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主力和莊家是兩個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也是容易被投資者弄混淆的詞彙。那麼,什麼是主力,什麼又是莊家呢?二者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
顧名思義,主力即指主要的力量,在股市中,主力在一隻股票裡面持有了一定的數量,但還沒有達到控盤的程度,也就是說,股票主力是指持股數量較多的機構或大戶,每隻股票都存在主力。
莊家是指在一隻股票裡面控制了流通盤的一定比例,並達到了控盤的程度,從而能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該個股的走勢。一般來說,股票莊家都擁有雄厚的資金,擁有或即將擁有大量該股票。如果某隻股票沒有公開及未公開的利好利空消息,卻忽然嚴重背離大盤走勢,則多半是股票莊家在操作。
可以說,在股市中,主力和莊家有很大的相似性,莊家一定是主力,但主力不一定是莊家。在一隻股票裡,莊家只能是一個,而主力可以是好幾個;一隻股票裡可能沒有莊家,但必然有主力。一般來說,莊家可以操控一隻股票的價格,而主力只能短期影響股價的波動。個股的莊家是比較穩定的大資金在其中操作,一般都是不斷地高拋低吸來獲利,而且操作的時間很長;個股的主力比較靈活,他們可以憑藉手中的大量資金,很突然地操作一波上漲或者打壓下跌,然後離開,時間上相對較短。如果莊家和主力的資金足夠強大,也可以做多隻股票的莊家或者主力。
因此,主力和股票莊家都是以影響股價漲跌並從中獲利的。實際上,基於主力和莊家的相似性,很多時候,人們把主力和莊家兩個詞彙混用。一般來說,莊家大多佔有某隻證券50%以上的發行量,有時,莊家的控量也不一定達到50%,需看各品種而定,一般達到10%~0%即可控盤。另外,由於期貨的交易量和資金量巨大,所以在期貨市場上很少出現莊家。
綜上所述,莊家實際上是持有大量流通股的股東,如果莊家坐莊某隻股票,就可以影響甚至控制它在二級場(如證券發行市場)的股價。在股市中,「莊家」的相對概念是「散戶」,即進行零星小額買賣的投資者,這一般是指小額投資者,或個人投資者。
在我國,莊家的發展有一個過程。早在1990年3月,隨著深圳股票市場的活躍,莊家活動也隨之發展起來。由於種種原因,當時的莊家主要是在場外、街頭,用大唱利好(或利空)等手法,來影響股價升跌。
我國股市上第一次出現莊家的大規模活動,是在1990年6月,深圳的股票大戶聯手炒上海股票。當時,深圳的股票熱潮愈演愈烈,而上海股市卻相對冷清。這時,深圳一群眼光獨到的大戶,聯手攜巨資3000萬元人民幣奔襲上海股市,並大肆購買股票,把上海股價炒得飛揚起來,從而開啟了我國股市上的莊家第一次正式操控股票走勢的先河,莊家也從街頭轉移到了股市,成為影響股市走向的一種重要力量。
一般來說,莊家炒股票的直接目的就是獲利。與散戶不同的是,莊家可以控制股票的走勢和價格,也就是說散戶獲利是靠期待股價上漲,而莊家則是自己拉動股價上漲。因此,莊家炒作股票通常包括四部分,即建倉、拉高、整理、出貨;另外,我們也可以用3個字來描述莊家炒作股票的過程,即「吃」「拉」「出」。
在「吃」的階段,莊家會選擇在股價較低時,而且希望越低越好;在吃貨結束之後,一般會有一個急速的拉升過程,即進入「拉」的階段;當莊家認為出貨時機未到時,就需要在高位進行橫盤整理,一般是打個差價,部分散戶可能在此時認為有利可圖,就予以出貨,而莊家出貨則一般要做到頭部,這時,成交量大、股價振幅大,即為「出」的階段。
通常情況下,莊家成本線要低於市場成本線,莊家獲利線又高於市場成本線,在市場成本線與莊家獲利線之間,是比較大幅度的莊家獲利空間。
總之,在股市中,主力和莊家是散戶投資者務必要密切關注的。實際上,主力和莊家的獲利,很大部分便是源於廣大散戶投資者的被套。當主力對某隻股票的影響達到控盤程度時,主力就演進成了莊家,所以,在股市中識別主力和莊家,對於推測股價走勢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