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格米人的身材如此袖珍並非偶然。最近,一組法國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有了大發現……
在非洲赤道熱帶雨林裡,活躍著一群以採獵為生的小矮人。
在一片茂密蔥蘢之中,星星點點坐落著由樹葉和樹枝建成的小茅屋,那便是俾格米部落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棲身之所。一直以來,外界都對這群採獵者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他們平均身高不足1.55米的矮小身材感到好奇。道聽途說,歐洲人曾把他們想像成半人生物。
但在1865到1870年間,一位擁有法國、比利時、美國三重國籍的探險家和一位德國植物學家在現代史上第一次遇見了俾格米人,證實了他們的存在。
之後,科學家確認俾格米人是我們的同類。但最大的疑惑始終未曾解開:為什麼俾格米人身材如此矮小?首次相遇後約150年,生物學家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
第一個發現是在2009年。法國博士生諾埃米·貝克爾(Noémie Becker)為撰寫她的群體遺傳學博士論文,研究了非洲不同俾格米部落基因組的構成。數個世代以來,這些採獵者與務農為生的班圖人為鄰,而班圖人身材更高。
班圖人
由於一直生活在一起,因而產生了一些通婚夫妻,他們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孩子出生……諾埃米·貝克爾於是得以在個體身高與其血統和基因組構成之間建立聯繫,如有些人是100%俾格米或100%班圖,有些人則是不同水平的混血(跨族夫妻的孩子是50%俾格米50%班圖,有一位俾格米祖父母的班圖孫子或孫女是75%班圖25%俾格米,如是類推)。
諾埃米·貝克爾發現,非俾格米基因組的比例越大,個體越高。這在常人看來或許是理所應當,但對身為研究人員的諾埃米·貝克爾來說,這是一項科學證據:俾格米人的矮個子確實是由基因決定的,與環境、生活方式或食物無關。換言之,即使一個俾格米人在部落外長大,其身材仍會矮小。
那麼現在就要搞清是哪些基因起了作用。像侏儒那樣,是區區幾個孤立基因導致的嗎?不可能。諾埃米·貝克爾指出,假若情況如是,這些基因就會代代相傳,僅有四分之一俾格米血統者將與純血統的俾格米人一樣矮小,因為他們也有這些決定性的基因。
然而,個體的身高與其「俾格米比例」息息相關,這只能是大批基因的產物,這些基因的遺傳遵循統計學規律。例如,半俾格米人只有一半這樣的基因,所以它們的影響力就小些。問題是如何識別這批基因呢?
科學家用了點手段。鑑於跟生長有關的所有基因並不在同一時段表達,他們集中研究俾格米兒童與歐洲兒童在成長中出現分歧的時刻:要找到「疑犯」,只需研究正好在這些時期活躍的基因即可。
表面上看沒有比這更簡單的了:知道了研究對象的出生日期,只需在接下來的幾年間跟蹤其成長便可。但在較為發達的國家輕而易舉的事情,到了熱帶雨林深處卻要複雜得多。出生日期、過生日之類與年齡相關的時間標記早已根植於我們的文化,但俾格米人,他們只知道一個能夠用長矛打獵的孩子比用箭打獵的孩子要年長,僅此而已!詳細研究他們的成長似乎是痴心妄想……
幸虧費爾南多·拉米雷·羅齊(Fernando Ramirez Rozzi)和阿蘭·弗羅門特(Alain Froment)這兩位研究人員在喀麥隆莫安格勒波什蓋地區(Moangue Le Bosquet)的巴卡族(Baka)俾格米部落有了令人驚喜的發現:一本出生登記冊!
自1987年以來,照看村莊醫務室的修女在她們的筆記本上記錄了所有巴卡新生兒的出生日期,目的是跟蹤人口的發展:出生人數,每位婦女的孩子總數……而科學家賦予了這座資料庫完全不同的用處:他們持續八年追蹤著年齡從0到25歲不等的個體的成長,每年測量他們的身高和體重。
費 爾 南 多· 拉 米雷·羅齊正在測量一位已知年齡的巴卡兒童的身高。八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追蹤著莫安格勒波什蓋地區兒童的成長。
根據這些數據,研究人員繪出了平均成長曲線,結果有了一個新的發現:部落中的新生兒與歐洲新生兒相比,體型「正常」。不過在生命的前三年裡,他們的成長更慢!即使之後他們的成長速度恢復,也於事無補。因此,一切都發生在開始的幾年裡,遺傳學家正是在這一時期表達的基因中發現了決定巴卡人身材矮小的基因。那麼,其他部落呢?科學家知道俾格米人在很早以前分成了兩族或三族,之後他們相互間就沒有任何來往了。東部的俾格米人在0到3歲間成長也會減慢嗎?這些民族孤獨地生活在衝突不斷的非洲,有關他們的數據少之又少。
好在研究人員最終還是找到了一些過往的研究,可分別追溯至1950年代和1980年代。猜他們發現了什麼?東部的俾格米人出生時身高還低於平均值!之所以他們成年後的身高與西部的遠親一樣,那是因為一種完全不同的機制。總之,這兩族俾格米人的矮個子是不同渠道造成的。
對於研究這些民族歷史的科學家,這真是顛覆性的結論。2009年,遺傳學研究指出俾格米人和班圖人有著一名共同的祖先,生活在6萬到7萬年前。之後,大約2萬年前,俾格米人的祖先一分為二,一組生活在東部,另一組生活在西部。進化專家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認為,他們的矮個子應該是一次性獲得的,只能發生在此次分離之前。
遊客與俾格米人合影,他們手裡拿著用來狩獵的網。
而這一觀點被費爾南多·拉米雷·羅齊和他同事的發現徹底推翻:非洲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是趨同演化的一例!兩大譜系分開進化,最終卻出於對熱帶雨林生活的適應有了相同的特徵。
這樣的例子在動物界不勝枚舉:海豚的空氣動力學形態與魚類非常相似,鳥類和哺乳類都有鼓膜能夠聽到空氣中的聲音……這些特徵之所以得到不同物種的青睞,是因為它們具有真正的進化優勢。無意間,研究人員證明了當初的一個假設,順帶也平反了俾格米人:他們矮小的身材遠非進化的「失敗」。
當人們像他們一樣,生活在炎熱、潮溼的非洲中央赤道地區茂密的森林中時,這將成為一項真正的優勢。一如他們的自稱:「森林之子」。
撰文 Alexane Roupioz
編譯 陳雯潔
新發現公眾號ID:science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