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次跟拍ICU氣管切開搶救,首次公開ECMO搶救全程,300多次拍攝咽拭子檢測,900多次記錄救治重症患者,被消毒液嚴重腐蝕的皮膚和衣服……
今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北京廣播電視臺《生命緣》欄目組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這也是唯一受到國家級抗疫表彰的紀錄片團隊。
北京廣播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邵晶代表《生命緣》欄目組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的表彰
北京廣播電視臺《生命緣》欄目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證書及獎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勳章獎章並發表重要講話。其中,新聞戰線上13個被表彰的集體中,北京廣播電視臺《生命緣》欄目是唯一一個紀錄片團隊獲此殊榮。
分管臺領導徐滔(前排右二)同志、衛視中心副主任邵晶(左三)同志、疫情期間連夜在機房審片
一、主動出擊,繪就首都媒體與醫務工作者心心相印的抗疫戰圖;多個之「最」,打造中國第一醫療新聞紀實品牌。
《生命緣》是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進駐北京定點醫院隔離區拍攝的首都新聞隊伍。1月23日(臘月二十九)開始,先後有22人進入地壇、佑安、302、小湯山醫院隔離區進行駐點報導,極大展現了首都醫護工作者無私無畏的形象,更加強烈地傳遞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念!
《生命緣》武漢小分隊成員出發前與邵晶主任合影。從左至右分別是:攝像張杰、衛視中心副主任邵晶、製片人李瀟、攝像侯雷鋼、記者賴一銳
《生命緣》是第一支進入武漢金銀潭醫院、武漢肺科醫院、武漢同濟醫院拍攝的北京記者團隊,這些醫院的隔離區被稱為「風暴之眼」,6人武漢前方報導組,是除了央視之外唯一在隔離區日夜蹲守的媒體,與北京援鄂醫療隊並肩戰鬥,生死與共!
《生命緣》是第一支完整記錄並首度公開ECMO救治全過程的新聞團隊;是人均進入隔離區次數最多的記者團隊之一,最多的記者進入隔離病房高達百次,在隔離區內每天的拍攝時長均超過十小時。
《生命緣》是經歷危險最多的記者團隊,83次跟拍ICU氣切手術,300餘次近距離拍攝採集咽拭子,900多次拍攝救治危重症患者,因為攝像機被保鮮膜裹住無法變焦,最近的拍攝距離患者不足半米。
《生命緣》攝像侯雷鋼在武漢同濟醫院重症病房拍攝病人氣切操作,不顧空氣中瀰漫著大量氣溶膠。因為攝像機被保鮮膜裹住無法變焦,為記錄細節,他冒著生命危險拍攝,距離感染者不足半米
二、戰地記者無畏生死、深入一線,成就催人淚下也催人奮進的佳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上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正是銘刻在記者心裡,完成這些報導的不竭動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是每一秒素材,都是用生命與生命完成的交換。在醫院裡,記者跟醫生同吃同住,一樣是每天穿上密不透氣的隔離服,一樣是每天推開5道門走進感染區,一樣是每天10餘次被消毒水噴洗,一樣是滿臉的皺紋,滿手的皴裂,穿著被消毒劑腐蝕變色的衣服,所以醫生告訴記者:「這是留給你們最美的『戰鬥勳章』!」
記者楊懿丁的褲子因為多次拍攝後消毒,已經被消毒液侵蝕褪色,完全看不出原貌。記者郭洪龍的雙手被消毒水腐蝕皸裂,地壇醫院醫生說:這是最美的『戰鬥勳章』!
