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陸地勘查衛星四號成功發射
3月17日15時1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勘查衛星四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長二丁火箭發射陸地勘查衛星四號
陸地勘查衛星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主要用於開展陸地資源遙感勘查。
執行本次任務的長二丁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此次發射是2018年以來長二丁火箭第4次發射,充分驗證了火箭的可靠性與應對高密度發射的能力。在此前的3次任務中,長二丁火箭先後將高景一號02組衛星、陸地勘查衛星三號、「張衡一號」以及其他6顆小衛星送入太空。
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68次飛行。
世界最高水平:中國正建造馬赫數10-25的高超聲速風洞
中央電視臺3月16日新聞節目中,採訪了北京中科院高溫氣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採訪中,該機構研究員韓桂來介紹,該單位正在研製新的風洞,這個風洞模擬馬赫數可以達到10-25。目前美國最先進HYPULSE風洞的測試速度與中科院正在研製的新型風洞類似。這種類型風洞代表了世界最高技術水平。
中科院正在研製馬赫數10-25的新型風洞
節目畫面中出現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JF-12風洞
報導中出現的JF-12風洞,則是直徑達到1.5米的大型高超聲速風洞。此前的其他節目中,曾提到美國直徑1.5米的大型風洞,測試速度為4-7馬赫,這應該是指美國1976年建成(後面有幾次改造)的美國空軍阿諾德基地的9號風洞,技術水平低於JF-12,試驗能力也要差一些。
相比之下,我國的JF-12風洞有效試驗時間長達100毫秒,具有復現25-50公裡高空,馬赫數5-9範圍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能力,是當前這一領域世界上最先進的風洞。它將可以用於進行高超聲速推進技術的試驗,因為試驗速度比它更高的風洞的試驗時間非常短,不夠進行超燃衝壓試驗。
新型10-25馬赫風洞的研製,則更多將有助於研製高超聲速滑翔、大氣層再入等飛行器的研製。
Hypluse風洞示意圖,該風洞可以模擬的速度達25馬赫(甚至最高可達30馬赫),與中國正在建造的新型風洞相似
位於紐約的HYPULSE風洞承擔的部分試驗任務,中國新型風洞可能承擔相似的任務
中央電視臺採訪內容如下:
中科院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韓桂來:實驗室主要是做飛行相關的,一般都是做高超聲速的,就是5倍聲速以上的這種高速飛行。它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面向於將來的天地往返的空天飛機。
這座長達265米的風洞是全球首座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激波風洞,儘管各項技術指標全球領先,但韓桂來仍然感受到來自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
韓桂來:全世界都在爭,對於速度的追求,就跟奧運會一樣,你要飛得更高、要飛得更快。我們正在研製的一個新的風洞,目前我們現在這個風洞它是面向於馬赫數5到9的這樣一個飛行器,將來的風洞它要面向馬赫數10到25。
韓桂來所說的這個風洞作為國家的重大科研儀器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他認為,基礎研究要真正走向應用,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韓桂來:如果國家在基礎類的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去組織各種各樣的創新活動、重大的科技項目,對於我們將來的發展形勢來講,可以做很好的積累,很好的儲備。(觀察者網)
空空飛彈總師樊會濤:未來飛彈武器必須繼續「領跑」
「我國的飛彈武器裝備已經實現了從原來與國際先進水平『跟跑』到『並跑』的重大跨越,部分武器裝備已經實現『領跑』。我國已經進入全球第一梯隊,但與世界最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空空飛彈總設計師樊會濤接受了記者專訪,他指出,我國新型空空飛彈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形成了作戰能力。
我們的飛彈很好,缺的是實戰
在空空飛彈研製領域,樊會濤所在單位研製成功了多項重點型號,推動實現了飛彈武器裝備從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發展,為我國空空飛彈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做出了貢獻。
「一代飛彈一代技術,空空飛彈的發展高度依賴於技術突破,如果沒有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就不會有飛彈的更新換代。」樊會濤指出,空空飛彈最核心的是制導技術,而主動雷達制導技術和複合制導技術的突破是空空飛彈實現跨代發展的關鍵。
現代戰爭很大程度上是空中實力的較量,誰奪取了制空權,誰就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要想奪得制空權,必須要有先進的戰鬥機,更要有先進的空空飛彈。樊會濤指出,空空飛彈要實現「動打動」,即發射平臺和被攻擊目標都在高速機動飛行,其研製難度不言而喻。這也要求空空飛彈在研製的過程中實現輕量化、小型化,還要具有遠程化的特性,就如同「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
樊會濤告訴記者,隨著第四代雷達型空空飛彈的廣泛應用,「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命中、先敵脫離」成為了空戰制勝的「四先原則」。先敵脫離可大大提高載機的生存能力,是空戰效能的倍增器。這也對飛彈設計的飛行控制系統、導引系統、動力系統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部分飛彈模型
「同時,我們現在研發武器裝備,也要講究經濟可承受性,要在不斷提升性能的同時降低武器研製成本,這也是未來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樊會濤說道。當問及我國的飛彈武器裝備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時,樊會濤坦言:從性能上來說,兩者差不多。但美國等基於全球作戰的武器裝備,在使用中積累了更多實戰經驗。我們缺的恰恰是根據這些實戰經驗累積形成的現實需求,來對武器裝備進行調整和提高。
