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河南省南召縣南河店鎮立足實際,積極探索,攻堅克難,多措並舉,以黨建為引領,以民生為根本,走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扶貧之路,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同心超市」暖民心
「把自己家裡收拾乾淨還能得積分,拿著積分卡到村裡『同心超市』兌換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真是太好了!」南河店鎮許田村貧困戶尚道桂激動地說。
目前,該鎮25個村的「同心超市」均正常營業。油鹽醬醋、牙膏牙刷、麵粉、衛生紙……「同心超市」的商品種類與一般超市並無二致,村民可以用自主勞動賺取的積分到村裡的「同心超市」免費兌換等值物品。
為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南河店鎮黨委、鎮政府在勵志教育活動、新時代群眾講習所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扶貧工作新機制,把「同心超市」作為解決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問題的切入點。「同心超市」堅持政府主導、企業捐贈、村委管理、群眾受益的原則,由鎮政府提供物品、貨件,村裡提供場地和負責人,將各種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截至目前,南河店鎮已投入31萬元,建成「同心超市」25個,實現每村一個超市、一名責任人、一套完整臺帳。
為確保「同心超市」運營正規化、發展長遠化,每村建立完善的物品發放工作檯帳,即積分評議表、登記表、積分兌換登記表、款物捐贈登記表、進出款物匯總表、物品分值登記表等管理物品。「同心超市」商品發放情況每季度公示一次,接受社會愛心人士、捐贈單位和群眾的共同監督。
「『同心超市』主要是幫助貧困戶克服『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引導他們在接受政府幫扶的同時,提升脫貧志氣、信心,加快脫貧步伐。」南河店鎮黨委書記冀豫告訴記者。
文化扶貧潤民心
近日,南河店鎮戲院大舞臺上,雙手殘疾的貧困群眾袁西克用嘴噙著筆桿,書寫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贏得觀眾的一片喝彩。
這次晚會僅僅是南河店鎮文化扶貧的一個縮影。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南河店鎮黨委、鎮政府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既扶「口袋」,又富「腦袋」,大力實施文化惠民、文化樂民工程,提振了貧困群眾的精氣神,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以文化扶貧高質量助推脫貧攻堅高質量。
立足文化惠民,大力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鎮貧困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廣播電視全覆蓋;實施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實現了貧困村農家書屋全覆蓋;強力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建成12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2個文化活動中心,高標準修建文化廣場14個,並配齊相關的文化運動器材。
堅持文化潤心,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抓好扶貧主題文藝創作,開展主題專場文藝巡演,以「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方式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文化法治等文化惠民服務;編排口書表演、詩歌朗誦《魅力南河店》等文藝節目,開展全覆蓋式扶貧扶志惠民匯演;深入開展公益電影放映工程,播放勵志、科教影片100餘場;為每個行政村配備鑼鼓旱船等器材設備,組建村級舞蹈隊、鑼鼓隊,逢年過節組織文藝演出活動。
突出立德啟智,弘揚文明新風尚。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新鄉賢」評比、流動「紅黑旗」勵志教育評選活動,去年全鎮共評選出紅旗戶770戶、黑旗戶26戶,發放獎品價值11萬元;在貧困村成立新時代文明講習所,以此為載體定期開展道德講堂活動,向群眾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家庭醫療聚民心
為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打通健康扶貧「最後一公裡」,切實解決貧困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南河店鎮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突破口,積極探索保姆式醫療服務,健全分級診療服務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推動脫貧攻堅行動向縱深發展。
加強領導,統籌協調推進。成立由鎮長王小東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結合鎮情民情,深入調查研究,從鎮級層面對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工作進行科學部署,統籌協調推進。
組建團隊,健全服務體系。以鎮衛生院為主體,按照1名有資質臨床醫師、1名護士、1名公共衛生人員為基本構架,組建8支54人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結合實際,以村為單位劃分,將8支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劃分到全鎮25個村,一村一支團隊、一戶三名醫生,建立網格化的醫療服務體系。
試點先行,輻射帶動全鎮。以全鎮6個貧困村為試點村,在充分告知籤約服務具體內容及惠民政策後,籤訂服務協議,享受約定內容服務。在完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方案,推廣帶動。目前,籤約服務已在全鎮25個村推廣,貧困戶籤約率達100%。
強化考核,確保服務質量。鎮醫療扶貧專班制定《南河店鎮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工作考核辦法》,明確家庭醫生六項考核內容,構建家庭醫生服務質量三級考核評價程序,通過聽匯報、查資料、走現場、深入戶的方法對籤約服務質量進行監督考核。通過獎優罰劣,充分調動家庭醫生團隊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讓家庭用好醫生,讓醫生走進家庭」的和諧醫療新常態,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健康在基層」的目標。(倪申 廖濤 劉春雨)
轉自: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