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司馬炎:天下皆願禪代,君以為何如

2020-12-05 歷史大全解

晉武帝像

晉武帝(236—290),即司馬炎,晉代開國皇帝,265—290年在位。西晉的建立使中國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暫時獲得統一。

武帝天資,本近誇毗,平吳以後,尤日即怠荒。史言其「耽於遊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帝性好色。泰始九年,詣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備六宮。採擇未畢,權禁斷婚姻。使宦者乘使車,給騶騎,馳傳州郡,召充選者。司徒李胤,鎮軍大將軍胡奮,廷尉諸葛衝,大僕臧權,侍中馮蓀,秘書郎左思,及世族子女,並充三夫人、九嬪。司、冀、兗、豫四州二千石、將吏家補良人以下。名家盛族子女,多敗衣瘁貌以避之。大康二年,詔選孫晧妓妾五千人入宮。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諮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及七年,出後宮才人妓女以下,僅三百七十人而已。怠荒如此,復何暇為久遠之計哉?

凡功名之士,多非純正之徒,故守成與創業異情,而櫛風沐雨,共取天下之人,或不足以託孤寄命。然此亦隨創業者之心量而殊,茍有安民定國之志,自亦有具公心,抱大志者,相與有成,如魏武帝之有荀文若,蜀漢先主之有諸葛孔明是也。晉之宣、景、文,則誠所謂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者。黨附之者,自多傾險之徒。賈充父逵,為魏誠臣,而充黨於司馬氏,嗾成濟以成高貴鄉公之禍。文帝新執朝權,恐方鎮有異議,使充詣諸葛誕,陰察其變。充既論說時事,因謂誕曰:「天下皆願禪代,君以為何如?」

誕厲聲曰:「卿非賈豫州之子乎?世受魏恩,豈可欲以社稷輸人?」高貴鄉公引王沈及裴秀,數於東堂講燕屬文。及將攻文帝,召沈及王業告之,沈、業馳白帝。荀勖者,鍾會之從甥,少長會家。會謀反,審問未至,而外人先告之。文帝待會素厚,未之信也。勖曰:「會雖受恩,然其性未可許以見得思義,不可不速為之備。」帝即出鎮長安。衛瓘以知數殺鍾會,又慮後患而戕鄧艾,即杜預亦譏其將不免。然預父恕,與宣帝不相能,遂以幽死,而預尚文帝妹高陸公主,因此起家,以視王裒終身不應徵聘,不西向坐,且絕管彥之婚者,能無愧乎?

此外晉初元老,如石苞、鄭衝、王祥、荀、何曾、陳騫等,非鄉原之徒,則茍合之士。此等人而可以託孤寄命哉?此晉之所以再傳而即傾歟?劉頌論封建之利曰:「國有任臣則安,有重臣則亂。樹國本根不深,無幹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何則?國有可傾之勢,則執權者見疑,眾疑難以自信,而甘受死亡者非人情故也。若乃建基既厚,藩屏強御,雖置幼君赤子,而天下不懼,曩之所謂重臣者,今悉反而為任臣矣。何則?理無危勢,懷不自猜,忠誠得著,不惕於邪故也。」其於魏、晉之興替,可謂洞燭其情。晉初之眾建親戚,蓋亦所謂「殷鑑不遠」者。然逮八王之亂,而親戚化為重臣矣。不惟聖人有金城之義,而恃私智以求安,庸可得乎?

晉初所任,非功臣之後,則外戚之倫。如山濤為宣穆皇后中表親,鍾會作亂,文帝將西徵,而魏諸王公並在鄴,乃使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鄴是也。然無督責之術,雖親戚亦胡可信?景獻皇后從父弟羊鏽,居中護軍、散騎常侍之職十三年,恆典禁兵,預機密。選用多以得意居先,不盡銓次之理。將士有冒官位者,為其致節,不惜軀命,然放諮犯法。每為有司所貸。其後司隸校尉劉毅核之,應置重刑。武帝以舊恩,直免官而已。尋以侯白衣領護軍。頃之復職。用人如此,雖有忠藎,亦何途以自靖?然偏任親戚者,勢固不得不爾也。王衍以妻為賈后親見任,而卒覆公,詒謀之不臧,其禍固有自來矣。

自後漢以來,選政久已不肅,而武人當道,又相扇以奢淫。貪慾迫之,則營求彌甚,而官方遂不可問。《武帝紀》言:帝承魏氏奢侈,乃厲以恭儉,敦以寡慾。有司嘗奏御牛青絲靷斷,詔以青麻代之。案帝即位之歲,即下詔大弘儉約。禁樂府靡麗百戲之技,及雕文遊畋之具。泰始八年,又禁雕文綺組非法之物。鹹寧四年,大醫司馬程據獻稚頭裘

【2】帝以奇技異服,典禮所禁,焚之於殿前。敕內外:敢有犯者罪之。似有意於挽回末俗矣。然以言教不如以身教。帝之營大廟也,致荊山之木;採華山之石;鑄銅柱十二,塗以黃金,鏤以百物,綴以明珠;(見《紀》泰始二年。)可謂示之軌物者乎?況乎其後宮之侈,又為古今所罕有也。帝嘗幸王濟宅。(濟,渾子,尚帝女常山公主。)供饌甚豐,悉貯琉璃器中。蒸甚美。帝問其故。答曰:「以人乳蒸之。」

