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是「吹出來的」 風洞試驗史話

2020-11-27 中國航空..

風洞是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發展中無論如何都不能跨過去的一個坎。飛機在試飛之前必須要經過密集的風洞測試,才能確定其氣動性能,測量出飛機模型表面的壓力、壓強和流場,這樣一來才能夠獲得飛機的各種數據,包括阻力、升力、加熱特性等等,使得後續飛機的研製工作事半功倍。風洞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於有人說飛機是「吹出來的」。

風洞即風洞實驗室,是以人工的方式產生並且控制氣流,用來模擬飛行器或實體周圍氣體的流動情況,並可量度氣流對實體的作用效果以及觀察物理現象的一種管道狀實驗設備,它是進行空氣動力實驗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風洞試驗簡單來說,是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將飛機模型固定在地面,人為製造氣流流過,模擬真實飛行時飛機周圍的空氣流動情況,以研究飛機與空氣流動的相互作用,了解飛機的空氣動力學特性。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風洞是英國人韋納姆於1869-1871年建成,並測量了物體與空氣相對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它是一個兩端開口的木箱,截面45.7釐米×45.7釐米,長3.05米。1900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建造了一個風洞,截面40.6釐米×40.6釐米,長1.8米,氣流速度40-56.3千米/小時。為他們成功地進行世界上第一次動力飛行奠定了基礎。1901年,萊特兄弟又建造了一個風速12米/秒的風洞,繼續為他們的飛機進行有關的實驗測試。

我國建造風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當年建造的第一個風洞,在戰爭時被日軍炸毀了,隨後建造的風洞依然難逃厄運,為的就是遏制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而空氣動力研究正是航空航天發展的基礎,風洞試驗的難度和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好在中國風洞起步晚,步子卻不小。1968年錢學森、郭永懷倡議,在四川組建氣動中心。目前,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已經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風洞試驗基地,是中國國家級空氣動力試驗、研究和開發中心,也是亞洲最大風洞群。包括低速、高速、超高速以及激波、電弧等風洞,具備開展低速試驗、高速試驗、噪聲試驗、結冰試驗等一系列試驗的能力。其中,用於解決飛機飛行降噪問題的航空聲學風洞,背景噪聲只有75.6分貝,目前是國際最高水平。此外,還包括亞洲首座大型結冰風洞、首次在2.4米風洞建立了工程實用的虛擬飛行試驗平臺、首次發現了漩渦破裂區域存在多螺旋結構等。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為我國武器裝備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從「殲10」「梟龍」戰機和「神舟」系列飛船,到磁懸浮、「和諧號」高速列車;從高達300多米的東方明珠塔,到橫跨30多公里海面的杭州灣跨海大橋,都在這裡進行過風洞試驗。2010年5月,發展中心啟動科研試驗新區建設。多種新型飛機在科研試驗新區首次實現了模型飛行試驗,上百萬組數據分類入庫,中心目前已全面具備了風洞試驗、數值計算和模型飛行三大手段。我國C919大型客機的許多風洞試驗都是在這裡開展的。

風洞試驗並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仿真性」是解決一切試驗共同的難題。飛機在不同飛行階段,遭遇各種氣候條件,只要有試驗需求,就要能夠在風洞裡面模擬出來相應的空氣流動情況。要控制空氣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難度著實不小。飛機飛行時,空氣可是沒有邊界的,那在風洞這個有邊界的地方,如何模擬沒有邊界的氣流?飛機飛在空中是騰空而起,在風洞中卻是支在一個架子上,氣流受支架影響,其周邊的氣流會不會發生改變?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必須靠風洞試驗的數據來說話。

說到風洞試驗,離不開空氣動力學上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一是馬赫數(Ma)。馬赫數是風洞試驗必須模擬的相似參數,風洞通常按照來流馬赫數進行分類。馬赫數馬赫數=飛行速度/聲速,用於表徵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反映飛行器飛行時周圍空氣的壓縮程度。按照馬赫數的大小,風洞分為低速風洞(Ma<0.4):主要用於開展飛機起飛、著陸等空氣動力試驗研究。高速風洞(0.4≤Ma<5):高速風洞又可細分為跨聲速風洞(0.4≤Ma<1.4)和超聲速風洞(1.4≤Ma<5),主要用於各種航空飛行器空氣動力試驗研究。超高速風洞(Ma≥5):主要用於開展各種航天飛行器空氣動力試驗研究。二是雷諾數(Re)。雷諾數=慣性力/粘性力,用於表徵飛機飛行時受到的粘性力,反映氣流對飛機表面的粘性阻滯作用。

