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期待的年代大戲《那年花開月正圓》今晚19:30將登陸東方衛視、江蘇衛視平臺首播。
在目前普遍低迷的電視劇市場中,頂級製作標準的《那年花開月正圓》被外界賦予很高期望。
不過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部劇並不僅是當下賣座元素排列組合的結果,在丁黑的創作中鮮少重複自我,《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核心理念其實是顛覆套路。
群戲出彩 呈現人性多元側面
我國電視劇中大量作品採用了「一人一事」的主角線性敘事,而在保證男女一號正面形象的同時,配角的實際效果往往陷入「惡毒女二」、「備胎男二」的窠臼。
但讓觀眾有更大品讀空間的作品無疑是一票演員均有發揮空間的多主角群戲,而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就塑造了清末一大批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秦商群像,難得的是主要人物均性格鮮明,立體豐滿,且成長感較強。
在摒棄完美中打破了臉譜化,瑕瑜互見的性格特徵則讓角色獲得真實存在感,劍指複雜人性。
比如孫儷飾演的女主角周瑩,本是靈動天真、無拘無束的江湖兒女,陰錯陽差進入吳家成為少奶奶,與何潤東飾演的吳家大少爺吳聘竟也舉案齊眉,這段故事含糖量不亞於那些言情偶像劇。
不過在此過程中吳家的危機隱現,周瑩學習經商、信義等暗線鋪陳,都讓中期的畫風突變有了依託。
周瑩在驟逢喪偶,家破人亡後,從性格到行事風格陡然成熟,不僅挑起復興家族的重任,更在當時沉悶的商業氛圍中率先擁抱變革,最終成長為一代秦商傳奇。
江湖女、少奶奶、囚徒、秦商、清末女馬雲、誥命的人生軌跡,堪稱傳奇。
編劇並不僅僅青睞周瑩。
陳曉飾演的沈家少爺沈星移本是位風度翩翩的濁世公子。
人物早期有著典型的「紈絝子弟心態」,打架鬥毆、遊手好閒、恃寵而驕的浪蕩公子形象活脫脫一個「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典型。
沈星移的成長同樣是被迫而為,來自家族內與外部環境的變化讓他不得不身負家族重任,正因為被動,反而呈現了人物由內至外的掙扎與蛻變,給予了演員很大發揮空間,陳曉飾演的沈星移不僅演繹了一段從男孩到男人的成長史,更實現了從男人到大丈夫的升華。
何潤東飾演的吳家東院大少爺吳聘與周瑩是歷經14年的「原配」了,這對觀眾心中的經典CP重聚本就相當吸睛,而吳聘溫潤如玉,痴情有擔當的豪門公子形象更是相當討喜。
即便戲份有限,吳聘在談情說愛之餘仍有大量商戰戲份鋪墊,這也讓角色不僅用來滿足CP粉的幻想,其人格魅力也是讓周瑩愛戀一生的基礎。事實上,江湖丫頭與大少爺,野性與儒雅的碰撞,周瑩的真性情不僅激活了吳聘的生命,更是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
雖然發布會上吳聘中途因故早逝的信息已經劇透,不過這段短暫但精彩的愛情顯然是牽動了周瑩成長的初心。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戲份並非量奪角色的唯一標準,《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群戲的多維性讓主要人物均有自身性格的立足點和行動邏輯,包羅著豐富的價值判斷,而人物間的摩擦也就更有解讀價值。
比如,張晨光飾演的吳家大當家,號稱「人硬、貨硬、脾氣硬」的三硬商人,他是周瑩經商的第一任導師,更是誠信經商的踐行者。
但這個剛猛正直的角色在面臨兒子病危,束手無策時也像所有愛子心切的父親一樣揚天長嘯,吳蔚文的硬氣固然浩蕩,他的柔軟其實更扎心。
而諸如任重飾演的正直官員,在變革與傳統中掙扎;
俞灝明惡施毒計,幕後潛藏的適主忠心等,都給觀眾留下較大探討空間。
