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公眾號曾坐擁1400多萬粉絲,發一條廣告就能賺到80萬元……
她的員工,有高薪、每月兩三千的租房補貼、姨媽假、失戀假、歐洲12日遊福利,年會還能領到上萬元一個的名牌包包,以及最新款的蘋果手機……
她身高只有150cm,長得也不算漂亮,但在成千上萬想擠入她公司的年輕人眼裡,她是至高無上的女王,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女神,是「宇宙第一網紅」……
直到她,遇到了小她20歲的她,經歷短暫「甜蜜」後,一切就都天翻地覆了。
一、
文革結束後的那個冬天,1976年,四川南充老馬家誕生了一名女嬰,取名馬凌。
老馬是名木匠,老馬的老婆朱克珍「皮膚白皙、氣質溫婉」,當時的追求者有四五個,結果這位膚白貌美的幼兒園老師愣是被老馬追到了手。
可是馬凌的童年並不快樂,甚至有些痛苦,因為老馬是個花心大蘿蔔。
老馬後來做生意賺了些錢,但卻沒能駕馭住這些金錢。
不知道是否受到了老爸的影響,三十多年後馬凌也會積累巨量的金錢,但她與她老爸一樣,因為沒能駕馭住欲望的誘惑而搞得「眾叛親離」。
當然,年幼的馬凌還不知道自己未來會去哪裡讀書,會去哪裡工作,當然也不知道讓她發家致富的,會是一個叫公眾號的東西。
她整日憂慮的,是為什麼自己不能擁有一個爸媽恩愛的幸福家庭。
賺了錢的老馬整日花天酒地,一年300天賭博,把自己的家庭生活演成了肥皂劇。
馬凌初中的時候,老馬有了情人。還請情人一家三口來家裡吃飯。
老馬為表殷勤,親自下廚做了大魚大肉,讓馬凌一旁打下手。
因為剝松花蛋慢了,老馬一著急,朝著馬凌臉上就是一記耳光。
1989年,馬凌13歲的時候,她爸的情人找上家門來鬧事,那情人把朱克珍拖到地上。馬凌扭頭衝進廚房,抄了把菜刀,衝上去就砍。
「你們都他媽的聽著,老子一定殺了你們!」
或許有人看過咪蒙後來成名後的演講,她說話聲嗲嗲的,人們根本想像不到,這是一個曾經想砍人的姑娘。
青少年的日子從未消停。1992年,她16歲,有一次曠課提前回家,剛打開家裡大門,就聽到小房間裡老馬和家裡保姆正在調笑。
而這名保姆,只有15歲。
上了大學後,寒暑假回家,待在自己房間的馬凌,也經常聽到老馬和酒友們在客廳高談闊論,內容基本是:夜總會小姐的使用心得、性病治療經驗和包養各種款式女人的價目表……氣氛十分熱烈。
這種家庭生活的一系列不幸,給她日後在撰寫情感類爽文的時候提供了足夠的養分,或者情真意切的感受,才使得她的文章能恰到好處地觸碰到讀者的情緒爆點。
而且這些家庭生活的不幸,使馬凌早早就對愛情失去了信心。
直到暗戀她十年的男生向他表白。這個男生是她從幼兒園一直到初中的同學。
研究生畢業後,兩人到了同一個城市,去了同一家單位,而且還在同一間辦公室。
這個叫羅一洋的男生,用他的執著俘獲了馬凌。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羅一洋就開始給馬凌寫情書,並對眾人宣稱:如果馬凌不喜歡我,我就去出家。
兩人研究生畢業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每個女人都對愛情和婚姻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幻想。馬凌也不例外。
他們在深圳舉行了草坪婚禮,婚禮上的每個細節馬凌都不願放過。為了滿足自己公主式的幻想,她還特意讓羅一洋燙了一個《浪漫滿屋》中Rain的齊肩捲髮。
所以若干年後,咪蒙在她的公眾號揚言要睡這個男人、睡那個男人的想法,一點也不奇怪。
哪個姑娘沒有幻想過有像Rain、金城武一樣的男人,和自己玩俄羅斯方塊?
