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與馬、共天下說
東晉之初有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其實最早是「二王與馬,共天下」,慢慢演變成了「王與馬,共天下」。
「二王」即任司空、中書監的王導和大將軍王敦,「馬」即皇帝司馬睿。
建國前後,皇帝司馬睿對王導和王敦兩人極度依賴,「推心任之」,用王導擔負國家行政,用王敦對外打仗。王導和王敦兩人因此勢力坐大,子弟門生遍布各中樞。
在東晉王朝這片天空之下,王導和王敦兩人極大地左右了司馬睿的決策,於是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之說。這個「王」是王導和王敦。
二、三人關係之形成
司馬睿和王導及王敦之間的關係,確實非同一般。
司馬睿是承襲的琅琊王,封地在山東琅琊,王導也出自琅琊王氏,兩人有老鄉之誼。魏晉時期,地域是門閥之間聯繫的重要紐帶,因此司馬睿和王導的老鄉之誼讓兩人有了天生的情感。
在眾多的司馬親王中,琅琊王司馬睿是個旁系親王,地位並不高,他的爺爺是司馬懿的第三子司馬伷,因為是庶出,所以和嫡出的司馬師、司馬昭不可同日而語。
從輩分上說,司馬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可是這個叔叔在司馬炎心中的地位並不高,還得為司馬炎在前線打仗。在滅吳之戰中,司馬伷身為親王,卻只是擔任一個方面軍司令,還受太尉賈充的節制。
地位並不高的司馬伷死後,他的兒子司馬覲承襲他的琅琊王爵位。司馬覲更是一個遠離實務的人,而且身體也不好,35歲時就死了。司馬覲死時,司馬睿才15歲,因此順理成章承襲了琅琊王爵位。
司馬睿承襲琅琊王爵位這一年,晉武帝司馬炎死了,他的兒子,弱智的司馬衷即位成了皇帝。
司馬睿當上親王時,正是「八王之亂」開始,那是幾個接近權力中心的嫡系親王之間的廝殺,他這個偏系而遠離權力的小王是被人看不上的,因此沒有人重視他,他也因禍得福地沒有參與「八王之亂」。
這個時候,經常陪伴司馬睿的就是王導。
王導和司馬睿同年,十四歲就被高士認為有「將相之器」,也是一個有宏大理想的人。
王導看天下將亂,就對司馬睿推奉備至,他想輔佐司馬睿以達成「興復之志」。
王導之所以看好司馬睿,也是他看人獨到的眼光,因為司馬睿本人表現得溫良恭儉讓,這麼做是為了在亂世中避禍,平時有意內斂,不顯山露水,「不顯灼然之跡,故時人未之識焉」。實際上司馬睿非常機敏而且有度量。著名的名士,竹林七賢嵇康的兒子嵇紹就非常看好司馬睿,說司馬睿是要做皇帝的,「殆非人臣之相也」。
王導對司馬睿的看好,恐怕也和嵇紹一樣,英雄所見略同。
基於此原因,王導和司馬睿在洛陽時,就不斷催司馬睿離開洛陽去琅琊,一來回家鄉躲避紛亂的時勢,二來也在家鄉積蓄實力。只是由於各種原因,兩人一直沒有機會回琅琊,但在王導的運作下,司馬睿以幫助東海王司馬越穩定後方的名義,先到了下邳,後來渡江南下到了江東建鄴。
司馬睿到江東的頭銜,是「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是中央政府明確任命的江東一把手。
可是,江東士人對來自中原的司馬睿並不太看得上,一來魏晉時期地域觀念很強,江東人和中原人互相看不起,江東士人在中原多受排擠,中原人也不願意到江東;二來最重要的一點,江東人傑地靈,英雄輩出,因此心高氣傲,他們看不起出自司馬氏旁系的司馬睿,因此「吳人不附」。司馬睿來到江東一個月的時間,居然沒有人前來拜會。
為了給司馬睿造勢,王導請來了王敦。
王敦比王導和司馬睿大10歲,他的爺爺和王導的爺爺是親兄弟,因此他是王導的從兄。
王敦還有一個非常耀眼的身份,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駙馬。
王敦本人心高氣傲而且性格剛烈,和王導完全不同。曾有一個傳說很好的注釋了王敦和王導兩人的個性。
大富豪王愷有一次請喝酒時,讓美女給客人們倒酒,他先聲明,如果客人沒有喝完杯中的酒,就要殺掉美女。
王導是不能喝酒的人,可是擔心美女被殺,不得不強迫自己喝。王敦是能喝酒的人,當美女給王敦斟滿酒後,王敦卻故意不喝,「美人悲懼失色,而敦傲然不視」。
通過這樣的傳說,可見王導和王敦兩兄弟的區別。
洗馬潘滔說王敦:「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若不噬人,亦當為人所噬。」就是說王敦要麼對人不利,要麼對他自己不利。
但是,王敦這樣的人,有非常大的氣場。
於是,王導請來王敦,安排了一場司馬睿的盛大出遊。
