是防止兩極分化始終是黨的政策的重要關注點。全面小康的政策目標本身就內含防止兩極分化的思想導向。「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和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時代潮流,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從嚴治黨是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簡單並列關係,而是有機聯繫、相互貫通的頂層設計。建成小康社會、煥發改革精神、增強法治觀念、落實從嚴治黨,『四個全面』的主線,勾繪出的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未來圖景。」
  • 創新監管策略,構建金融科技生態治理體系
    近年來,企業越發重視金融科技及其賦能作用,金融科技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本文從生態治理視角入手,為平衡創新與監管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建立生態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管創新的治理體系,從價格競爭、數據競爭轉向系統性的生態內外部治理,實現產業的整體共振與可持續發展。
  • 分析17萬篇AI頂會論文,揭示了計算資源貧富分化的證據
    AI研究壁壘:計算資源和數據增加知識生產成本這也是第一次直接有證據表明,對專業資源、社備的需求增加會導致科學領域的貧富差距。論文稱,深度學習的興起大大增加了計算和數據的重要性,而這反過來又增加了知識生產成本,從而增加了進入壁壘。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揭示了一系列社會斷層線導致的「計算鴻溝」。
  • 多重治理難題考驗歐洲政黨
    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大黨受挫衰弱,小黨趁勢發展,大小、新老與左右政黨鼎立,政治分化加劇。  主流政黨信任度下降。歐洲國家內部民眾對政治參與的熱情不斷減退,各國政黨的黨員數量和黨員佔選民比例普遍出現下滑。主流政黨的「精英黨」傾向弱化了其所宣揚的群眾性政治組織特徵,加大了與民眾的裂痕,使得政黨作為國家與社會橋梁的功能受到削弱。
  • 發揮檢察職能推動 區域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東 通訊員 蘭寧深入貫徹落實最高人民檢察院「三號檢察建議」,有助於防範化解地方金融風險,推動地方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高。2019年以來,福州市臺江區人民檢察院將落實「三號檢察建議」作為工作重點,全面發揮刑事、民事、行政等職能,把依法辦案、追贓挽損和維護穩定有機結合,積極助力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為打好「三大攻堅戰」貢獻檢察力量。一、強化兩法銜接,促進風險打早化小。打擊金融犯罪、防範金融風險離不開與金融監管部門的通力協作。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 兩分鐘帶你學金融|基尼係數
    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希望以收入分配製度達到何種目標,是注重分配差異的刺激激勵作用,還是注重分配政策的調節保障作用。在薪酬制度設計上注重薪酬保障作用的日本,薪酬收入差距較小;而注重激勵作用的美國,薪酬收入差距往往達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 地方金融治理的三個維度:基於經濟社會學視角的分析
    內容提要:伴隨地方金融治理在國家金融治理體系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地方政府治理金融的過程和機制亟待研究。鑑於金融學和法學的相關研究更多關注地方金融監管而非金融治理,文章試圖從經濟社會學的角度切入,為地方金融治理問題提供一種可能的分析路徑。
  • 《中國金融》|優化金融企業控股股東和董事會關係
    深化金融企業治理改革,加快由行政型治理向經濟型治理轉型行政經濟型治理膠著期易致金融企業經濟型治理外殼下的行政型治理變形。在我國金融業發展初期,金融企業治理呈現出與經濟型治理完全相反的治理模式,即行政型治理。伴隨公司治理四十年改革,當前金融企業治理呈現出行政型治理與經濟型治理並存、兩相交織的行政經濟型治理模式。
  • 網際網路金融行為風險的表現、產生原因及治理對策
    2013年2月,國際性組織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發布的《風險治理同業互查報告》把商業行為認定為一個新的風險類別,並指出,應更多關注商業行為和產品適宜性,例如銷售的產品類型以及銷售對象;如2008年金融危機所示,諸如住房抵押貸款等消費品可能成為金融不穩定性的來源。
  • 聯合國秘書長:地球上一半財富屬於26個人,貧富差距咋這麼大?
    首先,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其實基本上也沒有財富的概念,當時的人類處於採集狩獵的狀態中的時候,由於生產力的極為低下,基本上我們每個人每天的勞動產出只能夠勉強餬口而已,所以在舊石器時代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有財富的不平等,因為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類似的,但是當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之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我們才出現了財富的分化,有能力成為氏族領袖的人擁有了更多的財富分配的權利
  • 基尼係數:衡量貧富差距的關鍵指標!
    第一次直觀感受到貧富差距,是什麼時候?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來說,處在同一個圈子裡的人很難讓你感受到巨大的貧富差距。當跳出了自己的圈子,遇到了不同的人和事,才會慢慢地感受到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