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地震發生最為頻繁的朝代,其中以發生在嘉靖三十四年,也即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最為慘烈和著名,史稱嘉靖大地震。
這次地震震中位於陝西省華縣,據歷史記錄,地震強度為8至8.3級,烈度為11度。由於地震發生在夜間,多數人還在熟睡之中,因此逃生者寥寥。這次地震最終導致83萬人死亡,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這次地震,官方記錄詳細,也有個人描述。《明史》中曾記載:「……河、渭大泛,華嶽、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進士秦可大是此次地震的親歷者,他用文字記載了自己在這次地震中的經歷,讓人讀來仿佛身臨其境:
「是夜,予自夢中搖撼驚惺,身反覆不能貼褥,聞近榻器具若人推墮,屋瓦暴響,有萬馬奔騰之狀。初疑盜,繼疑妖祟,俄頃間,頭所觸牆,劃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家南有空地,從牆隙中疾走,比至其處,見母暨兄及弟侄鹹先至,無恙,曰:『急號汝,汝不聞耶?』蓋其時萬家房舍一時摧裂,聲雜然塞耳,都不聞也,矧(讀shěn,況且的意思——筆者注)號呼哉!」
此次地震共有101個縣遭受了破壞,分布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裡。由於地震時正值隆冬,災民凍死、餓死和次年瘟疫大流行造成的死者無數可計。伴隨著地震、山崩、滑坡等次生災害也相繼發生。
地震發生後,為了抗震救災,當地官員和縉紳不僅拿出自己的俸祿捐款賑災,還組織民間力量修繕建築,維護治安。陝西地區地震後又遭水災,許多房屋被淹沒。渭南縣縉紳張羽毫不猶豫地將自己一所空置的宅院騰出來,讓所有受災的鄰居有了暫時的安身之所;韓城縣的黨孟輈是當地有名的富商,地震發生後,他拿出鄉民欠債的所有契約,當場燒毀,並表示:「歲厄如此,不忍相迫也。」
嘉靖三十五年二月,朝廷下令「以地震發銀四萬兩賑山西平陽府、陝西延安府諸屬縣,並蠲免稅糧有差」;同年四月,又頒布命令,「以陝西地震,詔發太倉銀萬兩於延綏、一萬兩於寧夏、一萬五千兩於甘肅、一萬兩於固原,協濟民屯兵餉……停免夏稅」。
由於當年財政全部用於救災,導致嘉靖三十四年財政虧空229萬兩白銀,嘉靖三十五年虧空186萬兩白銀(據《明世宗實錄》)。儘管災難頻發對於明朝政府來說可謂雪上加霜,但這些專項救濟款還是陸續地發放到了災民的手中。
嘉靖皇帝派遣欽差大臣鄒守愚到災區指揮救災的同時,還命鄒守愚「祭告境內名山大川、河洛之神及祀典所載神祗,其死者收瘞為厲壇以祭之」。此外,嘉靖皇帝在地震後還鼓勵百官積極上言,批評時政。這對安撫民心、穩定社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