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電弧風洞氣動加熱試驗技術

2020-09-19 科學出版社

當高超聲速飛行器在大氣層內高速飛行時,飛行器周圍的氣體受到強烈的壓縮和劇烈的摩擦,則飛行器巨大的動能轉化為熱能,飛行器周圍將形成高溫、高速氣體流場。高溫氣體和飛行器表面之間產生數千甚至上萬攝氏度的溫差,高溫氣體的熱能以對流、輻射和熱傳導三種方式傳到飛行器表面,對飛行器表面進行非常嚴重地氣動加熱,如果不採取行之有效的熱防護手段,將會導致飛行器部件燒壞,甚至造成飛行器解體、墜毀等嚴重的飛行事故,因此熱防護是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關鍵技術之一

為了減少飛行器承受的峰值熱流,降低防熱難度,提高防熱系統可靠性,通常對大氣層外飛行的太空飛行器,在氣動外形上採取鈍形設計。但即使如此,受熱後太空飛行器表面的溫度仍將高達900℃ 以上。這個溫度已遠遠超過一般的結構材料,如鋁合金、鈦合金等所能承受的範圍,因此太空飛行器必須採用特殊的防熱結構,以防止太空飛行器在返回地面過程中發生過熱和燒毀的情況,保證艙內航天員的安全和設備的正常工作,這是其他太空飛行器防熱結構所沒有的重要功能,也是防熱結構的主要特徵。另外,防熱結構也起到了保持太空飛行器外形、承受相關載荷等作用。

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系統非常複雜,飛行器表面不同部位的熱環境差異很大,例如,頭部、翼前緣區域的溫度比機身後部大面積區域高几倍甚至幾十倍,所以針對不同區域,需要設計不同的熱防護結構。

太空梭表面各處的最高輻射平衡溫度(最大熱流密度)

為了開展對飛行器熱防護材料性能的研究,特別是針對某一具體高超聲速飛行器特殊的飛行熱環境開展防熱材料的研製和開發,需要對材料研製各階段的試件進行氣動加熱考核,分析其在高溫氣流加熱條件下的抗衝刷、抗熱震、隔熱等性能,通常需要開展大量、多批次的試驗驗證工作。這為研製新型防熱材料、提升工藝可靠性、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提供了技術支撐。

一百多年前,德國人發現兩個正負電極之間放電,可以產生大量的焦耳熱,把氣體加熱到幾千攝氏度甚至上萬攝氏度,於是電弧加熱器由此而生。以高溫電弧為加熱源對空氣進行加熱,形成高溫、高速的氣流,來模擬高超聲速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的氣動加熱環境,對飛行器的熱防護材料或結構進行地面試驗研究,是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研究及設計的重要技術手段。

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試驗硏究是一項非常複雜、難度極大的科學硏究,我國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針對飛彈、返回式衛星等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熱防護開展研究工作,經過了幾代航天人嘔心瀝血地艱苦攻關,到目前已經發展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試驗體系和試驗技術

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電弧風洞氣動加熱試驗技術》(陳連忠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7)一書主要是根據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的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試驗團隊多年的工作整理而來, 對我國目前電弧加熱試驗設施的能力、試驗技術和測試技術等方面進行系統介紹,希望能夠為參與相關研究的技術人員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提供學習參考。

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電弧風洞試驗的輸入,就是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熱環境參數,而不同類型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其氣動熱環境參數千差萬別,對於某一類型的飛行器,其在大氣層內飛行速度、高度、姿態的變化,也反映在其氣動熱環境參數的巨大差異上。為了滿足飛行任務的需求,需要針對飛行器的氣動熱環境設計熱防護系統。電弧加熱試驗設施的主要任務,就是根據不同飛行器熱防護研究的需求,在地面「創造」出相應的氣動加熱環境,對熱防護材料、熱結構進行考核或驗證。

