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八月份,雲南省祥雲縣東山鄉幹海村,烈日炎炎照、村莊披綠衣、百合花競放,吸引了不少前來拍照觀光的山外遊客,讓這個封閉了幾百年的彝山旮旯,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百合村。這些成山成片、競相綻放的百合花,不僅是大山深處一道道絢爛多彩的風景線,更是667戶彝族同胞們脫貧致富、全面小康的「搖錢產業」。昔日因貧窮落後而愁眉苦臉的彝族同胞們,如今個個臉上都洋溢著開心幸福的笑容。
祥雲幹海村黨建引領產業扶貧組織化的生動實踐。
「鄉親們從口袋裡沒錢,信用社裡還貸著款,到今天地裡有百合、兜裡有錢,銀行卡裡還有存款,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樓、開上了小轎車,就是對我們幹海村脫貧成效最簡單直白的概括。」幹海村黨總支書記李紅信心滿滿地說。
其實,只須將時間的年輪稍稍往後退回去幾年,幹海村還是一個山多地少、交通閉塞,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落後的窮山村。彝族同胞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深處,以種植烤菸、包穀、蕎麥、馬鈴薯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群眾生產生活十分困難,是祥雲縣最典型的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
祥雲幹海村黨建引領產業扶貧組織化的生動實踐。
2014年,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春風吹進這個封閉了幾百年的彝族山村,在祥雲縣政協的掛鈎幫扶下,通過不斷探索實踐,終於找到了一條比較適合該村的產業發展之路——百合種植。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雖然發展思路已經明晰,市場前景也相當不錯,但是由於百合種植前期投資較大,且生長周期長,從種植到豐產、收穫需要3年的時間,廣大群眾普遍都不看好,更不支持。最早種植百合的幹海村黨員熊靈生說:「說實話,當年支書帶著我們挨家挨戶做了不少工作,但鄉親們都半信半疑。後來我們想,說破嘴皮子,不如幹出個好樣子,於是李支書就領著我們黨員戶帶頭種,實踐下來,一畝百合帶來的收入比一畝糧食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鄉親們這才有了信心,一戶接一戶跟著種了起來。」
為切實改變群眾各家各戶、分散零散、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村黨總支抓住時機、順勢而為,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組建了「健民百合種植協會」和「海納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將全村所有百合種植戶聚集在一起,抱團發展、做大做強。為解決種植百合前期投入資金的問題,村黨總支又以合作社為法人,向金融機構爭取扶貧小額貼息貸款,並通過讓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會員的方式,為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發放5萬元的小額貼息貸款。對於有自主種植能力的鼓勵其自主種植,對於沒有自主種植能力的則以股份的形式入股參與合作社分紅。
祥雲幹海村黨建引領產業扶貧組織化的生動實踐。
為解決鄉親們銷售百合的後顧之憂,村黨總支又在縣政協的支持幫助下,通過「淘寶」「京東」「拼多多」「優幫幫」「扶貧832」等,讓幹海村的百合插上「農村電商」的翅膀,遠銷到全國各地。僅2019年一年,網銷百合就達17524件,銷售金額57.06萬元。2020年,在不少農產品都因疫情影響而大量滯銷的情況下,幹海百合卻一路高歌,供不應求。不少村民還將今年產出的優質百合留在地裡面,等到春節前賣個好價錢。該村百合種植戶李世存胸有成竹地說:「今年,我家個頭大、成色佳的好百合還留在地裡呢,光個頭較小的百合種子就賣了四噸半,賣得9萬多元錢。」
「2020年,雖然我們響應疫情防控要求,沒有舉辦一年一度的『百合大賽』,但是鄉親們種植百合的熱情與經濟收入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增加了,全村667戶村民,戶戶栽百合、家家奔小康的目標是完全實現了。」村黨總支書記李紅信誓旦旦地說。
雲南網通訊員 李世祖 周雲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