為了節省防護服,記者在隔離區的拍攝經常在十幾個小時,靠著兜裡的幾塊餅乾一直堅持到攝像機的電量耗盡。
《生命緣》團隊83次跟拍最危險的ICU氣管切開搶救。其中,記者賴一銳深入「風暴之眼」之稱的武漢金銀潭醫院、武漢肺科醫院等拍攝。在通宵達旦連續在隔離區拍攝13小時ecmo搶救之後,記者站立不住,靠在輸液泵上休息片刻
《生命緣》記者陳夢圓為節省防護服,每次拍攝到電池沒電才會出隔離病房。經過10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後,累到蹲在地上睡著了。
在拍攝重症患者緊急插管時,記者和醫生一起衝上去,冒著空氣中瀰漫著大量的氣溶膠和感染者隨時噴射痰液的風險,記者的攝像距離患者最近只有半米距離。在拍攝搶救一名武漢感染醫生時,為了記者的安全,醫生數次將記者趕了出來,記者一次又一次地哭著懇求醫生說:「您不用對我負責!」最終,醫生含淚同意了記者的拍攝。就是這樣的報導激勵了無數首都的抗疫醫者,《生命緣》也被醫生們稱為最好的戰友和同袍。
在武漢同濟醫院,《生命緣》製片人李瀟獨家記錄武漢中心醫院醫生易凡的搶救過程。為保證記者安全,醫生多次將記者拒之門外。記者哭著懇求,鍥而不捨.最終該獨家報導引發了巨大社會反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是記者視人民如家人。為了鼓勵失去親人的感染者活下去,記者無畏感染,主動和他們擁抱,幫他們傳遞隔離病區親人的消息。記者在隔離病房陪酷愛廣場舞的感染者大媽跳舞,為感染者餵飯、排痰、倒尿盆,只為他們早日痊癒,重拾生活的笑容。記者卻把拍攝時必須遠離自己親人的傷痛埋在心底。在地壇醫院,記者住在醫院的集體宿舍裡近百天,每天早上彼此喊出「奧力給」來互相打氣,在隔離病房的窗戶上寫下每天的戰鬥日記,鼓舞著自己必須堅持。記者堅信,只有淬火成鋼才能讓死神卻步!
《生命緣》記者在地壇醫院隔離病房裡的「戰鬥日曆」
《生命緣》地壇小分隊記者們在宿舍內合影,為自己加油。從左至右分別是:張鵬、楊懿丁、李佔威、李曉東、郭洪瀧、張杰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是將人民賦予記者的神聖使命融入記者的生命,講好每一個中國故事。《生命緣》是最會講故事的新聞紀錄片團隊,曾經連續兩年獲得中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為了講好故事,記者和醫生同吃同住,直到成為「生死之交」;記者陪患者日夜傾談,直到他們敞開所有心扉;記者在隔離病房攝像機從不關機,直到自己累癱在地上,因為血氧過低幾近搶救;記者後期30人吃住在機房,為了成片時不錯過每一個拍攝的細節。為此,記者在北京拍攝的片比是700:1,而武漢報導記者的片比達到2300:1,即平均拍攝2300多分鐘的素材才能編輯出平均1分鐘的播出節目。記者堅信,好故事一定是聰明人用笨辦法「磨「出來的!
正在審片的後期機房
三、融媒體傳播,影響巨大,是一次具有積極輿論引導力和現象級傳播力的媒體行動。
2020年1月起,《生命緣》團隊堅守抗疫一線7個月,是唯一一個在武漢和北京隔離區裡蹲點式拍攝的欄目組,完成79篇新聞報導、11篇來自武漢的深度特寫、和10篇北京新發地疫情紀錄片,全國收視穩定在同時段節目的第一名。《生命緣》是全國抗擊疫情過程中發稿最多的新聞紀錄片團隊,共播出新聞紀錄片100篇。
《生命緣》是第一支被有1.18億粉絲的人民日報官微轉載報導點讚的新聞團隊;《生命緣》拍攝的獨家素材,被央視《新聞1+1》《新聞面對面》等欄目爭相轉載;《生命緣》欄目與北京時間、騰訊新聞、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網絡媒體充分融合,疫情特別報導所引發的話題,全網累計閱讀量超40億次,視頻播放量超10億次,各平臺熱搜累計60個,是熱搜最多的新冠疫情紀錄片。
《生命緣》系列報導還被包括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央視網、央廣網、中國日報、經濟日報、半月談、光明網、環球網、瞭望、強國論壇等在內的800多個大號轉發,微信公眾號自發進行二次創作。素不相識的網友們在北京衛視的官微中排隊刷屏點讚,他們說,《生命緣》是抗疫期間最好的紀錄片!
《生命緣·來自武漢的報導》還是第一批被廣電總局推廣到海外平臺播出的抗疫紀錄片。外網評價說:「這是最光輝的人性,這是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患難見真情,無限的感動。」《生命緣》讓國際各界人士看到了黨的偉大、人民的偉大,更為中國的制度優勢所信服。
《生命緣》來自武漢的報導 第二集《重啟》
《生命緣》來自武漢的報導 第十一集《長留》
這就是《生命緣》的特別之處,以「腳力」為根基,迅速開赴一線、紮根一線;以「眼力」為前提,既當鷹眼記者、更做新聞鐵軍;以「腦力」為中樞,在動情走心中實現輿論同頻共振;以「筆力」為關鍵,發揮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的首善擔當。這也是深深印刻在《生命緣》團隊每一個記者心裡的樣子,就像千年的胡楊,生根在最簡單的地方,即使風雨入到、面對死亡,也如黃鶴樓塔尖上不滅的明燈一般,始終心中有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