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依 。"
地球上有眾多的自然災害,其中大部分都是對人類有著極強的危害的。比如地震,龍捲風,海嘯等。全世界每年地震發生大約五十多萬次。但其中大部分的震動是人類感受不到的,只有少數幾個地震會波及到地面上。世界上發生過眾多的地震,共造成超過千萬的人數失去自己的性命。在我國的明朝期間,就發生了這樣一場巨大的地震。
在幾千年以前,陝西地區並非今天我們所看到了黃土滿天,窯洞遍布,圍著白毛巾的老漢拉著驢車到處走的樣子。那時候的陝西地區水草豐美,這裡水土豐茂,而且還是一個糧倉。在古代,擁有一個能種糧食的城市就是多一個擁有軍事生產能力的基地。所以,關中地區就是必爭之地。而在漢朝時候,漢王朝就把王宮定在了陝西的西安。說明當時,西安一定是有可取之處的。
後來,人們在這片地區發現了遠古時代的一個象牙。大象的習性就是逐水草而居,而且喜歡溫暖炎熱的天氣,這也說明了在很久很久以前,陝西地區的氣候並不像現在這樣。多水,有適宜的溫度。但是隨著後來地球氣候的變化,以及地殼運動,陝西地區的水土資源就像千年前的羅布泊一樣,因為人為的毀壞,毀壞以後還沒有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導致了陝西的那片黃土高坡,黃沙漫天的情形。
同時,陝西也是地震活動地帶之一,在明朝嘉靖年間發生了一場世界史上都比較罕見的地震。明朝時,地震非常頻繁,而且地震的等級也不低,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惡劣影響。同時嘉靖年間陝西、山西地區經常發生旱災。封建時代的人民全部靠土地吃飯,如果土地乾旱,那一年的收成就沒有了,甚至來年都無法再種地,因為地乾旱的已經不能再種了。這個時候人民或許還能接受政府的救濟,能有活下去的幾分機會。但是再來幾場地震,連家都沒有了。這樣多災多難的時候,就發生在我國的明朝時期。1556年的一月末,一場地震再次發生了。這個時候的人民因為多發的地震而有點麻木。但明朝的人民沒想到這場地震會帶走將近幾十萬的人民的性命。
這場特大的災難被很多史書記載過。在一本關於地震的書籍中,清楚地寫明了地震發生在秦晉交界處。地面上忽然傳來了巨大的聲音,這道聲音有多大呢?像萬道雷電共同迸發出的聲音一樣響亮。而且地面裂開,整個道路都已經改變了原有的樣子。道路上的樹木全部倒塌,沒有一顆倖免。而地震讓整個發生的表面產生了巨大變化,比如原來的平地變成了凸起的山谷,原來地面上的小山則變成了平地完全倒塌。地震讓地面形成了裂縫,同時讓地底的水分也湧到了表面,有的之前已經乾涸了的井泉竟然在這次地震發生過再次湧出了水。山動地,把萬物都改變形狀。乾枯的井再湧出泉水,平坦的道路突然變得高聳,而高聳的丘陵突然變得和平地一樣。
華縣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在晚上。地震的範圍連接了陝西、山西、河南省下的眾多縣城。同時由於地震突如其來,人們並沒有足夠的抗震意識,這似乎和唐山大地震的發生時間類似,都是在晚上發生的。而這個地震造成的後果也同樣的嚴重,甚至造成了更多人數的死亡。曾經有親身經歷過這場地震但又倖存下來的一個朝廷官員也記錄了這場有史以來的大地震。
根據離地震中心的距離,各個地方因為華縣地震而死去的人民的比例也不盡相同。當然,在鎮中心的,因為地震波度最強烈,所以死亡人數也是最多的。而每個縣死亡上千或者上萬的人也很多。地球的底層活動了一下,讓地球的表面也發生了嚴重的地貌改變。隨後發生的伴生地質災害也隱患不斷。根據史書記載,因為華縣的地震,陝西山西和河南等地相繼出現了地裂,地陷,地質凸起。
地震發生在陝西的華縣,造成80多萬人數的死亡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陝西大部分地區處在黃土高原之上,而黃土高原地質鬆散,同時低洼地區地質也十分鬆散。發生地震後,地質塌陷就十分多見。在明朝華陽縣的縣誌中,這樣記載道,地震發生導致地裂,而地裂中竟然湧出水。所有的房屋都坍塌了。而這些房屋後來又被重新修建。
這場地震是我國有史以來,有記載的,最嚴重的地震。波及範圍可以通達五個省份。整個鎮中就有兩千多平方公裡。發生在黃土高坡地區的引發的自然災害也特別嚴重。許多居住在由黃土挖成的窯洞裡因為房屋坍塌而再次失去生命的也不在少數。那麼既然地都裂開縫隙,地表上那些建築還能安然無恙嗎?當然也不能。其中有許多民房或者朝廷官辦的房子以及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寺廟建築等等都在這層浩然劫難中毀於一旦。
古人們根據時間遺留下來的痕跡把這一切都詳細地記錄在書籍上。根據當時的所有記載來看,專家們推斷這是這次超過八級的地震,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比較少有的地震的級別。如果從地震的級別上來說,每高一級,威力就大了十倍不止。2008年,汶川發生了舉國震驚的7.8級大地震。汶川的這場地震造成了大約六七萬人的直接死亡,和數十萬人民受傷,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全國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表示要為汶川出一份力,出一份心。而汶川這場地震僅僅是華縣大地震的十分之一的傷害。光有姓名的人數就有八十多萬人。不過這一數據還存在真實性的疑問。
而明朝年間的華縣大地震之所以能造成這麼多死亡人數,一個是因為地震後所引發的一系列的擴大化的地質災害,結合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使得這場地震的"後遺症"是遠超一般地震所帶來的危害的。加上荒年歲月,人們沒有多餘的儲備糧,甚至連當年的糧食都沒有,這樣悲慘的情況也是比較少見的。明朝年間,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頻繁,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們沒有其他的謀生手段。同時由於朝廷或者官府沒有過多的向普通民眾強調關於如何在地震中所要採取了一系列的防護手段。
而地震之後最容易發生的就是瘟疫,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傳染疾病還有饑荒,後來上報給官府的人數也會如此之多。從這樣多角度的來看,華縣大地震就像是鏈條上的一個巨大的連環負面反應。本來當時的人民就自己沒有多餘的能力去抵抗天災了,拋除了古代封建社會下,統治階層對於勞苦大眾的壓迫,此時再來上一場人力所不能避免的災難,八十多萬人民的去世也算是合情合理。
結語
有的時候,天災我們是無法避免的。因為直到現代,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人類可以憑藉現有的技術躲過地球上任何一場自然的災難,我們只能提前預測,平時做好充足的面對危險的防備。等危險真的來臨時,人類才有更多的能力去使自己不受到傷害。因此關於預防地震的演練只有多做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
參考文獻
《華陽縣續志》
《白水縣誌》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