飛機操縱面嗡鳴實驗,對馬赫數的大小很敏感。嗡鳴是飛機作跨聲速飛行時由於翼面上的激波、波後的邊界層分離和操縱面偏轉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單自由度不穩定運動。發生嗡鳴會降低操縱效率甚至使操縱失效,嚴重時將導致結構的疲勞破壞。通過嗡鳴實驗,可以確定飛機操縱面振動的性質,提供排除振動的方法和確定剛度指標。

飛機結冰一直是飛行安全的大敵。實踐表明,飛機結冰是飛機安全飛行的致命弱點之一,在世界軍、民用飛機失事案例中佔60%以上。以往,我們國家的飛機都要到國外去開展結冰風洞試驗,2013年,我國終於建成了自己的結冰風洞,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開展民機全研製過程結冰風洞試驗的國家。通過結冰風洞試驗,設計師們可以獲得在不同氣象條件下飛機的結冰位置和結冰冰型等,從而確定結冰容限及必須防除冰的表面,為飛機防除冰提供安全設計的依據。

噪聲水平是民機的重要技術指標。氣動噪聲風洞試驗是飛機研製重要的地面試驗項目,是評估飛機的適航符合性、舒適性、環保性以及聲隱身等性能的重要依據。2019年5月20日,我國型號研製首次8米低速風洞(FL-10風洞)氣動噪聲試驗在航空工業氣動院順利完成,宣告我國正式形成8米量級低速風洞氣動噪聲試驗能力。風洞在建造之初便預留了消聲室空間,通過風扇低噪聲設計、動力段降噪、消聲拐角導流片等多種手段,確保風洞自身具有低背景噪聲特性。消聲室長49米、寬33米、高26米,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消聲室,也是國內技術難度、實施難度最高的大型消聲室。

風洞試驗測取的數據並不能完全代表真實情況,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數據修正,才能獲得壓力分布這些後續設計必需的分析數據。而這是真正考驗飛機設計師水平的地方。因此,現代飛機還必須開展高雷諾數風洞試驗、動力影響試驗、氣動彈性風洞試驗等一系列用於數據修正的風洞試驗,建立起一套從「風洞數據」到「真實數據」的修正模型,保證試驗數據的有效性。

靜氣動彈性風洞實驗是測量模型剛度對氣動特性影響的實驗。通常風洞實驗中的模型都是用強度和剛度較大的金屬製作的,而飛機的剛度比模型低得多。因此,需製造一種由金屬作骨架、用輕木或塑料作填料、能模擬飛機各部件彎曲和扭轉剛度的彈性模型,把它放在風洞中作模擬飛行條件的高動壓實驗,測量對模型剛度的影響,修正剛體模型實驗的數據。

可見,飛機的設計對風洞的依賴性很大。風洞試驗作為飛機氣動設計的重要手段,其最廣為人知的作用就是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從第一架飛機約20個小時的風洞試驗,到現在一般飛機型號所需的上萬小時風洞試驗,風洞試驗技術一直伴隨著飛機研製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重要性也愈加凸顯。因此,在學術界,風洞被稱為「航空航天飛行器的搖籃」,流傳著「有什麼樣的風洞,才能有什麼樣的飛機、飛船、火箭、飛彈」的說法。同時,風洞也被世界各國視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例如,50年代美國B-52型轟炸機的研製,曾進行了約1萬小時的風洞實驗,而80年代第一架太空梭的研製則進行了約10萬小時的風洞實驗。

我國C919大型客機氣動布局設計實現了綜合減阻5%的目標,風洞試驗功不可沒。C919的氣動布局是「常規布局」,但要實現這個「常規布局」也不是簡單的事兒。「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這句古話用在飛機氣動布局設計上再合適不過。拿飛機氣動設計的核心——機翼設計來說,機翼剖面哪怕差個幾毫米,對於飛機整個氣動性能都有巨大影響,發動機吊在機翼的不同位置也頗多講究。飛機的氣動外形不存在「照葫蘆畫瓢」,每個型號都有獨特的氣動外形,飛機的主製造商對飛機的氣動外形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面向未來,風洞還承擔著載人航天、火箭、航空發動機等眾多啟動數據的測量和關鍵結構設計任務,作為科技較量的制高點,我國空氣動力研究能力將穩居第一梯隊。