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我國開始發展電弧加熱試驗裝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不僅自主研發了管狀電弧加熱器、分段式電弧加熱器、疊片式電弧加熱器,還研發了交流電弧加熱器、超高焓電弧加熱器等多個類型的大功率加熱設施;電弧功率從一開始的幾十千瓦,發展到超過50 000 kW;電弧風洞的噴管尺度也超過了1 000 mm。與之相適應的是,我國還發展了大量的試驗技術和高溫測試技術,包括端頭外形燒蝕技術、包罩試驗技術及後來發展的多種特種試驗技術。這些試驗技術在我國飛彈、返回式衛星、載人飛船等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研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電弧風洞氣動加熱試驗技術》對我國電弧加熱試驗設施進行了系統介紹,對於電弧加熱試驗設施的後續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對於參與或從事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試驗研究的科技人員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019 年10 月

本文摘編自《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電弧風洞氣動加熱試驗技術》(陳連忠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7)一書「前言」「序」「第1 章 熱環境及熱防護系統概述」,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高超聲速出版工程

「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重大出版工程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ISBN 978-7-03-065300-0

責任編輯:徐楊峰

高超聲速飛行器在大氣層內高速飛行時,飛行器周圍的氣體受到強烈的壓縮和劇烈的摩擦,飛行器巨大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對飛行器產生極其嚴重的氣動加熱,因此熱防護是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關鍵技術之一。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對我國目前電弧加熱試驗設施的能力和試驗技術、測試技術等方面進行系統的介紹,本書分為8 個章節:第1 章主要介紹電弧加熱試驗設施服務的對象———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飛行熱環境以及熱防護系統;第2 章介紹了電弧氣動加熱試驗設施;第3 章對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試驗需要測量的參數及其測試方法進行了介紹;第4~6 章分別對飛行器端頭電弧加熱試驗技術、飛行器典型部位燒蝕試驗技術和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試驗技術進行了介紹;第7 章介紹了最近幾年發展的新型熱防護技術;第8 章簡要介紹了高頻感應加熱、燃氣流加熱等其他試驗設施。另外本書還收錄幾篇常用的電弧加熱試驗標準。

進入「飛行器」專題

(本文編輯:劉四旦)

親愛的讀者,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科學出版社」的推送。為了不與「科學出版社」失散, 您可將「科學出版社」點亮為星標帳號,並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哦~