胡杏兒飾演的舊式女子,在情愛中顛簸,最終也投身商業洪流;
孫儷:「出走」14年 歸來仍是少女
孫儷與何潤東14年後的重聚,時光荏苒,依然默契如初。
14年前初出茅廬的孫儷憑藉《玉觀音》嶄露頭角,彼時的歌手何潤東則因「毛傑」一角讓觀眾看到了顏值背後的實力。如果說《玉觀音》時期孫儷是青春無敵的本色出演,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她的少女感則來自於爐火純青的演技。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少女周瑩外型上靚麗輕靈,跑江湖賣藝時的動作利落輕快,這無疑是對孫儷多年來身體管理成績的一次驗收。
而在《那年花開月正圓》的不少花絮物料中,孫儷與演員們一起下腰、劈叉、健身的劇照,很多動作都是高難度。
維持少女感更為不易的是,周瑩眼神中少女般的清澈天然,眼睛是心靈之窗,孫儷能將16、17歲女孩的懵懂無知演繹到位,又能遊刃有餘地表現在喪偶家變後的萬念俱灰,重拾精神後的幹練精悍,怪不得丁黑導演要盛讚孫儷「無人可與比肩」。
幕後製作精益求精 態度潛藏細節中
演員與劇組本是相互成就的關係,演員們的人氣和流量並不能保證劇集的質量,雖然《那年花開月正圓》的劇組星光璀璨,但在製作上劇組並未因為卡司強大而降低製作質量。之前曝光的片花劇照可以看出,劇組在服化道上的精益求精。
劇本創作長達5年。
葉錦添擔任服裝造型設計。
陝西秦文化民俗專家入組指導。
男演員一律剃頭入組,不得以假髮套替代。
搭建數萬平米大型攝影棚,復原清末涇陽風情。
取景跨越五省一市。
拍攝時間長達8個月。
在丁黑導演的劇組中,只有演員,沒有明星,這種一視同仁,齊心協力的創作氛圍在當下的影視大環境中蔚為難得,而魔鬼與傑作都潛藏在細節中。
衣服也會講故事,妝容對演員的成就同樣不容小覷,道具的契合感則在宏觀層面保證了演員的入戲,觀眾的代入,一切看似「吹毛求疵」的「斤斤計較」其實都是一部好劇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慢工出細活讓這部戲具備了成為劇王的硬體標準。
誠意創作突破套路 終極懸念等待揭曉
反感跟風,但扎堆往往能分享長尾效益,這是國內影視創作題材類似,人設雷同背後的利益誘因。而這幾年無往不利的IP熱也確實亂花漸欲迷人眼。不過,縱覽2017年的爆款劇,不少網絡小說改編劇深陷抄襲的版權泥潭,反倒是《我的前半生》等原創劇本以紮實的創作收視、流量、口碑兼收。
作為原創劇本,《那年花開月正圓》放棄了討巧的IP改編,劇本創作期長達五年。
曝光的片花中,劇中不僅有清末秦商史詩,也有涇陽吳、沈、胡等大家族的變遷史,而晚清織布局背後官民合辦工業的發展,以周瑩為代表的一個女人的奮鬥,還有亂世下眾生為芻狗的跌宕故事。
從個人到家族、階級、國運,層次多元。
無論女性角度,還是男性觀點,劇集不會刻意討好任何性別而有所偏頗側重。可以說,《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故事是部新瓶裝新酒之作,而在以上諸多看點之餘,終極懸念成為秒殺IP劇的又一大亮點。
在目前放出的高能片花中,諸多懸念令人牽腸掛肚。
比如,吳聘下葬,周瑩撕心裂肺幾欲殉情,為何轉眼就要被吳父趕出家門?
比如,沈星移與周瑩如何從互相打鬧到情愫萌生?兩個春風得意的富商怎麼又法場劫囚生死未卜?兩人的情感歸宿令人揪心。
比如,周瑩與胡詠梅這對情敵的針尖對麥芒也相當搶眼,兩位大花旦開撕,拼的不僅是演技還有氣場。
另外,諸如織布局保衛戰、吳、沈兩家遠赴西域販布等,緊湊而豐滿的多線索敘事都讓這部戲內核夯實,言之有物。
而周瑩的本真,沈星移的痴心,吳聘的誠摯,胡詠梅的錯失……情極動人,演員們在劇中放棄了自我的明星光環,全身心為劇情服務。劇作團隊則以平視觀眾的態度,邀請觀眾共赴一場跌宕恢弘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