風洞是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發展中無論如何都不能跨過去的一個坎。飛機在試飛之前必須要經過密集的風洞測試,才能確定其氣動性能,測量出飛機模型表面的壓力、壓強和流場,這樣一來才能夠獲得飛機的各種數據,包括阻力、升力、加熱特性等等,使得後續飛機的研製工作事半功倍。風洞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於有人說飛機是「吹出來的」。

風洞即風洞實驗室,是以人工的方式產生並且控制氣流,用來模擬飛行器或實體周圍氣體的流動情況,並可量度氣流對實體的作用效果以及觀察物理現象的一種管道狀實驗設備,它是進行空氣動力實驗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風洞試驗簡單來說,是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將飛機模型固定在地面,人為製造氣流流過,模擬真實飛行時飛機周圍的空氣流動情況,以研究飛機與空氣流動的相互作用,了解飛機的空氣動力學特性。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風洞是英國人韋納姆於1869-1871年建成,並測量了物體與空氣相對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它是一個兩端開口的木箱,截面45.7釐米×45.7釐米,長3.05米。1900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建造了一個風洞,截面40.6釐米×40.6釐米,長1.8米,氣流速度40-56.3千米/小時。為他們成功地進行世界上第一次動力飛行奠定了基礎。1901年,萊特兄弟又建造了一個風速12米/秒的風洞,繼續為他們的飛機進行有關的實驗測試。

我國建造風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當年建造的第一個風洞,在戰爭時被日軍炸毀了,隨後建造的風洞依然難逃厄運,為的就是遏制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而空氣動力研究正是航空航天發展的基礎,風洞試驗的難度和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好在中國風洞起步晚,步子卻不小。1968年錢學森、郭永懷倡議,在四川組建氣動中心。目前,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已經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風洞試驗基地,是中國國家級空氣動力試驗、研究和開發中心,也是亞洲最大風洞群。包括低速、高速、超高速以及激波、電弧等風洞,具備開展低速試驗、高速試驗、噪聲試驗、結冰試驗等一系列試驗的能力。其中,用於解決飛機飛行降噪問題的航空聲學風洞,背景噪聲只有75.6分貝,目前是國際最高水平。此外,還包括亞洲首座大型結冰風洞、首次在2.4米風洞建立了工程實用的虛擬飛行試驗平臺、首次發現了漩渦破裂區域存在多螺旋結構等。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為我國武器裝備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從「殲10」「梟龍」戰機和「神舟」系列飛船,到磁懸浮、「和諧號」高速列車;從高達300多米的東方明珠塔,到橫跨30多公里海面的杭州灣跨海大橋,都在這裡進行過風洞試驗。2010年5月,發展中心啟動科研試驗新區建設。多種新型飛機在科研試驗新區首次實現了模型飛行試驗,上百萬組數據分類入庫,中心目前已全面具備了風洞試驗、數值計算和模型飛行三大手段。我國C919大型客機的許多風洞試驗都是在這裡開展的。

風洞試驗並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仿真性」是解決一切試驗共同的難題。飛機在不同飛行階段,遭遇各種氣候條件,只要有試驗需求,就要能夠在風洞裡面模擬出來相應的空氣流動情況。要控制空氣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難度著實不小。飛機飛行時,空氣可是沒有邊界的,那在風洞這個有邊界的地方,如何模擬沒有邊界的氣流?飛機飛在空中是騰空而起,在風洞中卻是支在一個架子上,氣流受支架影響,其周邊的氣流會不會發生改變?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必須靠風洞試驗的數據來說話。

說到風洞試驗,離不開空氣動力學上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一是馬赫數(Ma)。馬赫數是風洞試驗必須模擬的相似參數,風洞通常按照來流馬赫數進行分類。馬赫數馬赫數=飛行速度/聲速,用於表徵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反映飛行器飛行時周圍空氣的壓縮程度。按照馬赫數的大小,風洞分為低速風洞(Ma<0.4):主要用於開展飛機起飛、著陸等空氣動力試驗研究。高速風洞(0.4≤Ma<5):高速風洞又可細分為跨聲速風洞(0.4≤Ma<1.4)和超聲速風洞(1.4≤Ma<5),主要用於各種航空飛行器空氣動力試驗研究。超高速風洞(Ma≥5):主要用於開展各種航天飛行器空氣動力試驗研究。二是雷諾數(Re)。雷諾數=慣性力/粘性力,用於表徵飛機飛行時受到的粘性力,反映氣流對飛機表面的粘性阻滯作用。

