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果殼電子軟體部副總裁/於海東
整理=《決策資訊》陳英明
--------------------------------------------------------------------------------
觀點摘要:
我們現在做智能手錶的核心原則,還是把它當成帶有智能功能的手錶來做的,即便不聯網、不作為節點,這個產品也是很好的、能自循環的產品。
至少在現階段,「智能硬體」的核心還是傳統硬體,歸結為一句話:先夯實硬體終端的用戶體驗。我們圍繞「節點、入口」的定位把「基礎」做好,這個「基礎」實際上是一個戰略性、開拓性的基礎,未來某一天,出現某個領域值得進入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很簡單的商務的切換而已。
--------------------------------------------------------------------------------
就目前的行業習慣講,智能硬體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廣義上講,從傳統的PC機、筆記本電腦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都可以叫智能硬體,特徵是軟硬體一體的,能聯網,軟體能升級,這是廣義的智能硬體;按照這個特徵繼續延伸,像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都屬於智能硬體的範疇。而現在大家談論的智能硬體,已經有意無意的把電腦、智慧型手機拋開了,現在大家講的智能硬體更多的是狹義的智能硬體。
狹義的智能硬體需要加上另外兩個特徵,第一是更貼近人的日常行為、具備物聯網的連接能力,不再只是滿足某種用途的工作、生活工具;第二是具備節點的功能,能夠把使用者的信息與雲端連接,實現信息的採集、上傳並接收反饋,是離開網絡基本不能用的產品。這是我對狹義智能硬體增加的兩點看法。
從「技術牽引」到「需求牽引」,是智能硬體與傳統硬體最大的區別
智能可穿戴設備,看起來像是智慧型手機的延伸,而智慧型手機又是功能手機升級的產物,這麼看智能硬體似乎與傳統硬體屬於同一個發展路徑,然而事實上卻有根本的不同。
傳統的電子產品像電腦、MP3等,完全以硬體配置提高來實現升級,這是摩爾定律的典型體現;而智能可穿戴設備,對硬體規格的需求遠遠沒有那麼強,其核心使用價值在於場景和功能,是用戶需求來主導、牽引升級。這是智能硬體和傳統消費類電子產品很大的不同。
另外,軟體是傳統電子產品不太注重的一個層面,比如音樂播放器,軟體只要能下載音樂、能播放音樂就夠用了,不怎麼需要升級;而我們做智能手錶獲得的經驗是:用戶對包含新功能、新應用的軟體升級很迫切,所以我們說「智能硬體是需求牽引」。
硬體製造商與內容供應商的行業壁壘,是目前智能可穿戴領域面臨的難點
可穿戴領域目前面臨的難點不在技術,而是行業壁壘。目前,有兩派不同背景的企業是開發智能硬體產品的主力,一類是傳統的硬體製造商,比如海爾、聯想;另一類是原來的娛樂、生活等內容供應商,像迪斯尼、耐克等。雙方基於自身不同優勢、不同戰略目標的博弈,讓智能硬體產品出現更多碎片化的趨勢。
內容派採用代工的方式生產硬體,產品功能相對簡單,長期看會局限在自己有優勢範疇內;傳統的硬體製造商,產品本身的品質、兼容性會更強,但缺乏優質內容。由於智能硬體產品在各自業務體系中的戰略定位不同,兩派企業在融合上進展並不好。這種行業壁壘的存在,不能實現強強聯合,是智能硬體在物聯網趨勢下最大的發展障礙。
可穿戴設備會是智能硬體領域中能最早成熟的產品
智能可穿戴設備從市場熱度、出貨量來講,應該在智能硬體領域內是處於領先地位的。這種情況源於以下產業因素:
第一、從供應鏈來說,可穿戴設備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行業的自然延伸,從供應鏈和上下遊來說轉型更容易一些;
第二、從物聯網對終端硬體的要求來講,可穿戴設備能夠完整的解決「節點」的功能需求;
第三、可穿戴領域不像家居、家電行業有很強的傳統勢力和企業巨頭,所以在突破內容方、製造方行業鴻溝方面阻力會小一些,推進會更加順利;
第四、智能硬體採集、積累用戶信息,能成為個人身份識別的標識,這些數據長期看是敏感而關鍵的;可穿戴設備從製造商到可接入的內容,包括:電商、小額支付、運動健康等,完全是國內廠商為主導,基於信息安全的考慮,國家政策會有適度的關注和傾斜。
現階段,「智能硬體」的核心還是傳統硬體
盈利方式,是整個行業都在面臨的問題,做智能硬體的企業現在大部分都是在燒錢。前面我們談了很多行業層面的看法,回到現實來看,智能硬體的現狀與我們的期望距離還非常遠,行業面對的阻礙和未知還很多。這種現狀既有技術上、跨行業融合上的瓶頸,也有消費者期待過高的因素。
我覺得其實「智能」和「硬體」還是兩個東西,雖然現在做硬體的門檻降低了,但同時產品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很明顯;「智能硬體」首先還是要把硬體做好,無論是定位於節點還是載體,硬體品質、硬體基礎如果做不上去,中長期的目標不可能實現。
我們現在做智能手錶包括2代的果殼智能圓表,以及很快就要露面的第3代智能手錶,所秉承的核心原則,還是把它當成帶有智能功能的手錶來做的,即便不聯網、不作為節點,這個產品也是很好的、能自循環的產品。至少在現階段,「智能硬體」的核心還是傳統硬體,歸結為一句話:先夯實硬體終端的用戶體驗。
我們關注的,首先是硬體產品的通用性和具體場景的適應性
在智能硬體業內,大家都在說產品的碎片化、都看重細分市場;但是截止目前,我們沒有看到支付、健康、醫療等任何一個市場真正做出來。我認為,在現階段過快的進入垂直細分市場的話,很可能在未來的拓展性上舉步維艱,只能服務於一小批用戶;我認為硬體企業,在行業群雄紛爭、大家都是在找方向的情況下,先不要過快的去押寶,而是做好產品的通用性和場景的適應性,未來跟任何平臺、內容都能對接。
前邊談的是現階段的行業局限,再說進取的一面。我們現在更多功夫下「入口」上,比如:要成為節點,待機時間要長,還有互聯互通功能、開放的軟體接口、開發工具包等,既有軟體層面的、也有硬體層面的東西。我們圍繞「節點、入口」的定位把「基礎」做好,這個「基礎」實際上是一個戰略性、開拓性的基礎,未來某一天,出現某個領域值得進入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很簡單的商務的切換而已。這是我們在智能硬體領域的思路:高築牆,緩稱王。
關於【果殼電子】
果殼電子是中國領先的智能可穿戴公司,兼具深厚的硬體研發底蘊和強大的網際網路基因,打造硬體、軟體、服務均為一流的移動終端產品。2009年起先後以電紙書進入智能硬體市場,
主要產品包括BAMBOOK電子書,GEAK 智慧型手機,GEAK智能手錶等。
關於【果殼智能圓表】
世界首款純圓形屏智能手錶,採用了TF顯示屏技術,解決了功耗和顯示效果的實矛盾。採用標準錶帶接口,可輕鬆更換錶帶。創造性提出「卡片」這一適合小屏設備的交互形式,可在手錶上輕鬆更換各種精美的錶盤;具體功能有來電和簡訊提醒、記步、心率、找手機、手錶專用小遊戲、適合小屏幕的輸入法、智能家居遙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