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衝破了外國的技術封鎖,推動我國真空技術的發展,被稱為「江南之花」...

2021-01-20 科普蘇州

01.


周同慶生長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居位於崑山玉山鎮北后街。父親周梅初是中學國文教師,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崑山縣副縣長。周同慶年僅14歲時,隻身離家遠行,到南京就讀於東南大學附中。


1925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得到葉企孫、吳有訓等良師的精心指導。1929年夏,周同慶又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


20世紀50年代的周同慶


隨後,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就讀,先後發表了3篇學術論文:《氬放電管中的振動和移動輝紋》(1931)、《二氧化硫的發射和吸收光譜》(1931)和《二氧化硫的光譜》(1933)。


在獲博士學位時,得到普林斯頓大學校長親自授予的金鑰匙獎,但他沒有捨得花美元購買那把金鑰匙,僅帶回一紙獎狀。



02.


1933年春,周同慶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兼任母校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時年25歲。1936年,周同慶應聘到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任教並擔任系主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隨中央大學遷往重慶。1943年,又受聘到遷往重慶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工作。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被調入復旦大學,擔任物理系系務委員會主任、X光管研究室主任、光學教研室主任,還擔任過復旦大學工會主席。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在當時的復旦大學教授中,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僅陳建功、蘇步青、周同慶三位。


1954年,周同慶(右)與方俊鑫(固體物理學家)設計試製X光管


1956年,周同慶被評為一級教授,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擔任過中國物理學學會理事,上海市第一、第二屆物理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第五屆政協常委,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上海市人大代表。



03.


抗日戰爭期間,周同慶隨校遷至重慶,與當時的中央水工實驗所合作,研製成功超聲發生器、超聲探測器等,經組裝聯合,終於創製出一種叫作「磁致伸縮式高頻聲波自動記錄回聲測深儀」(簡稱水聲迴響儀),這項研究成果解決了軍事上測量河道水深的難題。


新中國成立伊始,遭到了西方國家的封鎖,為了適應當時國家急需醫用X光設備,同時也因上海地區防空雷達網和電訊方面對真空電子管的需要,周同慶提出要獨立自主地開展研製X光管工作的意見。隨後成立了「電子管研究工作委員會」,周同慶擔任主任委員,負責全面工作。


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就自力更生地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性的設備,逐個攻破研製X光管的許多技術性難題。


周同慶(左一)和王福山教授(左二)等人合影


1953年3月成立了「X光管研製實驗室」,試製國產X光管。X光管研製成功後,於1955年移交南京電子管廠生產。國產X光管全部利用國產材料和自主智慧財產權試製成功,不僅衝破了外國的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節省了大量的外匯,更重要的是推動了我國電真空器件的設計和製造進入新階段,也推動了我國高真空技術的發展。


與此同時,復旦大學物理系也在周同慶等進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真空物理、固體發光、電介質物理、原子分子光譜等方面的研究,後來都發展為獨立領域,並取得豐碩成果。




04.


1956年,周同慶參與制定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與王大珩一起主持制定物理學規劃中的光學部分,為推動我國光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57年,他邀請各大學的光譜學教師到復旦大學,研討我國高等學校光譜學的教學和科研,對我國光譜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他和同事合作翻譯的《原子物理學》,成為全國物理系統一教材;與盧鶴紱、許國保合編的《受控熱核反應》,成為我國最早的介紹受控核聚變的專著;為等離子體及光譜等專業招收了多名研究生,在他的培養指導下,楊澄中、範章雲、蔡駒、馮康、方俊鑫、華中一、蔡祖泉等,都成長為科學界的知名人。




周同慶十分關心科學普及工作,曾專程來崑山做《人造衛星》的科普講座。他的音容笑貌給家鄉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同慶在國內學術界有很高的威望,被譽為「北有吳頭(吳有訓),南有周公(周同慶)」,時稱「江南一枝花」。他是一個畢生追求科學真理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值得在祖國教育、科學園地裡豎立起銅像的人。


