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武隆區白馬山上的兩座雕像,近日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火了。視頻中,一男一女兩座色彩鮮豔的巨型雕塑,從地面旋轉上升到高空「相吻」。他們掌中託起的兩座飛行島上,島中遊客也在空中相遇。
視頻一出,網友們紛紛猜測,這是牛郎織女還是女媧伏羲?有人覺得「土萌土萌」,想去現場體驗;也有人吐槽雕塑像「巨人上菜」,「醜出天際」。
飛天之吻
有內涵,缺審美
據當地媒體報導,這是白馬山天尺情緣景區核心景點「飛天之吻」,高50多米,建立在1000多米高的懸崖上,是全球唯一的雙子互動式飛行島,遊客乘坐時可從空中俯瞰白馬山以及烏江美景。
景點的設計思路,來自當地民間流傳的一個神話愛情故事:東海龍王敖廣的兒子敖嘲風與婀娜多姿的七仙女張天陽一見鍾情,兩人偷偷在凡間的百花谷幽會,王母娘娘發現後一怒之下用戒尺將兩人打落凡間。「王子」與「仙女」分隔於烏江兩岸,永遠無法相聚。「飛天之吻」計劃於今年6月正式開放。
人造景點切忌「假大空」,要有文化內涵,體現審美品位和地方傳統。「飛天之吻」的故事很悽美,缺的是審美。有網友吐槽:「真是高大醜俗的人造景點,仙女和王子造型表情,望而生畏,大剎自然風景!」「本來產品體驗是可以的,千米懸崖,又是高空遊覽,但是這個外觀設計最後執行太弱了」……
「飛天之吻」讓人想到喬治亞西部海濱城市巴統的另外兩座雕像:阿里和尼諾。他們是一部1937年的小說裡的主人公,因為信仰不同,註定無法相守。
喬治亞阿里和尼諾雕像
2007年喬治亞雕塑家塔瑪拉根據這個故事設計了兩尊8米高的鋼製雕像,2010年落成。塔瑪拉讓兩尊雕像動了起來。每天下午7點,兩尊雕像逐漸靠近彼此,相擁、親吻、融為一體,最終離別……這樣的場景,每天周而復始,讓人觸目動情。阿里和尼諾兩尊雕像成了巴統的網紅景觀,讓這個默默無聞的港口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遊客。
「土味」景點,也能意外走紅
全世界都有許多「奇葩」的人造景點。有一些如幾年前引發熱議的「西安山寨兵馬俑」,「雙眼皮、紅嘴唇」,形象滑稽、粗製濫造,不僅對遊客構成誤導,也是對珍貴的文化遺產構成侵蝕。
上世紀90年代,重慶豐都人造景觀「鬼王石刻」一炮而紅。身高138米、體寬217米、舌長81米、嘴寬20米的鬼王石刻,獵取了大多數遊客的好奇心。但因為景觀單調、遊客體驗差,曇花一現。
也有一些「土味」人造景點,審美獵奇、品味糟糕,但意外走紅,比如印尼爪哇島上的「雞教堂」。上世紀90年代,一位名叫丹尼爾·阿蘭夏的信徒花了很少的價錢從當地人手中購得山上3000平方米土地,開始修建一個鴿子形狀的禮拜堂。有人提議給這隻白鴿戴上了王冠,結果更像一隻雞。2000年因為建設費用昂貴停工,雞教堂淪為半成品。後來因為一部電視的取景,讓這個距首都雅加達500多公裡、地處茂林又沒什麼歷史的「土味」景點逆襲,迎來世界各地的遊客,甚至有人在那兒舉行婚禮。
雞教堂
白馬山「飛天之吻」雖然質疑聲重重,在社交媒體時代,「土味」也許正是它的「賣點」。狂歡之後,它能留存下去嗎?
尊重自然,回歸自然
「人造景觀」不是不可建,也不是不可求「大」,不少大型人造景觀都贏得了遊客的青睞。在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西部,有一隻巨型手掌從乾涸的地面突兀升起,仿佛遠古文明的遺蹟,又像是不屬於這個星球的生命在地表留下的神秘標誌。智利現代雕塑藝術家馬裡奧·伊拉拉扎保在1992年完成了這座11米高的「沙漠之手」,體量龐大,卻帶著一種微妙的無力感,讓觀者感受到人類的脆弱。
沙漠之手
「飛天之吻」之所以遭到網友吐槽,一大原因是它看上去很「刻板」,和周圍的自然環境「格格不入」。有網友吐槽它「不中不洋,非古非今」,因此有些「不倫不類」。
全世界有不少人造景觀都一味求「大」,粗製濫造。但如今的遊客見多識廣,已逐漸跳出傳統觀光模式,鍾情於回歸自然,享受無拘無束的自然空間,對缺乏文化含量和觀賞價值的人造景點充滿戒備。
人造景點的建設,要體現審美品位和文化內涵,更要尊重自然,與所處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以免成為貽笑大方的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