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同慶生長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居位於崑山玉山鎮北后街。父親周梅初是中學國文教師,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崑山縣副縣長。周同慶年僅14歲時,隻身離家遠行,到南京就讀於東南大學附中。
1925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得到葉企孫、吳有訓等良師的精心指導。1929年夏,周同慶又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
20世紀50年代的周同慶
隨後,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就讀,先後發表了3篇學術論文:《氬放電管中的振動和移動輝紋》(1931)、《二氧化硫的發射和吸收光譜》(1931)和《二氧化硫的光譜》(1933)。
在獲博士學位時,得到普林斯頓大學校長親自授予的金鑰匙獎,但他沒有捨得花美元購買那把金鑰匙,僅帶回一紙獎狀。
02.
1933年春,周同慶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兼任母校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時年25歲。1936年,周同慶應聘到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任教並擔任系主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隨中央大學遷往重慶。1943年,又受聘到遷往重慶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工作。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被調入復旦大學,擔任物理系系務委員會主任、X光管研究室主任、光學教研室主任,還擔任過復旦大學工會主席。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在當時的復旦大學教授中,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僅陳建功、蘇步青、周同慶三位。
1954年,周同慶(右)與方俊鑫(固體物理學家)設計試製X光管
1956年,周同慶被評為一級教授,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擔任過中國物理學學會理事,上海市第一、第二屆物理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第五屆政協常委,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上海市人大代表。
03.
抗日戰爭期間,周同慶隨校遷至重慶,與當時的中央水工實驗所合作,研製成功超聲發生器、超聲探測器等,經組裝聯合,終於創製出一種叫作「磁致伸縮式高頻聲波自動記錄回聲測深儀」(簡稱水聲迴響儀),這項研究成果解決了軍事上測量河道水深的難題。
新中國成立伊始,遭到了西方國家的封鎖,為了適應當時國家急需醫用X光設備,同時也因上海地區防空雷達網和電訊方面對真空電子管的需要,周同慶提出要獨立自主地開展研製X光管工作的意見。隨後成立了「電子管研究工作委員會」,周同慶擔任主任委員,負責全面工作。
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就自力更生地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性的設備,逐個攻破研製X光管的許多技術性難題。
周同慶(左一)和王福山教授(左二)等人合影
1953年3月成立了「X光管研製實驗室」,試製國產X光管。X光管研製成功後,於1955年移交南京電子管廠生產。國產X光管全部利用國產材料和自主智慧財產權試製成功,不僅衝破了外國的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節省了大量的外匯,更重要的是推動了我國電真空器件的設計和製造進入新階段,也推動了我國高真空技術的發展。
與此同時,復旦大學物理系也在周同慶等進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真空物理、固體發光、電介質物理、原子分子光譜等方面的研究,後來都發展為獨立領域,並取得豐碩成果。
04.
1956年,周同慶參與制定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與王大珩一起主持制定物理學規劃中的光學部分,為推動我國光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57年,他邀請各大學的光譜學教師到復旦大學,研討我國高等學校光譜學的教學和科研,對我國光譜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他和同事合作翻譯的《原子物理學》,成為全國物理系統一教材;與盧鶴紱、許國保合編的《受控熱核反應》,成為我國最早的介紹受控核聚變的專著;為等離子體及光譜等專業招收了多名研究生,在他的培養指導下,楊澄中、範章雲、蔡駒、馮康、方俊鑫、華中一、蔡祖泉等,都成長為科學界的知名人。
周同慶十分關心科學普及工作,曾專程來崑山做《人造衛星》的科普講座。他的音容笑貌給家鄉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同慶在國內學術界有很高的威望,被譽為「北有吳頭(吳有訓),南有周公(周同慶)」,時稱「江南一枝花」。他是一個畢生追求科學真理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值得在祖國教育、科學園地裡豎立起銅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