帝色甚不平,食未畢而去。然不能有所懲也。故當時貴戚如王愷、(文明皇后弟。)羊鏽、賈謐,(充孫。)勳臣如何曾、曾子劭、石崇、(苞子。)任愷、庾敳、和嶠、王浚,莫不僭侈而無極。雖負高名如王戎;能立功業如劉琨、陶侃者;亦不免焉。陸雲拜吳王晏侍中,會晏於西園大營第室,雲上書曰:「臣竊見世祖武皇帝,臨朝拱默,訓世以儉。

即位二十有六載,宮室臺榭,無所新營。屢發明詔,厚戒豐奢。而世俗陵遲,家競盈溢。漸漬波蕩,遂已成風。雖嚴詔屢宣,而侈俗彌廣。」傅鹹當鹹寧初,上書曰:「古者堯有茅茨,今之百姓,競豐其屋。古者臣無玉食,今之賈豎,皆厭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飾,今之婢妾,被服綾羅。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賤隸,乘輕驅肥。」可見時俗之漸靡,而武帝之空言訓誡,悉歸無效矣。要之當時之所急在齊斧,而帝無刀一割之用,此其所以萬舉而萬不當也。

相關焦點

  • 魏晉政治與族群︱京都學派視野中的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日] 福原啟郎著,陸帥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264頁,48.00元京都外國語大學福原啟郎先生的《晉武帝司馬炎》屬於白帝社的「中國歷史人物選」叢書,原本是以歷史科普為目標的通俗讀物。是書自1995年出版以來,廣受學界好評,至今五度再版,被川本芳昭等學者稱為「是把握魏晉時期的必讀書目」。
  • 楊堅作為隋朝的開國之君為什麼叫隋文帝,不叫隋太祖?,
    再比如說「武」,那是得要有著「克定禍亂」、「威服四方」的功績、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魏武帝曹操平定北方、晉武帝司馬炎一統三國,那都是有著這樣功績的。 當然,有好也有壞, 像「厲」、「幽」、「靈」這些,都屬於惡諡。
  • 司馬炎為什麼傳位傻兒子?他知道兒子有問題,可顧慮太多,心不狠
    晉朝的沒落始於「八王之亂」,而這一亂局又始於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沒有選好繼承人。他選了個傻子繼承皇位,皇權再無法有效震懾天下,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甚至連老婆都管不了。這對於建立時間並不長,依舊有許多內、外矛盾,且分封司馬氏諸王在外的晉朝來說,是致命的。
  • 王與馬共天下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現象產生的根源和實質是什麼?
    一、王與馬、共天下說東晉之初有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其實最早是「二王與馬,共天下」,慢慢演變成了「王與馬,共天下」。從輩分上說,司馬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可是這個叔叔在司馬炎心中的地位並不高,還得為司馬炎在前線打仗。在滅吳之戰中,司馬伷身為親王,卻只是擔任一個方面軍司令,還受太尉賈充的節制。地位並不高的司馬伷死後,他的兒子司馬覲承襲他的琅琊王爵位。司馬覲更是一個遠離實務的人,而且身體也不好,35歲時就死了。
  • 晉武帝舅舅王愷跟石崇鬥富,拿出一株珊瑚樹,石崇把它砸得粉碎
    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曾經賞給王愷一株珊瑚樹,高約二尺多,枝幹參差扶疏,人世間很難再找到能跟這株相比的珊瑚樹。王愷將這株珊瑚樹拿出來給石崇看。石崇看罷,舉起鐵如意將它砸得粉碎,手到之處像擊中鳥卵一樣地迸裂。王愷特別惋惜,認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這株珊瑚寶樹,於是聲音和臉色都變得很憤怒。王愷剛剛大發雷霆,石崇勸說道:「我砸碎你的一株珊瑚樹,一點也不值得你發脾氣。現在,我還你一株不就得了嘛。」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古代的士人大多懷有一種「憂天下」的博大情懷,由於在專制時代,君主是國家、政治、天下的象徵,正如《公羊傳》中所說:「國君一體也」,因此,在大一統的政權中,士人的憂國憂民之情常常以憂君為具體表現形式。當然他們的憂君意識也是源於對國家、對百姓的摯愛之情,目的是期望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富足安康。
  • 《解府君墓誌》:事死如事生,墓志銘書法、紋飾竟如此精美
    《解府君墓誌》《解方保墓誌》也作《解府君墓誌》,出土時間是1999年。因沒有被歷朝歷代捶拓,也沒經歷風雨腐蝕,雖字只有2cm,但字口清晰保存非常完好。加之書法、紋飾精美,是隋代墓誌中的精品。《解府君墓誌》-1精美的紋飾天如倚蓋臨壇上 ,,星若連珠繞御前 ——宋秦觀五緯連珠聚 ,千載濁河清——隋 楊素在墓志銘四周,非常精細的刻了寬5cm的雙排聯珠與纏枝蔓草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