相關焦點

  • 中國公開電弧風洞 系高超聲速飛行器試驗設備
    那一年,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一群科研人員立志要做駕馭閃電的「藝術家」——他們在一片荒地上發起了向某大功率電弧風洞的衝鋒!大功率電弧風洞,是飛彈、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高超聲速飛行器研製的核心試驗設備。電弧風洞試驗被稱為「駕馭閃電的藝術」,就是人工製造出一段能夠穩定運行的閃電,在高氣壓條件下將氣流瞬間加熱,模擬飛行器面臨的高溫環境。如何製造閃電?
  • 「星空2號」:第二代高超聲速飛行器的啼聲
    升阻比是反應高超聲速飛行器氣動特性非常重要的一個參數,升阻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超聲速飛行器能夠實現哪一種飛行軌道。對於滑翔式和巡航式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氣動設計,升阻比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指標,因為升阻比直接關係到飛行器能夠達到的航程、橫向機動能力等關鍵戰技術指標。因此,乘波體往往被選擇為高超聲速飛行器氣動布局的基礎構型。
  • 大型風洞技術要求有多高?為什麼全球只有少數國家能建造?
    風洞的原理並不複雜,就是用風扇、壓縮機、高壓氣罐等設備,在試驗管道內模擬出接近真實環境的人造氣流,檢驗模型的氣動性能。但原理簡單不等於製造簡單,核潛艇、火箭的原理也很簡單。比如:按氣流速度不同,分低速風洞(≤0.4馬赫)、亞聲速風洞(0.4~0.7馬赫)、跨聲速風洞(0.5~1.3馬赫)、超聲速風洞(1.5~4.5馬赫)、高超聲速風洞(>5馬赫)等。在十幾倍音速氣流吹動下,高強度鋼都被氣動加熱到融化。這正是火箭、彈道飛彈、高超音速飛行器在大氣層中遇到的情況。
  • 印度高超聲速技術雖有進展,但仍處於起步階段
    從冷戰開始,美俄一直處於這項技術發展的前列,並都以發展使用超聲速燃燒衝壓發動機的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為重點,當前這方面雖然有所進展,但離實用仍有距離。近年來高超聲速技術已經擴展到包括使用火箭發動機在內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如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行器,甚至包括太空梭,但各國並沒有放棄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發展。
  • 黃志澄:印度高超聲速技術雖有進展,但仍處於起步階段
    近年來高超聲速技術已經擴展到包括使用火箭發動機在內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如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行器,甚至包括太空梭,但各國並沒有放棄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發展。 比起美俄來說,印度在高超聲速技術方面是一個後發國家,它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在這裡我們將對此做一個簡要的評述。
  • 高超音速飛行器——臨近空間飛行領域的霸主
    高超聲速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最早可追溯到俄羅斯邀請美國、法國參與的冷計劃,俄羅斯通過國際合作實現了世界上首次高超飛行試驗,之後又催生了美國的Hyper-X高超聲速計劃,大大推動了美國高超聲速技術發展。由於試驗結果非常有限,也沒有成熟的設計方法參考,高超聲速飛行器一體化總體設計技術主要還得依賴大量的高速風洞試驗、計算機模擬,更需要進行實際飛行測試,技術難度和研製風險都很大。
  • 志澄觀察:印度高超聲速技術雖有進展,但仍處於起步階段
    近年來高超聲速技術已經擴展到包括使用火箭發動機在內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如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行器,甚至包括太空梭,但各國並沒有放棄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發展。 比起美俄來說,印度在高超聲速技術方面是一個後發國家,它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在這裡我們將對此做一個簡要的評述。
  • 軍事與商業航天中的高超聲速飛行器
    熱障:當馬赫數超過Ma 2.5,尤其是達到Ma 3.0時,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飛行器由於和大氣的摩擦,其表面溫度會急劇上升,達到300℃以上。這個溫度使得飛行器常用的鋁合金的結構強度大幅削弱。早些年,人類工程師通過巧妙設計氣動外形,解決了跨聲速聲障的問題;而熱障,則是通過大量使用鈦合金甚至是不鏽鋼來解決的。
  • 軍事與商業航天中的高超聲速飛行器-虎嗅網
    熱障:當馬赫數超過Ma 2.5,尤其是達到Ma 3.0時,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飛行器由於和大氣的摩擦,其表面溫度會急劇上升,達到300℃以上。這個溫度使得飛行器常用的鋁合金的結構強度大幅削弱。早些年,人類工程師通過巧妙設計氣動外形,解決了跨聲速聲障的問題;而熱障,則是通過大量使用鈦合金甚至是不鏽鋼來解決的。
  • 中國風洞試驗航天飛行器大運 「吹」飛彈高鐵
    那一年,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一群科研人員立志要做駕馭閃電的「藝術家」——他們在一片荒地上發起了向某大功率電弧風洞的衝鋒!  大功率電弧風洞,是飛彈、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高超聲速飛行器研製的核心試驗設備。電弧風洞試驗被稱為「駕馭閃電的藝術」,就是人工製造出一段能夠穩定運行的閃電,在高氣壓條件下將氣流瞬間加熱,模擬飛行器面臨的高溫環境。
  • 支撐高超聲速飛行器研發的關鍵——新型流場可視化技術
