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12月3日12時,中國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成功將陸地勘查衛星一號送入預定軌道,而陸地勘查衛星一號主要用於開展陸地資源遙感勘查。
遙感技術主要用於對地球進行觀測,那麼它到底如何劃分呢?
從觀測平臺來說,遙感對地觀測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天基系統,它主要由各種衛星組成,太空梭、空間站等也包含在其中;
第二個是近空間系統,當前主要由飛行在平流層的浮空飛艇以及其他飛行器組成;
第三個是航空遙感系統,主要由運行在對流層中的各種飛機,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無人駕駛飛機以及其他飛行器組成。通過這些載體,我們就可以把儀器帶到遠離地球表面的空中或者太空中,從而對地球進行觀測。
根據遙感系統的用途,我們又可以將它們分為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三個系統,第一個系統就是遙感發展原始的動力——軍事觀測系統,對各個國家而言,軍事觀測系統總是以最先進的技術為基礎,最主要的標誌就是空間解析度的不斷提高;
第二種系統就是公益性系統,這大多是全球性覆蓋的地球觀測系統,來探測地球的主要圈層,比如大氣圈、水圈等等,各個國家互相合作以進行觀測,使人類能更好地與地球和諧相處;
第三種系統是商業化對地觀測系統,這種衛星研製周期比較短、整體質量比較好、經費比較少,因此它大大降低了衛星研製、發射和運行的成本。
當今遙感技術高度發達,各個國家發射了數以千計的衛星,它們忠實地在軌道上運行,隨時觀測地球的狀態,它成為了我們地球觀測的重要手段。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絡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