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喜歡動物,兒時一到周末就扭著爸媽要去動物園的他,當了3個月的反盜獵志願者,如今再也不想去動物園了。
28歲的重慶崽兒劉暢對此的解釋是:依舊喜歡,只是覺得,不想再被動物園裡的那些萌貨欺騙了。
回國後的劉暢,成為兩江新區藍天雪豹志願者服務隊隊員,月初他被推薦參評中國好人。
在非洲,致人死亡最多的野生動物是什麼?在本月初的一次志願者活動現場,劉暢跟幾個志願者小範圍分享他的反盜獵經歷。
「需要解釋的是,野生動物主要指的大型動物但不包括人類。」在求助度娘和知乎前,劉暢讓我大膽的猜測。
雄獅?不對。老虎?也不對。鱷魚?眼鏡蛇?難道是大象?……難以接受,在我看來這些野性十足的猛獸怎麼就排不到第一呢?
答案揭曉,是河馬。
動物園裡啃著胡蘿蔔,偶爾還會賣萌求刷牙的溫順河馬哥有這麼恐怖?兇殘?它可是素食主義者。
「沒錯,很多都會問河馬怎麼會攻擊人,不是吃草的麼?」劉暢說,帶著從動物園體驗的經驗,他一開始也沒有覺得河馬有多恐怖,直到他親眼見到,河馬輕鬆咬碎一塊碗口粗的木棍。
果然手機度娘的結果是:統計表明,河馬雖然是草食動物,但在非洲傷人最多的動物恰恰就是河馬,其次是犀牛,它們的傷人機率超過了獅子等食肉動物。
河馬攻擊人並不是要吃人,而是感覺到自身受到威脅。
「絕對不能用參觀國內動物園的方法去接近野生動物。」劉暢提醒去非洲旅遊的朋友,晚上動物在河岸邊吃草時、使用閃光燈拍攝動物時、接近動物幼崽時要特別小心。
零報酬非洲反盜獵
劉暢做反盜獵志願者,服務地在辛巴威,位於非洲南部,是非洲野生動物種類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盜獵現象最為猖獗的地區之一。
盜獵者往往通過射殺、投毒、陷阱等方式,肆無忌憚地對大象、鱷魚、犀牛等野生動物進行獵殺。
去年5月,辛巴威反盜獵項目招募志願者,剛在萬州找到工作的劉暢辭掉工作,加入了這個沒有分文報酬,還需要自己貼補生活費的「苦差事」(志願者能領到一些生活補貼)。
「因為熱愛動物,我想這輩子可能也就這一次機會了。」才畢業的大學生,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最終卻選擇了倒貼錢去非洲體驗生活。別人不解,劉暢的回應是,因為熱愛和機會難得,他沒有不選擇的理由。
憑著優秀的外語水平,劉暢被選拔為反盜獵國際志願者。成為動力三角翼飛行教練的助手,為當地的反盜獵成員提供飛行培訓。
劉暢成為動力三角翼飛行教練的助手
幾經轉機,劉暢來到了遙遠的非洲大陸,並安全到達了馬納波爾斯(Mana Pools)國家公園。該公園建於1963年,面積2196平方公裡,有獅子、河馬、大象、水牛、豹子和獵豹等野生動物。
猛獸為鄰的和諧家園
「不少外國人認為中國人愛買象牙,愛吃野味,是動物的『天敵』,」劉暢說,「他和團隊成員希望用自己的志願行動改變這些偏見,讓他們知道,在野保領域,中國人從未缺席。」
劉暢的志願者工作除了整修營地、為三角翼等反盜獵培訓做翻譯,更多的時間還是與猛獸作伴。
喜歡攝影的他,3個月時間裡,相機儲存卡幾乎每天都被他拍滿,如今他還保留了100多G的猛獸寫真。
跟著教練,劉暢也初學了三角翼駕駛,讓教練陪著他駕駛三角翼從數百米高空俯瞰大象奔跑;當早上走出帳篷,發現一隻羚羊萌萌地與自己對視;當與鄰的雄獅和猛虎不再視自己為威脅……
看著河馬、鱷魚都鑽進水裡遊走,那副只有在非洲大陸上才能見到的生機盎然的景象,讓回國後的劉暢對動物園再也不感興趣了。
並非每天的反盜獵行動都如此和諧,在尋找盜獵者的工作中,難免會遇到持槍的盜獵者,發生槍戰的可能性很大,所有志願者還要籤下「生死狀」。
辛巴威現有野生象約8萬頭,但時刻面臨著盜獵者的威脅。三角翼的空中巡邏成本低、易操作,是叢林地帶能對盜獵份子形成威懾的有效方式。
利用動力三角翼,只花半個小時,就能達到指定地點,而靠車輛和步行的常規方式,通常要兩三個小時以上。當年8月下旬,保護區工作人員迪納耶發現了一具被槍殺的大象屍體後,判斷盜獵者可能還在附近繼續作案。
教練帶著劉暢駕駛三角翼追蹤,迫使盜獵者望風而逃。「他們怕留下痕跡讓我們追上,連鞋都扔了,光著腳逃走了。」
現場的場面讓劉暢和隊友們也震驚了:一群獅子正在啃食一頭剛被割去象牙的大象的殘骸,跪地的無頭大象還流著血。為了從根部挖出象牙,盜獵者竟殘忍地割下大部分象頭。在大象殘留的屍身上,大家還發現了幾處彈孔,以及盜獵者留下的彈殼。
反盜獵結束,志願繼續
回國後,雖然不再去動物園,但劉暢繼續他的志願者工作,他所在的重慶兩江新區藍天雪豹志願服務隊,今年初才成立,短短幾個月時間,已經發展了數百志願者。他們掌握醫療、通訊、心理疏導、繩索、無人機操作、船舶及汽車駕駛等應急救援能力。
付出總有回報,零報酬的反盜獵經歷,讓劉暢成為2017年2月感動重慶月度人物。如今還被推薦參評「中國好人」。
如今,劉暢所在的志願者團隊,以無線電應急通訊保障、心理幹預、山野戶外、意外事故應急救援、大型公益活動安全保障、防災減災知識培訓為主,逐步實現城市意外事故和自然災害救援能力的志願者服務,成為政府救援力量的有力補充。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夏祥洲/文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