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欣賞的是什麼呢?
從客觀視覺上,是我們所看到的直觀視覺因素,如材質,是油畫還是雕塑?形體,是平面是浮雕還是立體,亦或是鏤空?
還有諸如線條、顏色、大小、等等一切能夠用視覺採集的信息。
從情緒情感上,是我們能夠感知的藝術作品的信息和意義,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思想等精神觀念,都是我們所欣賞的內容。
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和以信息觀念為主的藝術內容,是藝術作品的兩個基本要素。
內容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形式,形式可以表達藝術品的思想內容,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奧古斯特.羅丹 與康斯坦丁.布朗庫西,這兩位雕塑家都有一件命名為《吻》的作品,雖然主題相同,但是形式和內容卻大相逕庭。
兩位雕塑家對吻的藝術解讀和表現是不同的。
羅丹的吻,男女主角真人大小,視覺上就讓欣賞者有直接的共鳴,戀人間甜蜜的擁吻,情感的愉悅,都能在瞬間擊中心靈,大理石的堅硬,在羅丹的刻刀下化身柔美溫潤的人體曲線,底座的自然粗糙,襯託出肉體的綿軟情深。
布朗庫西的吻,石灰巖極簡化的雕琢,沒有具象的自然主義,沒有一眼情深的震撼,採用抽象的粗獷的幾何線條,來表達愛意情深,堅硬的石頭象徵了愛情的持久。
如果說羅丹是感性的,他表達的是愛情的感受,熾熱,甜蜜,動人。
那麼布朗庫西則是更實際的,雕塑緊密無縫的擁抱,表達了愛情的理念,忠貞,樸實,持久。
藝術家需要花費精神來創造藝術作品,而作為觀賞者,我們要接受和欣賞藝術作品,依據我們體驗的形式,來解讀內容,喚起情感和反應。
藝術創作沒有標準,觀賞者感受-輸出,完成信息的傳達,藝術才能生生不息永存。
圖一:
《吻》— 羅丹 法國雕塑家
大理石雕像,高190釐米,創作於1884-1886年,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圖二:
《吻》—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石灰巖,高58.4釐米,創作於1912年 ,現藏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