咪蒙是第一個如此大規模地宣揚女性慾望的自媒體人,她的成功不僅踩在了時代的節點上,更是踩在了廣大中國年輕女性的G點上。
可是她和羅一洋的婚姻,也最終沒能有一個美滿的結局。
因為對後來成為咪蒙的她而言,賺錢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對婚姻的經營。
二、
四川自古出文人。唐朝的陳子昂,宋代的蘇東坡,老一輩的巴金,新一代的「小四」郭敬明……很多耳熟能詳的人物。
但同樣是愛好文學,甚至還年長於郭敬明的馬凌,卻到了不惑之年才徹底大紅大紫。
她的文章,甚至文章標題都成為新媒體寫作者爭相研究的對象,文章之火,絲毫不亞於九百年前的蘇東坡。
可惜的是,在她的文章中,使用頻率高的詞彙卻是:賤、逼、睡……這些字眼。在移動網際網路的世界,還從來沒有誰能將這類粗鄙之詞,像她這樣使用得得心應手。
雖然鄙俗,但毫無疑問,這卻是挑逗讀者情緒最有效的方式。
其實,這位嬌小的四川女人,一開始並不是這麼粗鄙。
1995年,19歲的馬凌從南充高級中學畢業。
就在馬凌高中畢業這年,初代九零後已經逐漸步入童年時期。
這一代人是中國歷史上物質精神條件最為豐富的一代,也是高等教育率最高的一代。
大批的中國90後女孩能夠像男孩子一樣接受義務教育,很多人甚至能夠進入大學校園學習。
這批90後姑娘,可以說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大規模獲得經濟獨立的群體。
新新女性的崛起當然要有與她們精神生活相匹配的文化產品,能代表她們審美品位的精神領袖也會呼之欲出。
多年以後,等他們慢慢步入職場後,發現自己的精神high點會被一個叫咪蒙的女人刺激到不行。
1996年,四川出生了一個小女孩楊樂多,她與馬凌相差了20歲。這個95後姑娘,未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咪蒙。
也正是她,可以說,一手「毀」了咪蒙。
三、
馬凌人生的前19年都在南充度過。這個矮胖的四川女娃,被同學們起了個外號叫咪蒙。
90年代初,日本動畫《哆啦A夢》引入中國,那隻叮噹貓起初被叫做阿蒙。「咪」在四川話中是小的意思。所以這位日後全宇宙第一網紅的名字可以理解為:小咪咪。
儘管小咪咪像早她許多年出蜀的子昂、東坡一樣,是個文學青年,但南充高級中學的語文老師說她的文章是「思想獨特,立意不高」。
高考結束後,填報志願,她不聽別人意見,只填中文系。
最終小咪咪出蜀的第一站,來到了山東濟南。
1995年,19歲的馬凌被山東大學中文系錄取。
1998年,發生了諸多大事:席捲東南亞的金融海嘯、肆虐全國諸省份的特大洪災。
在1999年元旦那天,當時有巨大影響力的《南方周末》發表了那篇標題為《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的新年賀詞: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這篇賀詞打動了無數人,其中包括當時山東大學古典文學專業的大四學生馬凌。
1999年的馬凌暗下決心,畢業後一定要去南方系媒體工作。
這年本科畢業後,她選擇留在本校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研究方向是魏晉南北朝文學。
2002年,26歲的馬凌為她的畢業答辯準備的論文是《玄學本體論與阮籍詩歌》,她說全中國能看懂的不超過一萬人。
由此可見,自小喜歡寫文章,又經過7年專業文字訓練的她,一開始並不是像後來成為咪蒙的她那樣粗鄙。
她也曾是文縐縐喜歡引經據典的文藝女青年。不知道多年以後,當她不斷地通過挑逗讀者情緒,廣告接到手軟的時候,還記不記得自己當初的文學夢想。
四、
畢業後,她當即決定投身於南方系,投身偉大的新聞事業。
先是去了《新快報》,後來被推薦到《南方都市報》實習。
雖然不是《南方周末》,但也如願以償。
21世紀初的幾年,傳統媒體行業正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南方系媒體因為1999年的那篇新年賀詞,成了無數有媒體夢想的青年的聖地。