    上圖為高超聲速飛行器流場可視化圖像讓看不見的流場顯露「真容」: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相對於其它可視性的科學研究領域,流場更顯得神秘莫測。從水流聯想到空氣流動,有時煙窗冒出的煙也會產生相似的流動現象;由此,奧地利科學家馬赫利用紋影可視化技術,在研究飛行拋射體時,發現只有在拋射體速度超過聲速時,拋射體前方才會存在空氣流動現象,因此,這一發現也成為了空氣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 聚焦高超聲速武器:時速超過一萬千米 仍可變向
    軍事研究員蘭順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啟動於2006年11月10日的HiFire項目是美澳兩國在高超聲速飛行試驗領域的一個重要合作項目,旨在對多項高超聲速基礎技術開展研究,並建立高超聲速下關於氣動、熱等關鍵指標的資料庫,為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研製提供支持。美國在高超聲速武器方面的研究已經趨於實戰化,美國斯特拉福戰略預測公司預測,美國將於2025年裝備第一批實用型遠程高超聲速飛彈。」
  • 中國科研團隊最新成果為研製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奠定基礎
    中新社北京4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權威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SR)最新發表一項風洞研究的突破性進展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團隊提出先進爆轟驅動超高速風洞的理論與方法,為研製能夠覆蓋空天飛行器全包線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奠定了基礎。
  • 世界最高水平:中國正建造馬赫數10-25的高超聲速風洞
    韓桂來:實驗室主要是做飛行相關的,一般都是做高超聲速的,就是5倍聲速以上的這種高速飛行。這座長達265米的風洞是全球首座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激波風洞,儘管各項技術指標全球領先,但韓桂來仍然感受到來自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韓桂來:全世界都在爭,對於速度的追求,就跟奧運會一樣,你要飛得更高、要飛得更快。
  • 從模擬到復現 中國將建「超級風洞」
    此次央視報導的「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以下簡稱「JF12復現風洞」),有近300米長,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風洞,被國際同行稱為「超級巨龍」(Hyper-Dragon),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姜宗林告訴記者,JF12復現風洞是地面氣動試驗這頂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氣體動力學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 【科技日報】從模擬到復現 中國將建「超級風洞」
    此次央視報導的「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以下簡稱「JF12復現風洞」),有近300米長,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風洞,被國際同行稱為「超級巨龍」(Hyper-Dragon),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姜宗林告訴記者,JF12復現風洞是地面氣動試驗這頂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氣體動力學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 中國將建「超級風洞」:從模擬到復現 預計4年建成
    此次央視報導的「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以下簡稱「JF12復現風洞」),有近300米長,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風洞,被國際同行稱為「超級巨龍」(Hyper-Dragon),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姜宗林告訴記者,JF12復現風洞是地面氣動試驗這頂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氣體動力學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 造兩座世界頂級風洞!高超音速裝備領先美國,他歷經數十年立大功
    為保證巡航飛彈的打擊速度能達到高超音速,在飛彈實體製造前需要在高超聲速環境中進行反覆測試,而試驗所要用到的便是風洞。風洞是一種管道狀的實驗設備和場所,試驗人員能自主控制風洞的氣流,進而對放入其中的實體或模擬飛行器進行檢測觀察。
  • 中國正研製世界最強超級風洞 可模擬25馬赫高超音速
    中國已經擁有全球領先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風洞是推動航空航天飛行器發展的國家重器,一代風洞技術決定一代飛行器的研製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在此次央視報導畫面中出現的「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以下簡稱「JF12復現風洞」),就是該團隊研發的。
  • 飛機是「吹出來的」 風洞試驗史話
    說到風洞試驗,離不開空氣動力學上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一是馬赫數(Ma)。馬赫數是風洞試驗必須模擬的相似參數,風洞通常按照來流馬赫數進行分類。馬赫數馬赫數=飛行速度/聲速,用於表徵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反映飛行器飛行時周圍空氣的壓縮程度。按照馬赫數的大小,風洞分為低速風洞(Ma<0.4):主要用於開展飛機起飛、著陸等空氣動力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