飛機操縱面嗡鳴實驗,對馬赫數的大小很敏感。嗡鳴是飛機作跨聲速飛行時由於翼面上的激波、波後的邊界層分離和操縱面偏轉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單自由度不穩定運動。發生嗡鳴會降低操縱效率甚至使操縱失效,嚴重時將導致結構的疲勞破壞。通過嗡鳴實驗,可以確定飛機操縱面振動的性質,提供排除振動的方法和確定剛度指標。

飛機結冰一直是飛行安全的大敵。實踐表明,飛機結冰是飛機安全飛行的致命弱點之一,在世界軍、民用飛機失事案例中佔60%以上。以往,我們國家的飛機都要到國外去開展結冰風洞試驗,2013年,我國終於建成了自己的結冰風洞,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開展民機全研製過程結冰風洞試驗的國家。通過結冰風洞試驗,設計師們可以獲得在不同氣象條件下飛機的結冰位置和結冰冰型等,從而確定結冰容限及必須防除冰的表面,為飛機防除冰提供安全設計的依據。

噪聲水平是民機的重要技術指標。氣動噪聲風洞試驗是飛機研製重要的地面試驗項目,是評估飛機的適航符合性、舒適性、環保性以及聲隱身等性能的重要依據。2019年5月20日,我國型號研製首次8米低速風洞(FL-10風洞)氣動噪聲試驗在航空工業氣動院順利完成,宣告我國正式形成8米量級低速風洞氣動噪聲試驗能力。風洞在建造之初便預留了消聲室空間,通過風扇低噪聲設計、動力段降噪、消聲拐角導流片等多種手段,確保風洞自身具有低背景噪聲特性。消聲室長49米、寬33米、高26米,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消聲室,也是國內技術難度、實施難度最高的大型消聲室。

風洞試驗測取的數據並不能完全代表真實情況,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數據修正,才能獲得壓力分布這些後續設計必需的分析數據。而這是真正考驗飛機設計師水平的地方。因此,現代飛機還必須開展高雷諾數風洞試驗、動力影響試驗、氣動彈性風洞試驗等一系列用於數據修正的風洞試驗,建立起一套從「風洞數據」到「真實數據」的修正模型,保證試驗數據的有效性。

靜氣動彈性風洞實驗是測量模型剛度對氣動特性影響的實驗。通常風洞實驗中的模型都是用強度和剛度較大的金屬製作的,而飛機的剛度比模型低得多。因此,需製造一種由金屬作骨架、用輕木或塑料作填料、能模擬飛機各部件彎曲和扭轉剛度的彈性模型,把它放在風洞中作模擬飛行條件的高動壓實驗,測量對模型剛度的影響,修正剛體模型實驗的數據。

可見,飛機的設計對風洞的依賴性很大。風洞試驗作為飛機氣動設計的重要手段,其最廣為人知的作用就是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從第一架飛機約20個小時的風洞試驗,到現在一般飛機型號所需的上萬小時風洞試驗,風洞試驗技術一直伴隨著飛機研製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重要性也愈加凸顯。因此,在學術界,風洞被稱為「航空航天飛行器的搖籃」,流傳著「有什麼樣的風洞,才能有什麼樣的飛機、飛船、火箭、飛彈」的說法。同時,風洞也被世界各國視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例如,50年代美國B-52型轟炸機的研製,曾進行了約1萬小時的風洞實驗,而80年代第一架太空梭的研製則進行了約10萬小時的風洞實驗。

我國C919大型客機氣動布局設計實現了綜合減阻5%的目標,風洞試驗功不可沒。C919的氣動布局是「常規布局」,但要實現這個「常規布局」也不是簡單的事兒。「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這句古話用在飛機氣動布局設計上再合適不過。拿飛機氣動設計的核心——機翼設計來說,機翼剖面哪怕差個幾毫米,對於飛機整個氣動性能都有巨大影響,發動機吊在機翼的不同位置也頗多講究。飛機的氣動外形不存在「照葫蘆畫瓢」,每個型號都有獨特的氣動外形,飛機的主製造商對飛機的氣動外形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面向未來,風洞還承擔著載人航天、火箭、航空發動機等眾多啟動數據的測量和關鍵結構設計任務,作為科技較量的制高點,我國空氣動力研究能力將穩居第一梯隊。