「我們研製武器裝備,最終目標還是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但我們只有做好了打仗的準備,具備了相應的能力,才能享有相對和平的權利。落後必然挨打!」樊會濤對此顯得理性且辯證。
全面滿足需求、全面超越對手
作為在空空飛彈領域工作了30餘年的樊會濤來說,見證了太多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奇蹟。尤其是跨代產品,面臨技術基礎不紮實、人員隊伍需要歷練、沒有任何技術可借鑑的情況,只能一個細節、一個細節排查,一項技術、一項技術攻關。「攻關的過程也是隊伍成長和技術提升的過程,每次攻關我們對技術的認識就更深,技術水平也更上一層樓,隊伍也帶出來了。」樊會濤表示。他主持研製的重點型號不斷創造著我國空空飛彈的新紀錄,「飛得最快,打得最遠、最準,定型一次成功」等也不斷誕生。
空空飛彈僅僅是研製成功還遠遠不夠,如何能夠全面滿足用戶需求、超越潛在對手、贏得用戶信任,這對研製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樊會濤看來,全面參與市場競爭,短期來看,會給企業帶來很大壓力;但放眼長遠,這是企業必須經歷的跨越發展之路。從市場競爭來看,這也倒逼著企業不斷創新關鍵技術,全面超越對手。幾年前某型項目的競標中,樊會濤帶領的團隊,以領先對手的絕對優勢,贏得競標最終勝利,這其中,就是因為「自我加壓,使用了一項關鍵技術。」評審專家對著樊會濤說:「你們真是放著陽光大道不走,非要走這個獨木橋。」但就是這種堅定和執著,推動著航空工業飛彈技術的全面快速進步,推動著飛彈武器裝備跨越發展。
掛載在「梟龍」戰機上的第四代主動雷達型中距空空飛彈
市場競爭並不會有太多戲劇化的成分,也不要妄想一招鮮。它需要的是長期的積累,不斷創新、突破。
針對未來飛彈的研究方向,樊會濤表示,在一段時期內,仍將趨向於六化:遠程化,這是空空飛彈永恆的發展方向;自主化,降低飛彈對發射平臺的依賴,自主識別攻擊目標;小型化,隨著作戰平臺的隱身和武器內埋需求,這一趨勢變得更加迫切;多用化,一是多任務,可以攻擊空中目標和地面目標(防空雷達)等,二是雙射程,可以近距格鬥,還可以打遠處的不同目標;跨域化,多域目標打擊能力是未來戰場中空空飛彈的一個重要能力,將具有應對和打擊空天飛行器、高超聲速飛行器等空天目標以及網電域目標的能力;網絡化,飛彈屬於網絡作戰體系中的一個節點,不光使用平臺信息,也可以用衛星、地面預警雷達等獲取綜合信息。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
「科技創新是撬動地球的槓桿,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這句話在樊會濤看來意味深長。
樊會濤認為,我國的科技創新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創新分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
在跟跑階段,實現的主要是消化吸收再創新;並跑階段更多的是集成創新;要想領跑就必須是原始創新,這就必須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
這些投入周期長、數額大,可能面臨失敗,但卻是不可或缺的。國家要加速發展,必須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創新驅動發展,必須真正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讓中國真正富起來,強起來。
可搭載在多種載機平臺上的多用途紅外戰術飛彈
在航空武器裝備研製方面,樊會濤表示,將由需求牽引,推動科技創新。它需要我們把握住航空武器裝備技術發展的趨勢,通過關鍵技術突破,甚至是顛覆性的技術研發,真正走向自主創新之路,真正實現建設航空強國,真正實現航空武器裝備的「領跑」。
針對科技創新中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有悖於激勵創新的陳規舊章,要抓緊修改廢止;有礙於釋放創新活力的繁文縟節,要下決心砍掉。樊會濤認為,這句話講到廣大科研人員的心坎裡了。同時他也建議,科研人員自身的價值,可以放到市場中去衡量,真正建立人才保障機制,倒逼企業吸引優秀人才,並按照市場原則給與激勵和獎勵政策。
軍民融合:從「物理變化」到「化學反應」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已上升為七大國家戰略之一,國家層面的軍民融合發展頂層戰略規劃體系已經形成。航空工業黨組也專門下發了《關於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決定》,為集團公司進一步深化軍民融合提出了目標和路徑。
在樊會濤看來,軍民融合是一個深度發展的過程,過去叫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現在提出軍民深度融合,前者是「物理變化」,後者是「化學反應」,就是要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由於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正處於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過渡階段,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軍民融合,在思想認識、組織管理、運行機制、政策制度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制約和障礙,主要表現在存在政策制度壁壘和障礙,軍工體制機制不活、軍工行業開放程度不夠、資源共享不夠、成果轉化不夠等。軍民融合的整體效益不高、協同創新能力不強、軍工企業體制機制尚待創新、政策環境尚待完善等各項問題。
在軍民融合的過程中,樊會濤認為要堅持「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為此他建議,首先要加快軍工企業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積極穩妥推動軍工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符合條件的軍工企業上市或將軍工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第二,要進一步擴大軍工開放,打破軍工和民口界限,不分所有制性質,對全社會軍品科研生產能力進行分類管理,形成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第三,要完善成果轉化政策、暢通成果轉化渠道,解決軍工科技成果不能轉、不想轉、不敢轉的問題;第四,要拓展軍貿和國際合作。在確保國防安全和裝備技術安全的前提下,著力優化軍貿產品結構,提升高新技術裝備出口比例,推進軍貿轉型升級,為國家「一帶一路」和「走出去」保駕護航;第五,要加快啟動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規劃建設工作,以點帶面加快全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航空工業)
軍工圈—軍工行業第一公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