公元307年3月,是江東每年一次的春季水上慶祝節日。這一天,司馬睿乘坐肩輿,王導和王敦騎馬跟隨,一行人從最熱鬧最繁華的人群中穿過,司馬睿在王導和王敦映襯下的「威儀」被江東士人爭相傳頌,終於引起了兩位江東士人的領袖——顧榮和賀循的重視。
之後,王導親自拜訪顧榮和賀循,兩人也最終「應命而至」。顧,賀兩人的行為給江東士人做了榜樣,使得江東士人爭相歸附。從此,司馬睿在江東站穩了腳跟。
三、司馬睿要改變現狀,王敦有了造反藉口
司馬睿、王導和王敦在創業時期配合融洽,司馬睿非常樂於聽取王導的意見,也得到王導的全力輔佐,再加上王敦的東徵西討,使得司馬睿治下江東的文治武功越來越為人矚目,地區建設越來越蒸蒸日上,吸引了大量的中原人口渡江南下。
可是,司馬睿登基做了皇帝後,越來越感到二王兄弟與自己的權力衝突,不僅如此,司馬睿的治國理念和王導、王敦等人也多有衝突。
王導本人崇尚道家的無為之治,崇尚「清靜為政,綏撫南北。」用他自己的話說:「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意思就是難得糊塗,對很多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王導以此為傲。
但有一點王導並不憒憒,就是王氏一門必須保證在司馬睿一門之下和萬門之上。也正因為如此,王導對很多違法亂紀卻向自己站隊的大戶豪強聽之任之,也就助長了豪強們違法亂紀的行為,大戶豪強強行佔有兼併土地成了普遍現象。
如此,在江東並不富裕,司馬睿本人也很節儉的情況下,居然也出現了類似西晉時期的大富豪。
司馬睿不願意這樣的情況繼續,他希望自己能一言九鼎,因此他要重塑帝王的威勢和秩序,希望以儒家的一套來治理國家。
於是,司馬睿在王導和王敦「二王與馬,共天下」的這套班子之外,又另起了一套班子,這套班子以儒家士人為主,典型的如刁協、劉隗、戴淵等人。
司馬睿的兩套班子就產生了不共戴天的矛盾。
大將軍王敦是有野心的人,他自認對江東有征伐之功,而且兵權在握,就有了做皇帝的「問鼎之心」,只是苦於沒有藉口。司馬睿重用刁協、劉隗、戴淵等人,就讓王敦有了「清君側」的藉口,他在武昌起兵向司馬睿開戰。
公元322年,王敦的大軍向建康大舉進攻。
王敦起兵後,為了防止建康城內王導對王敦的裡應外合,刁協、劉隗、戴淵等人向司馬睿建議,將建康的王氏家族全部誅殺,「盡誅王氏」。
四、司馬睿的最後抉擇,使得「二王與馬」成了「王與馬」
判斷帝王是否是明君還是昏君,有能力還是無能力,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這個帝王是否識人。
縱觀中外歷史,不識人的帝王大概率是昏君,饒是英明的唐玄宗,晚年昏聵也在於他不識安祿山,而唐太宗、趙匡胤之所以英明,就在於他們極其高明的識人術。
對誅殺王氏的議論,司馬睿不答應,因為他相信王導。結果證明,司馬睿的選擇非常英明。
王導帶著宗族二十餘人,每天都在宮門外請罪。司馬睿則將王導召進宮撫慰,他下詔:「導以大義滅親,可以吾為安東時節假之。」意思王導大義滅親,是我可以依靠的人。
司馬睿雖然不滿意王導權力過高,但是他本人並不認為王導會有反心,王導也確實沒有反心,不僅如此,他還極力維護司馬睿的帝位。
司馬睿沒有看錯王導。
王敦大軍最終還是攻進了建康,司馬睿在激憤交加中病死,可是王敦在司馬睿活著的時候卻不敢篡位。
司馬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紹即位。王敦才敢將手伸向司馬紹的皇帝位。此時捍衛皇室的中堅卻是王導。
王導率領子弟們發哀,四處散布王敦已死的謠言,用這樣的消息振奮三軍,並親任三軍總司令,最終平定王敦的叛亂。
五、王與馬,共天下局面產生的根本原因和實質
「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產生,有兩個根本原因:
1、司馬睿的度量:沒有司馬睿的「沈敏有度量」,不可能容忍王氏的權力;
2、司馬睿的識人:沒有司馬睿對王導的了解和相識,也就沒有共天下。司馬睿了解王導,他清楚地知道王導對他的帝位沒有威脅。有人說王導之所以討伐王敦,並不是他的「忠君愛國」,而是為琅琊王氏的門戶利益考慮,擔心失敗而被滅族。其實,無論王導心裡怎麼想,他的行為表現出「忠君愛國」就行了。而司馬睿對王氏的奪權行動,也主要是針對王敦。
「王與馬,共天下」局面形成後,「王與馬」內部一直存在著博弈,這樣的博弈就是皇權和相權的博弈,這樣的博弈在魏晉門閥制度下達成了平衡,一旦外部威脅試圖打破這個平衡時,「王與馬」立刻達成緊密的團結,同仇敵愾。這才是「王與馬共天下」的實質。
因此王敦事件後,王氏家族的權勢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更加有力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