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8月30日電 題:「冰封」軀殼上的生命之火與夢想之翼
新華社記者王浩明、李雄鷹
「人類的努力沒有邊界,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這是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一句廣為流傳的話。
霍金在罹患「漸凍人症」後,仍然以極強的毅力探索宇宙,完成了不朽的科學著作。而近日,22歲的廣東青年方堅澤雖罹患罕見病,但他突破極限,拿到了HSA(有障人士潛水)潛水證,成為潛水員。
「冰封」的軀殼內,熱烈燃燒的是生命之火;「冰封」的身體上,頑強長出的是夢想之翼。
(小標題)冰封
方堅澤出生時就患有「金剛砂德賴富斯肌營養不良症(EDMD)」。因為患病,他從3歲開始就只能坐著輪椅,普通人輕而易舉能做到的走路、跑步,對他來說都是奢望。
「小學開始,學校沒有可供輪椅通過的樓梯,我每次去教室上課,都只能由家人背著我上樓。」方堅澤告訴記者,那段時光伴隨著無盡的沮喪,生活不能自理,一切都需要幫忙。
與行動不便相比,更讓方堅澤感到痛苦的是內心的自卑。
「我甚至都不敢上廁所,有時候憋一天,也不敢依靠同學。」方堅澤說。
(小標題)突破
巨大的痛苦也催生出了非凡的動力,方堅澤決心改變自己,做一個能夠獨立生活的人。
在熬過中學的日子後,2017年,方堅澤被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錄取,成為一名通信工程專業的大學生。
這是新的開始。方堅澤開始試著突破自己內心的桎梏。
「如果在大學都不改變,後面又怎麼會改變呢?」
慢慢地,他勇敢地向同學們打開心扉,朋友多了起來。2018年,方堅澤買了一臺電動輪椅車,在同學們的鼓勵下,他勇敢邁出了獨立生活的第一步——走出校園。
在同學們的幫助下,方堅澤的電動輪椅車被塞進了汽車後備廂。他們到珠海市區玩了一整天。
「發現也沒有那麼多人關注我,其實一直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置了限制。」方堅澤說,到商場後發現有無障礙設施,還去了海邊,打破了自己從小到大一直以為「外面很恐怖」的認知。
從此以後,參與學校社團活動、加入辯論隊、參加創意比賽……隨著集體活動的增多,方堅澤變得越來越開朗、樂觀。
在同學們的鼓勵下,方堅澤開始思考究竟怎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獨立生活。他給自己列了一個獨立生活需要解決的問題清單:吃飯、上廁所、到教室學習、圖書館看書……
在同學的幫助和學校的支持下,方堅澤一項一項地完成了清單上的任務。
2019年9月,他已經完全適應了一個人在學校的生活。甚至一個人從廣州到珠海上學,一個人去香港,一個人去港珠澳大橋……
(小標題)夢想
其實,方堅澤從小的夢想就是做一個探險家。但因為身體原因,這個想法只能長時間埋在心底。然而,當他一步步實現獨立生活的目標後,這個塵封已久的夢想在他心裡開始生根發芽。
2019年3月,方堅澤無意中看到法國電影《觸不可及》,脊髓損傷導致癱瘓的主角菲利普仍然乘著雙人滑翔傘翱翔天空的場景讓他有一種觸電般的感覺——能不能嘗試一下跳傘呢?
2019年夏天,方堅澤在廣東陽江市完成了雙人跳傘,短短幾分鐘的飛翔,他說自己終生難忘。
「當時有一種頓悟的感覺,我忽然間明白,只要敢嘗試,身體的殘障都不是問題,生活中的障礙都不是障礙,障礙其實是在心中。」他說。
「上天」之後,方堅澤想嘗試「入海」。對家在海邊,從小就想在海裡遨遊的方堅澤來說,他對大海更有種不一樣的情結。
於是,從體能訓練開始,他每天堅持騎三輪單車繞學校操場5公裡,需要花50分鐘時間,這幾乎是別人快走的速度。
經過一年艱苦的體能準備後,今年5月,第一次考證課程卻給了他當頭一棒——第一節課就體力不支。
然而,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又打開了一扇窗。
他的體質讓他在潛水中擁有一個令他人豔羨的優勢——因為新陳代謝慢,用同樣的一罐氣,方堅澤可以比別人在水裡待得更久。
在學習潛水的過程中,他都在不斷地面臨著挑戰,克服心理上的恐懼。因為腿不能舒展,不能蛙泳和蝶泳,他就摸索適合自己身體的方式。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從理論學習到下水實踐和考核,拿到「開放水域初級潛水員證」,最快只需4天左右的時間。
對方堅澤來說,則是15個月:體能訓練1年多,學習潛水3個多月,最終潛入水下12米。
8月19日,這位廣東青年終於拿到了HSA(有障人士潛水)潛水證,成為一位持證潛水員。在拿到編號C2075的潛水證後,方堅澤難掩激動:「終於圓了小時候的夢想!」
(小標題)未來
完成了一個夢想,就像心靈攀登了一次高峰,在被激昂的風雲和凜冽的空氣蕩滌後,回到平靜的日常生活中,也將充滿戰鬥的勇氣。
方堅澤說,無論是跳傘還是潛水,都不是他的「主業」。
他說自己是一個學生,馬上進入大四學習階段,正在為考研做準備。
「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考研,我在備考應用心理專業的研究生。」方堅澤說,和他有一樣病症的這個群體,患有抑鬱症的很多,希望畢業以後能幫助他們。
方堅澤還撰寫了多篇無障礙旅遊攻略,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以自己現身說法,他在不斷推動社會公共場所的無障礙改造。
未來,他還想嘗試成立無障礙信息科技公司,創造更多無障礙設施和產品。
他說,城市建設需要更多包容性,殘疾人群體應該享有更多便利生活的權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