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繪製出人類和小鼠腸神經系統的單細胞圖譜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viv Regev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的人類和小鼠腸神經系統(ENS)圖譜。9月3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開發了兩種方法,能夠以單細胞解析度對成年小鼠和人類的ENS進行分析:RAISIN RNA-seq用核糖體結合的mRNA譜分析完整的細胞核,而MIRACL-seq則通過基於液滴的無標籤富集稀有細胞類型分析。小鼠圖譜中的1,187,535個核包括來自迴腸和結腸的5,068個神經元,這些細胞顯示出非同尋常的神經元多樣性。在人類中,研究人員分析了436,202個核,鑑定了1,445個神經元,並確定了保守的和物種特異性的轉錄程序以及可能的神經上皮、神經基質和神經免疫相互作用。
閱讀連結:
2,Physiol Geno:揭示睡眠質量不佳、高血壓和機體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神秘關聯!
來源:細胞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hysiological Genom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睡眠幹擾、高血壓和腸道微生物組改變之間的關聯,文章中,研究人員旨在確定是否為期28天的睡眠幹擾會改變大鼠體內的微生物組,腸道微生物組指的是生活在腸道中的微生物集合,研究者想通過研究識別出與動脈血壓變化不良相關的生物學特性。
研究者Maki表示,當大鼠的睡眠周期或計劃發生異常時,其血壓就會增加,即使當其睡眠周期回歸至正常時,其機體血壓依然會維持升高水平,這就表明,功能失調的睡眠或會一段時間內損傷機體健康。此外,研究者還在大鼠機體的腸道微生物組中發現了不希望的改變:大鼠機體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並不會迅速發生,而是會花費大約一周時間才表現出不良的反應,比如不同類型細菌之間的失衡,包括與炎症相關細菌水平的增加等。當大鼠的睡眠幹擾停止後,一切似乎並沒有立即恢復正常水平,本文研究揭示了一種存在多種病理學因素的較為複雜的系統。
閱讀連結:
5,女性起得早,男性愛熬夜?Science揭示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5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綜述文章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大量晝夜節律的研究後發現了一個模式:晝夜節律存在性別差異。
這項涉及對超過53000參與者的記時型或晝夜偏好的研究強調了年齡和性別對晝夜節律的影響。研究發現:女性一般都是早起的人,而男性則更傾向於晚睡;女性更能適應晝夜節律中斷所帶來的影響;女性在白天比男性更活躍,這種模式在兒童中也很常見;在晚上,女性不如男性精力充沛。
閱讀連結:
8,單項獎金700萬,「中國版諾貝爾獎」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
來源:Bio生物世界
未來科學大獎是由華裔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設置「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於2016年首次頒發。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為:張亭棟(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振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獲獎評語: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