相關焦點

  • 飛機是「吹出來的」 ——風洞試驗史話
    民航資源網2019年8月21日消息:風洞是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發展中無論如何都不能跨過去的一個坎。飛機在試飛之前必須要經過密集的風洞測試,才能確定其氣動性能,測量出飛機模型表面的壓力、壓強和流場,這樣一來才能夠獲得飛機的各種數據,包括阻力、升力、加熱特性等等,使得後續飛機的研製工作事半功倍。風洞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於有人說飛機是「吹出來的」。
  • 中國風洞試驗航天飛行器大運 「吹」飛彈高鐵
    他們自主設計建成世界級風洞群,成功構建起風洞試驗、數值計算、模型飛行試驗「三大手段」齊備的世界一流空氣動力試驗研究能力體系,在幾乎所有涉及空氣動力學的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就是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今天,我們來到巴蜀腹地的一座座風洞,感受他們用創新驅動的陣陣風雷。
  • NASA進行X-57飛機螺旋槳風洞試驗
    據NASA網站2020年11月2日公告,美國宇航局局(NASA)X-57「麥克斯韋(Maxwell)「飛機的螺旋槳最近在維吉尼亞州漢普頓的蘭利研究中心進行了風洞試驗。
  • 40倍音速的風是怎麼吹出來的?高超音速風洞了解一下
    就在國慶70周年閱兵展出高超音速飛彈東風-17之後不久,2019年10月21日航天科技集團十一研究院就又宣布了一個重大消息:該所圓滿完成兩級入軌空天飛行器風洞自由分離試驗,並且放上了一段異常科幻的分離動圖。
  • 你知道什麼是風洞嗎?大橋、汽車、飛機的設計都離不開它
    很多小夥伴應該都聽說過風洞,但風洞跟我們日常生活的直接接觸並不太多,所以可能大家並不確切地知道它有什麼作用。大橋、汽車、飛機的設計就離不開它,它是什麼樣構造,又是怎麼工作的呢?為啥大橋、汽車、飛機的設計都離不開風洞呢?其實不僅僅是它們,所有跟風有關的事兒,都得能跟風洞搭上點關係。
  • NASA電動垂直起降無人機完成風洞試驗
    LA-8(Langley Aerodrome-8) 已在NASA蘭利研究中心的12英尺(3.7米)低速風洞中完成了第一次風洞試驗,並計劃在8月底之前將LA-8從風洞試驗轉移到飛行試驗。NASA無人機系統部門負責人戴夫·諾斯說:「該研究項目名為先進城市空運試驗臺,旨在探索未來城市空運,既包括無人駕駛飛行如包裹運送,也包括可搭載6~8人的有人機。
  • 中國公開電弧風洞 系高超聲速飛行器試驗設備
    他們自主設計建成世界級風洞群,成功構建起風洞試驗、數值計算、模型飛行試驗「三大手段」齊備的世界一流空氣動力試驗研究能力體系,在幾乎所有涉及空氣動力學的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就是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今天,我們來到巴蜀腹地的一座座風洞,感受他們用創新驅動的陣陣風雷。
  • 中國立式風洞已經具備自由飛尾旋試驗能力
    中國立式風洞已經具備自由飛尾旋試驗能力 2008年02月22日 10:33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直徑5米立式風洞首次自由飛尾旋試驗,2月20日在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低速研究所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立式風洞已經具備開展型號自由飛尾旋試驗的能力,填補了國內該項試驗研究空白,綜合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我大型結冰風洞具備國際標準結冰試驗驗證能力
    原標題:我國大型結冰風洞已具備按照國際標準開展結冰試驗驗證能力    新華社成都6月22日電(劉濟美、王梓旭)我國大型結冰風洞完成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頒布的標準翼型的結冰試驗,試驗結果符合預期,標誌著我國大型結冰風洞已具備按照國際標準開展結冰試驗驗證能力
  • Ф5米立式風洞自由飛尾旋試驗成功
    填補國內空白綜合技術指標達世界先進水平  本報訊\(曾強吳海瀛記者郝勇)昨(21)日,記者從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低速所獲悉,Ф5米立式風洞首次自由飛尾旋試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立式風洞具備開展型號自由飛尾旋試驗的能力,該項試驗填補了國內空白,其綜合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4米×3米風洞新試驗 首次用於某型無人機