馬凌在《南方都市報》待了12年,這十多年間正是傳統媒體的輝煌時代。
當時有志加入到新聞事業中來的青年們,還不全是為了錢,帶著青年人的使命感。
2001年,911事件之後,當時已經離異的閭丘露薇瞞著父母,去了阿富汗前線做戰地記者。
2003年,馬凌所在的南都因為報導「孫志剛事件」而名聲大噪,最終,推動《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止。
這是一個傳統媒體具備改變國家制度力量的黃金時期,也是無數媒體人高舉理想主義大旗的時代。
這一年,在全球報紙發行量排行榜上,中國有三家報紙進入前二十名,分別是《參考消息》《人民日報》和《羊城晚報》。
此時中國已成為最大的報紙消費國,日銷量達到了8200萬份。
此時的馬凌覺得能在南都工作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她與羅一洋的婚姻也正處在甜蜜期。
當時,馬凌在報社寫文化,羅一洋寫地產。兩人中午帶一份盒飯,羅一洋讓馬凌先吃,他吃剩下的。
這種家庭地位是直接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當時馬凌賺2萬,羅一洋賺8千。為什麼寫文化的,反而比寫地產的賺得多?現在看這是個問題,但在當時還不是。
就像這對甜蜜的小夫妻,預料不到若干年後自己的婚姻走向一樣,他們也預料不到自己引以為傲的媒體事業,很快就日漸衰微。
五、
大約在2008年前後,馬凌感覺到了這種頹勢。她所在的報紙版面從巔峰時期的32版逐漸遞減到4版。
在紙媒的黃金時代,《南都》的訂閱用戶有140萬。而後來,以「咪蒙」為筆名寫公眾號的馬凌,只花了一年時間就把訂閱讀者拉升到了800萬。
在紙媒這些年,馬凌的寫作不再端著,她逐漸明白寫作要寫人話,寫出來的東西,是要給大眾看的。
2010年,她接到了韓寒創辦的《獨唱團》雜誌書的約稿。她的《好疼的金聖歎》發表在創刊號上。
在寫金聖歎的時候,她的文筆已經有了那種迎合新媒體時代大眾快節奏閱讀的雛形了。
「……金聖歎不以為意:孟子不是曰過,吾四十不動心;孔子也曰過,四十而不惑。所以1歲——39歲在荒郊野外看到鈔票和美女不動心,那不是傻B嗎?」
看,這是不是像極了她在寫咪蒙文章時的口吻。
這時候的微博已經誕生了一年,微信將於一年後誕生。初代90後,已經在讀大一大二了。
作為使用微信微博的主流人群,生產的文字內容如果能迎合這群人的口味,那麼轉型的媒體人,在未來的新媒體世界,通向財富自由之路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微信誕生後的第二年,2012年,公眾號上線。這個小小的公號將會在未來幾年改變無數人的命運,幫助他們實現財富自由。
而那些為紙媒唱輓歌的人,註定成為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
六、
雖然馬凌在2012年也註冊了名為「咪蒙」的公眾號,並用她嗲嗲的聲音發了一段語音:
「我是咪蒙,聽我的語音感覺我不會說髒話吧?其實我會哦~以後有機會說給你們聽。」
但是此時馬凌並沒有投身到公眾號的寫作中去。她的興趣在拍電影上。似乎搞文學的人都會有這種鄙視鏈:總覺得電影才是最高級的文學形式。不然為什麼時至今日,公眾號作者都自嘲是公號狗呢。
微博誕生的第四年,2013年,媒體圈發生了幾件事,對日後咪蒙的崛起產生了蝴蝶效應。
2013年元旦,《南方周末》像往年一樣要發布新年賀詞,但賀詞遭到宣傳部門改動,引發該報記者抗議。自此之後,大批優秀媒體人轉行。
另外一件事是當時的微博大V薛蠻子,因為嫖娼被捕。社交媒體上的諸多大V都受到牽制。這次事件造成了巨大的寒蟬效應,網絡大V的影響力日漸衰微。
這樣大V的式微給後來的微博段子手們留下了「權力真空」,在傳統的意見領袖缺位的情況下,馬凌後來轉型公眾號寫手可謂是較好的時機。
起初,馬凌並沒想寫公眾號。她想做的是電影,畢竟電影在大家心目中才是高尚的藝術。