相關焦點

  • 突破回收關鍵技術,西方封鎖被衝破,中國豪奪「全球首次」
    眾所周知,中國的發展也是經歷過一段黑暗時期,在之前我們的綜合實力還是有待提升的,當然在很多方面也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至於我們在發展的時候受到了很多限制。在很多技術上西方國家對我們進行壟斷,但是這並沒有讓我們停停下發展的腳步,反而給了我們更多的動力,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中國努力發展的成果,突破回收關鍵技術,西方封鎖被衝破,中國豪奪「全球首次」。
  • 他是清華高材生,稱為千分才子,他打破了西方國家制鹼技術的封鎖
    他是清華高材生,被稱為千分才子,他打破了西方國家制鹼技術的封鎖,首創了「侯氏制鹼法」,他到底是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侯德榜的故事,感悟一下千分才子的風採。第一,侯德榜是誰?同時,西方國家對我國一邊實行商品傾銷一邊進行技術封鎖,要發展科學技術難度之高,也是不言而喻的。經歷過民國的老人們都知道,有一段時間,饅頭吃不起,玻璃買不上,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鹼太過於昂貴了。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侯德榜這個青年堅定地立下了科技救國的志願。
  • 這項中國技術突破了外國封鎖,還分享給全世界!
    外國的技術作為秘密,一直在封鎖中。中國人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突破了技術封鎖,不僅著書成說,還用英語分享給世界。這種毫無保留、奉獻人類的精神,值得我們點讚。除了技術之外,營業也有限制,他們採取分區售貨的辦法,例如中國市場由英國公司獨佔。由於技術封鎖,凡是不得特許權者,根本無從問津氨鹼法生產詳情。多少年來,許多國家要想探索索爾維法奧秘的廠商,無不以失敗而告終。
  • 突破西方重重封鎖,從技校走出來的「發動機專家」,日薪就能買車
    出現這樣的心病,不僅是因為製造該發動機需要很高的科技含量,我國的技術還受到了外國的封鎖。,我國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依然敢於迎著重重困難,逆風而上,積極依靠自己的努力,以積累自己的力量,力求衝破西方的一道道封鎖。
  • 西方費盡心機封鎖的技術,被我國80歲科學家攻破,成功領先歐美
    我們知道,進入到21世紀之後,軍事發展和經濟發展成為重中之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成為了重中之重。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究問題上,成為了21世紀科學家們鑽研的新課題。他們為了防止中國得到這些關鍵技術,不惜採用各種手段對我們進行封鎖,唯恐自己被超越。
  • 憑一己之力讓美國感受被「技術封鎖」的中國科學家,永遠的離開了
    據中國科學院的公告中,我國的國家級院士、著名材料研究學者陳創天先生在2018年10月31日的上午9時57分於中國首都的一所醫院內去世,享年82歲。中國科學界內各大研究機構、各大學者研究者等紛紛對陳先生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以此來紀念他對中國材料研究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
  • 中國小夥破解世界難題,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突破技術封鎖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經濟的不斷增長,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穩步上升,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為國效力。肖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現在是一個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當年還很年輕的時候,就攻破了一個難倒世界的難題,成功研發出了發電機新技術,這項技術每年都會為國家省下一筆巨款,可以說對國家發展意義重大,他也因此被國家記上了一等功。
  • 我國晶片產業能否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從航空航天到金融保險從衛生醫療到家用家電,晶片幾乎在每個行業都有所應用,可是由於我國晶片技術起步較晚,和國外的技術封鎖,導致我國所使用的晶片大多依賴進口,而當今世界絕大多數晶片都是採用矽基材料的集成電路,像矽以外材料做成的集成電路包括鍺,砷化鉀,石墨烯和碳,一直都是半導體領域的前沿科技
  • 輪到我國封鎖技術了,中國這一技術領先全球,美國也比不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國家與他國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中國落下了其他國家很長一段路,但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國非常注重在經濟軍事上的發展,通過不斷的努力提升,我們國家憑藉著超強的實力站在了世界前沿。中國現在從經濟再到科技再到軍事在國際上都有著極高的聲望,雖然在這期間我們國家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是中國都挺了過來,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政策的時候,我們國家也從未放棄過。在此之前都是他國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現在終於輪到我國封鎖技術了,我國這一技術已經領先全球,就連美國都比不上。