    本報訊 (胡興雨)近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低速所傳來捷報,該所自行研製的4米×3米風洞大迎角尾撐系統試驗裝置,首次成功應用於某無人機型號試驗,這標誌著該裝置已完全具備風洞試驗能力,對我國無人機等新型飛行器研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喜訊,中國大型低噪聲風洞投入使用,未來飛機將越來越安靜
    從報導中的文字描述來看,這次的試驗數據總體上與國際標杆風洞一致,某些頻段更為合理。這就是說,氣動院FL-10風洞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這次的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正式形成了8米量級大型低速風洞全機縮比模型氣動噪聲試驗能力,填補了國內空白,可為我國飛機型號的低噪聲設計提供高水平的聲學試驗研究與驗證手段。
  • 我國完成首次涵道尾槳噪聲特性風洞試驗
    17日,科技日報記者從航空工業獲悉,我國首次完成涵道尾槳氣動噪聲風洞試驗。該試驗是由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氣動院)噪聲團隊近日在FL-52聲學風洞完成的,標誌著我國直升機領域試驗能力得到進一步拓展。涵道尾槳噪聲特性風洞試驗據航空工業氣動院噪聲團隊負責人介紹,這個試驗項目旨在為新型涵道尾槳降噪設計提供試驗驗證數據
  • 波音7E7飛機的低速風洞測試現已接近尾聲(組圖)
    2003年6月20日——波音7E7飛機的低速風洞測試現已接近尾聲,被測模型將進入第一輪高速風洞測試階段。  通過風洞模型,專家們可針對所設計的飛機進行各種不同配置的測試。低速測試採用各種大升力表面設置值來模擬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條件,以測量飛機性能。
  • 又壕又神奇的汽車風洞又是什麼鬼?
    自推送以來,就有粉絲表示「不介紹風洞,光吹逼風阻係數,就是在耍流氓」,並讓舵手哥立馬補上介紹風洞的文章。面對如此蠻橫無理、提出各種要求的粉絲,我只想說給我再來一打。畢竟,風洞和風阻係數確實是密不可分的。如此專業、又能給車轍提出寶貴意見的粉絲,才是車轍持續前進的動力。況且,誰讓我們就是對粉絲有求必應呢?  所謂風洞(wind tunnel),顧名思義理想當然就是能夠產生風的洞。
  • 我國已形成8米量級低速風洞氣動噪聲試驗能力
    (FL-10風洞)氣動噪聲試驗在航空工業氣動院順利完成,宣告我國正式形成8米量級低速風洞氣動噪聲試驗能力。氣動噪聲風洞試驗是航空型號研製重要的地面試驗項目,是評估航空型號的適航符合性、舒適性、環保性以及聲隱身等性能的重要依據。此次, 氣動院在8米低速風洞順利完成某型號降噪驗證風洞試驗,獲得了該型號的氣動噪聲特性數據,並驗證了降噪設計的降噪效果,為型號研製及時提供了高質量驗證數據,獲得客戶單位高度認可。
  • 中國JF12激波風洞試驗時間100毫秒 三倍於國外
    一架飛行器上天之前,需要在風洞裡進行幾千上萬次的吹風試驗。在北京市郊的雁棲湖畔,有一棟長條形的灰色建築,這是錢學森工程科學實驗基地的空天飛行器實驗室。建築中有一條265米長的巨大管道,這是「JF12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風洞,是先進飛行器的搖籃。
  • 中航工業又有好消息,神秘飛機模型現身超級風洞,和六代機有關
    圖為風洞前的神秘飛機模型近日,中航工業又傳來好消息,此前曾成功研製出FL-62超級風洞,如今這款超級風洞即將進行首次運行,大批專家都齊聚試驗,而在試驗現場,一架神秘飛機模型現身超級風洞,由於其獨特的造型,不少人認為這個模型和六代機有關,難道國產六代機研發真的打響了第一槍?
  • 讓中國「風洞」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風洞被稱為飛行器的搖籃,萬眾矚目的新型飛機、神舟飛船、飛彈等國之重器在研製過程中都離不開風洞的「千錘百鍊」;它的學科涉及空氣動力學等現代工程領域的方方面面,每一個「戰場」上都鐫刻著創新的足跡。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是我國風洞事業的頂梁柱,我國幾乎所有飛機、飛彈、飛船等航空航天飛行器都在中心進行過空氣動力試驗研究任務,中心在幾乎所有涉及空氣動力學的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工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新,是這支團隊的靈魂和生命。多年來,他們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實驗研究能力不斷提升,吹響了中國空氣動力事業競逐世界一流的衝鋒號。
  • BAE公司進行「暴風」戰鬥機縮比模型風洞試驗
    據英國《飛行國際》2020年8月23日報導,英國BAE系統公司近日公布了今年早些時候在英國蘭開夏郡沃頓(Warton)生產基地進行風洞試驗的「暴風」(Tempest )未來戰鬥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