2014年,在《南方都市報》工作了12年的馬凌選擇離開,去追求自己的電影夢想。11月,她成立了深圳萬物生長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出品了一部網劇《尹志平的奇幻之旅》,可惜並沒有掀起什麼浪花。僅僅過了10個月,400萬的投資就花光了。而且還欠下了一筆債務。
到了2015年8月份,公司帳上只剩下3萬塊了。
這時,寫公眾號成了馬凌山窮水盡時候的選擇。她帶著7名當初跟她從南都出來的實習生北上。
這些元老級員工本來有機會去BAT大廠的,有的可以選擇去考公務員。不管怎麼選擇,看上去都比跟著一個欠著一屁股債、且前途未卜的老闆去寫公眾號強。
但這幾個人偏偏跟定了這個看似不靠譜的老闆,每人月薪3000塊。
這其中就包括黃小汙和安迪。公開資料中並未提及這兩個姑娘的本名,但可以斷定的是,這兩個人就是後來媒體報導中月薪5萬的助理。
黃小汙是公司內容總監,安迪是商務總監,兩人都是90後姑娘,能力超強。
據傳黃小汙看一眼文章標題就能判斷出閱讀量,安迪則是公司上千萬單子的核心。但談判者誰能想到,她只是一個生於1993年的、日語專業出身的姑娘。
馬凌帶領小團隊2015年下半年來到北京,公司起名為十月初五。
她們租住在北京東四環外的華紡易城小區,幾個人擠在破舊的三居室,女生住臥室,男生睡客廳。
2015年9月15號,馬凌正式化身咪蒙。「咪蒙」公眾號發出了第一篇推送《女友對你作?你應該謝天謝地,因為她愛你》。
定位精準,主題明確。從一開始,咪蒙就瞄準了廣大的90後姑娘。
整個冬天,39歲的咪蒙,都穿著兔兔睡衣在簡陋的民居裡窩著寫稿子。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2015年的冬天北方霧霾極為嚴重。柴靜講述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就是在那一年播出的。
而寫稿亢奮的咪蒙,是在新聞上得知霧霾的消息的。門都不出,甚至不朝窗外看,可見她有多勤奮多忘我。
就在咪蒙團隊影視公司倒閉,北上艱苦創業這期間,我們前面提到的那個1996年的四川小姑娘進入了北京一所大學學習計算機,19歲的她本以為自己數學基礎好,學計算機不成問題。
結果發現自己根本不是這塊料,或許在她逃課的日子裡,她也會窩在寢室刷手機,然後看到咪蒙的文章。
但她和咪蒙都不會預料到兩年後,她會進入「十月初五」實習,並成為公司年薪百萬的CEO。
七、
公眾號剛爆發的那幾年,可以說文章的標題直接決定了文章的閱讀量。想要獲得10萬+的閱讀量,足夠吸睛,足夠爆炸的標題,是必不可少的。
咪蒙可謂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起初,在她真正開寫之前,她鑽研了當時一些爆文的標題套路。
比如什麼《千山萬水總是情,不要操我行不行》《普京:朕要操心國事,哪有時間操你》。
咪蒙瞬間把握了其中要義,在當時來看她確實成功了,爆款文章離不開性和金錢。
真正把咪蒙推向風口浪尖的是2015年12月中旬的兩篇文章:《致賤人:我憑什麼要幫你》《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調,而是你玻璃心》。
在《致賤人》裡她這樣寫到:
「你創業,你牛逼啊?...你這麼苦大仇深怎麼不去參加《中國好聲音》。還有什麼比採用道德綁架的方式去強制別人幫你,更噁心的?這時候千言萬語都比不上一句操你媽。」
這真是一語戳中多少人的G點,大家發現在公眾號裡還能進行這樣的情緒宣洩,讀完這種爽文,簡直有種在夜店搖完頭的爽快感。
第二天,當助理安迪打開公眾號後臺時,驚呆了。粉絲數瘋漲。接下來三天,每天都在漲,粉絲迅速躥升到了100萬。
這種寫文章的方式不火,簡直天理難容,後來咪蒙的標題基本上不是性,就是錢,要麼死。
《遇見老公打飛機怎麼辦?上他》《女人年輕的時候首先該幹嘛?先掙錢》《記一件小事,什麼時候該跟男人上床?》《追我的男人有18cm》……
這樣的標題,大家說,誰能忍住不點開?!