  • 我國自由電子雷射技術發展戰略研究
    其中,太赫茲、紅外、極紫外、X 射線波長範圍內的 FEL 分別稱為 THz-FEL、IR-FEL、EUV-FEL、XFEL。當前,FEL 廣泛應用於凝聚態物理、先進材料與表面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科學研究,推動了戰略安全、航空航天、能源環境、醫藥、化工、高端製造等領域的重大技術革新。
  • 波頓集團與江南大學籤約,並啟動波頓產業技術研究院!
    江南大學博士生導師、研發中心主任張曉鳴教授與波頓集團總裁助理兼波頓產業技術研究院籌備處負責人柴麗琨女士代表雙方共同籤署了《波頓集團&江南大學合作協議》。 據介紹,江南大學擁有國家級教研團隊、擁有我國食品領域中唯一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和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美國封鎖50年的核心技術,如今被我國民企突破
    我們都知道,西方發達國家對於我國的科技封鎖十分嚴重,甚至一些資料我國的科學家是在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今天,要和大家說的就是一個被西方國家封鎖了半個世紀,將近50年的核心零件,但是今天他被我們國家的一家民營企業研究成功,並且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多次改進,研製出了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 雷射女神侯靜:突破美國技術封鎖,讓中國領先30年,我國的驕傲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一位東方的女神伸出纖纖玉手,推開了那扇阻擋在前方的門,她就是中國雷射女神——侯靜。初露鋒芒2002年,侯靜參加了一次學術交流,在那場學校交流中,侯靜認識了雷射技術專家趙伊君院士,在交流中,他提到了他所研究的&34;能,並且表明了覆蓋光電傳感設備的整個工作波段,無法進行防護的問題,這是侯靜第一次觸摸到她所熱愛的事業,一代女神的封神之路也就此開啟。
  • 我國突破太空技術難題,掌握核心科技,封鎖已成過去式
    當年的阿波羅計劃對美國來說是舉國之力, 中國的神州和嫦娥到目前為止,相比國力都是小錢。 這個跟技術水平有關係,但是跟錢的關係更大, 美國想重返月球也不容易,說2017年重返月球,計劃也被取消了,難道現在的技術還不如六十年前嗎?
  • 奮力開拓 突破尖端材料技術封鎖
    目前,經過孫慶民及其研發團隊的刻苦攻關,山東凱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尖端技術研究領域有了快速發展。目前,公司已獲授權專利117件,其中發明專利76件。同時,公司研發團隊還主導或參與起草了《工業用對硝基苯甲醯氯》《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實施指南石油和化學工業》等7項行業標準,為引領行業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勤的付出換來了豐碩成果。
  • 印刷新技術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數字印刷是代表印刷科技發展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我國在數字印刷技術核心技術方面嚴重依賴國外,不僅在噴墨墨頭、靜電成像硒鼓等核心部件方面,在數字印刷的軟體系統集成和軟、硬體綜合集成方面也缺乏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成為制約我國印刷產業發展未來的「卡脖子」問題。
  • 發力國產替代 東旭集團LTPS玻璃基板技術突破國際封鎖
    01聚焦研發 突破國際封鎖低溫多晶矽(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簡稱LTPS)顯示技術是新一代薄膜電晶體顯示技術,與傳統技術的最大差異在於反應速度更快,且具有高亮度、高解析度與低耗電量等優點,主要應用於高清晰、低功耗、窄邊框高端屏幕製造。
  • 院士專家工作站推動我國靜電技術產學研結合發展
    514所所長徐思偉介紹,該所院士專家工作站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經邀請到包括劉尚合院士在內的20餘位院士專家進站,在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效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出有益探索,有力推動了我國靜電領域的產學研結合發展。
  • 對阻礙我國真空熱處理發展問題的探討
    我國真空熱處理的現狀真空熱處理技術在國外的應用較早,早在1968年,美國的海斯公司和日本真空研究所就先後研製出了真空淬火油和水劑淬火介質,真空淬火技術在熱處理行業從而得到迅速發展,從單室爐發展到了多組合機群,從一般的真空淬火發展到高壓氣淬、真空水劑淬火、真空滲碳、真空碳氮共滲和多元共滲等。
  • 真空熱處理加工技術及應用
    真空熱處理加工技術:主要指的是真空技術與熱處理技術相結合的新型熱處理技術,其中,真空熱處理所處的真空環境指的是低於一個大氣壓的氣氛環境,包括低真空、中等真空、高真空和超高真空等,所以,真空熱處理實際也屬於氣氛控制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