她刻意地去迎合90後女性群體,會從這個群體的視角出發評判這個世界。而且她善用這樣吸睛的標題,寫出一個溫馨感人的故事,從而在廣大年輕女性中引起強烈的共鳴。
因為故事的精彩之處在於戲劇性衝突,於是她刻意去樹立男女對立的情緒。在她文章的世界裡,男人可能就是那麼幾類:
直男、渣男、女性性幻想的小奶狗,和大家長式的中年男人。
而這種刻意引起性別對立的寫作方法,也是她飽受批評的原因之一。
但廣告商不管這些,他們敏銳地嗅到了咪蒙的商業價值。大批的廣告紛至沓來。僅僅一年不到的時間,咪蒙已經成為廣告報價第一的公眾號。
公司終於不用蜷縮在破舊的居民樓了。2016年4月,不惑之年的咪蒙帶著自己日漸壯大的隊伍,搬進瞭望京SOHO敞亮的辦公室,租在了1B座12層。這裡是無數在校女大學生,嚮往自己以後開始自己白領精緻生活的地方。
她們心心念念的,是可以像《穿普拉達的女王》裡面的安妮·海瑟薇一樣,早上八點半端著咖啡,踩著高跟走在光潔的大理石地板上,散發著的獨立女性氣場。北京話,一個字:颯。
到2016年底,咪蒙粉絲已經狂飆到了800萬。
但這一成績,是在極度犧牲個人健康的情況下達到的:熬夜寫稿是家常便飯,辦公室桌上擺著各種她來不及吃一口的紅油外賣。
身高只有150cm的她,體重漲到了120斤。她變得對自己的外形極不自信,她向媒體提供的照片都是過度修圖後的,傳言她有自己專門的修圖師。
在她打造出來的充滿浪漫幻想的網絡空間裡,她是仙裡仙氣的公主,楚楚可愛。但是她本人真實的樣子,是一位40歲、體態矮小臃腫的老阿姨。
高強度的工作,換來的是1000萬的粉絲、高達70萬元的頭條廣告報價,和5000萬的年度營收。除此之外,還有「高級別鱗狀上皮病變」,通俗點來講:她被確診為宮頸癌前病變。
2017年1月12日晚上,咪蒙發微信,答應老公羅一洋要12點之前回家。比以往要提前兩個多小時。
原因是她第二天要去協和醫院做手術。手術完成沒多久,她又投入了工作。
而此時,她與羅一洋的婚姻走到了盡頭。在粉絲眼中,羅一洋是模範丈夫,兩人恩愛有加。在她的公眾號文章裡面,羅一洋被她稱為「忠犬」,經常炫耀羅對她如何寵愛。
可誰曾想世界就是這樣的諷刺,一天深夜回家的咪蒙,拖著疲憊的身體對羅一洋說:我們沒有愛情了。
八、
對咪蒙而言,愛情可以沒有,但錢不能沒有。2016-2018這段時間,是咪蒙飛速發展的三年。全中國只要能夠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用戶,多多少少對其有所耳聞。
2017年,已經成為「宇宙第一網紅」的她要舉辦第一屆新媒體寫作大賽,這似乎是要為公眾號寫作正名,獎金高達20-50萬。
但過分的追求故事的獵奇性,也給咪蒙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6月6日這天,咪蒙的推送是《嫖娼簡史》。
文章由公司實習生寫成,元老級別員工粒粒擔任編輯,其中搜羅了一些大學生的奇葩嫖娼言論。
在她的筆下,男大學生們信奉「靈魂和JB,總有一個在路上」。
第二天這篇文章就遭到大量舉報而被刪帖,公眾號也對咪蒙做出了禁言一個月的處罰。
但似乎為了錢已經紅了眼的咪蒙,並不在意。
公司不斷地在招人,應聘的90後男男女女們不計其數。因為咪蒙開出的價碼,對於這群少男少女們太有浪漫主義的誘惑力了。
咪蒙深知如何討好這批90後們,核心成員年終獎高達百萬,人手贈送最新款的蘋果手機,Gucci或LV的包包,還有歐洲12日遊,每月兩三千的租房補貼。
哪個女孩不愛在拍照時,「不經意」地露出自己的奢華品牌的包包logo?
在眾多的求職者中,楊樂多是那位無心插柳者。2017年,21歲正在讀大三的她準備雅思考試,出國讀研究生,想在畢業前這一年找實習工作做做。憑藉幾句抖機靈的話,她來到咪蒙公司面試。
這次面試成功後,微信朋友圈裡,自此誕生了一位「年薪百萬95後,高顏值CEO,CCTV6大學生辯論賽嘉賓」。是不是有種微商營銷的味道?
但在眾多標籤當中,楊樂多最吸引人的卻是另一個:胸大!
咪蒙 曾經 的大胸 CEO
這是咪蒙一開始就發掘到的她這位未來CEO的特質。咪蒙見到楊樂多第一面,就忍不住喊道:哇,你的胸可以放在桌子上!
楊樂多從來就不是那種很文靜內斂的女生。為了嘗試下結婚的感覺,她曾經從家裡偷了戶口本,跑去另外一個城市準備和喜歡的男生閃婚,結果,那男的卻慫了。
她的率真大膽,也是咪蒙欣賞她的原因。有人問她朋友圈會不會分組,她直接回答不會分組,她發到朋友圈的約炮信息,爸媽都能看到。
或許也正是這種率真大膽,讓她在一年多以後,直接「殺死」了咪蒙。
九、
頂著巨大的外界批評聲,咪蒙的公司一路高歌猛進。
2017年底,公司從望京SOHO搬到了朗園Vintage。熟悉北京的朋友或許知道這是什麼地段。朗園西側500米,就是北京CBD核心地帶國貿,北側的萬達廣場,與朗園隔街相望。
在這裡,咪蒙花了360萬來裝修辦公室。什麼概念?對於大多數北漂來說,這筆錢可能要賺二三十年,可以直接在北京買套房了。
到了2018年的時候,42歲的咪蒙,已經做到了公眾號的金字塔塔尖,公司擁有大量現金,媒體報導有9000多萬。團隊加上實習生有80人左右,公司估值20億。
無數自媒體同行,一邊罵咪蒙,一邊學習咪蒙的文章風格、標題套路。咪蒙成功帶來的巨量財富使無數人都想複製她的成功,走上財富自由之路。
這一切,都促使她徹底失去了她的婚姻。
2018年9月,她宣布同羅一洋離婚。而此時的羅一洋對咪蒙再也沒有了當時在南都時的寵愛。
羅一洋要求獲得公司50%的股權,咪蒙不知道為何他變得如此冷血。當初兩人結婚時,羅為滿足馬凌少女般的浪漫想像而燙的Rain一樣的長髮,也被剪掉。
現在的羅一洋成了寸頭。他回到了深圳生活,仔細地盤算過,從咪蒙那裡分來的這筆錢,夠他花二三十年。他說:我就是要在死之前把錢花光。
但是咪蒙不能停下自己的腳步,她也停不下來了。此時的咪蒙已經到了too big to fail (大而不倒)的狀態。
為了深耕粉絲群體,她開始不斷地孵化矩陣號。
她手下的得力幹將李粒粒,也就是曾經操刀《嫖娼簡史》的那位主編,負責公眾號「李粒粒」的運營;另外一個帳號「才華有限青年」,則由那位年薪百萬的大胸95後楊樂多操刀。
也就是2018年,年僅22歲的楊樂多,被推到了公司CEO的位置上。
人的欲望總是會無限膨脹的,處境的變好,給人帶來的往往是不滿足。
年底的戰略會上,李粒粒要求她手上的公眾號成立子公司,核心成員持股。楊樂多附議。咪蒙恍然大悟,這是都翅膀硬了,要自立門戶呀。
楊樂多面無表情,冷冷地說到:我們是開公司,又不是開大學。
兩個矩陣號成立後,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李粒粒」吸粉迅猛,閱讀量持續攀升,而「才華有限青年」則表現平平。
楊樂多作為CEO,哪是甘心落後於人的人,她決心幹票大的。
人在膨脹的欲望下,通常會置很多社會規則於不顧。結果會有兩種,要麼功成名就,受萬眾敬仰,過往的不堪逐漸被遺忘;要麼聲敗名裂,所有的財富聲望飄散如煙。
而這位大胸CEO成了後者,也順手毀掉了「咪蒙」。
十、
2019年1月26日,公司包下了芳草地的頂層舉辦年會。要知道,那是全北京,乃至全國最高檔的商業中心之一。
年會極盡奢華之能事,滿足了全體咪蒙成員對上流社會的奢華想像,他們身著華麗的禮服,在水晶椅上旋轉跳躍。
咪蒙頭戴鑽石王冠,在藍寶石燈光的照耀下,跳了獨舞。
沒有人能預料到,這次奢華的年會,最終演變成了咪蒙公司的「末日狂歡」。
年會後三天,「才華有限青年」發送了一篇標題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楊樂多之前的文章中,「死」是高頻詞彙,它足夠吸睛,但沒想到這次直接宣告了「咪蒙之死」。
這篇文章以楊樂多的第一視角,講述了她的一位貧寒的高中男同學罹患胃癌而死的過程。
文章一經發出,就引發了網上排山倒海般的批評,指出文中多處邏輯漏洞,情節編造,製造焦慮。
次日,微信公眾號就因「內容違規」刪除了這篇文章。「才華有限青年」帳號被封兩個月。儘管楊樂多狡辯說文章不是新聞報導,是非虛構寫作,但也無濟於事。
2月1日,嗅覺敏銳的咪蒙發布了道歉信,清空了所有微博內容,連她的帳號「咪蒙」也宣布停更兩個月。
她們或許還以為,這次會像上次《嫖娼簡史》事件一樣,等中國網民記憶退去後,又可以有驚無險,在公眾號繼續挑逗大眾情緒了。
但這次,咪蒙遭到了《人民日報》的批評。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國內,自媒體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的後果會多嚴重。
《人民日報》指責咪蒙團隊:不是打雞血就是灑狗血,熱衷精神傳銷,操縱大眾情緒,尤為可鄙!
這就徹底涼涼了。
20天後,「咪蒙」和「才華有限青年」雙雙註銷帳號。自此,微信公眾號的江湖再無咪蒙。
十一、
但咪蒙哪會就此消亡。
2019年,經過7年的發展,微信公號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這是視頻內容崛起的一年,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攻城拔寨,小破站也被越來越多的90後甚至00後一代追捧,不斷生產優質內容。
當年的頭部公眾號,都在尋求向視頻領域轉型。
咪蒙註銷帳號後的半年,2019年9月,一家名為「銀色大地」的網紅經濟公司成立,企業法人為張靜思。此人正是咪蒙的好閨蜜。
根據《時代周刊》近期的報導,記者確認該公司與咪蒙有關。
「銀色大地」旗下孵化的短視頻帳號,目前在各平臺的粉絲累積已達7000萬。
這是咪蒙鼎盛時代1400萬粉絲量的5倍。
視頻內容依舊以吸引年輕姑娘為主,無非是些:戀上霸道總裁、甜甜姐弟戀、爭寵三角戀……
在圖文領域,咪蒙的徒弟們依然開枝散葉,在朋友圈繼續收割著情緒,收割著流量,收割著大批靠手機打發時間的人。
根據觀察者網的報導,後來掌握著「青年大院」「野火青年」和「今晚90後」三個大號的雷怡南,正是咪蒙當年的實習生,他的筆名叫易嵐。
2019年底,那篇飽受詬病的《沒有澳洲這場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國33年前這麼牛逼!》,就是「青年大院」的「傑作」。
這群人深知咪蒙賺取財富的奧秘,而今他們還以同樣的方式哄騙著中國姑娘們。
當年咪蒙的1400萬粉絲中,主體是平均月薪8000的一二線城市女性,平均年齡26歲。
咪蒙當年在南都的同事馬一木這樣說:真的是需要一個咪蒙,來彌補一個群體大學專業知識教育的缺失、情感教育的缺失。
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90後女性,她們成長起來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獨立。中國25-55歲的女性勞動參與率高達90%,而且中國女性對GDP的貢獻率達到了41%。這兩項數據遠超世界其他國家地區。
是這群女性支撐起了咪蒙的商業傳奇。
後來因為《寒門狀元之死》離開咪蒙的楊樂多,毫不愧疚,還經常在朋友圈炫耀有公司花200萬、400萬來挖她,感受到世態炎涼的咪蒙,已把楊樂多拉黑。
而今,咪蒙在她的掘金之路上依舊大步向前,只不過換了賽道。
或許只有那些曾經迅速崛起、又快速倒下過的人,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時代如夢如幻般的變遷,和令人背脊發涼的,世態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