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 呦呦鹿鳴,讀美術教育家朱懷新筆下永恆的況味

2021-01-13 澎湃新聞
「我一生從事美術教育,其實,我只是教授構造『美』的『技術』而已。因為,『美』是主觀的,心靈感受到的美才會看得到自然世界的美。有美的心靈再以繪畫的技巧才能創造藝術世界的美。」上海老藝術家朱懷新(1918-2014)曾說。

這些天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行(至10月31日)的「平疇良苗——朱懷新藝術作品展」以150餘件作品講述了這位老一輩美術教育家的藝術與心路,這些作品全部來自朱懷新家屬的捐贈,包含其生平創作的油畫、素描、速寫、國畫及生平文獻。

1983年10月朱懷新在雁蕩山寫生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朱懷新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油畫《呦呦鹿鳴》不僅是「平疇良苗——朱懷新藝術作品展」的最後一幅,也寓意了她的人生。作為幾乎與世紀同齡的老藝術家、老畫家,她最喜歡的稱謂卻是教師,她一再說:「我,只是一個教師,一個教美和美術的教師。」

朱懷新《呦呦鹿鳴》1980年代

一批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素描手稿拉開了展覽的第一篇章。儘管紙張發黃,甚至殘破,但嘉陵江畔的洗衣婦女、岸邊茅屋、勞作農夫和纏足老嫗,依然透露著鮮活的生命。20世紀早期,是什麼土壤孕育了一位少女的美術志向?

朱懷新《老婦頭像》速寫 1940年
畫家自述:1939年,老農婦在山坡坐著,她看到我畫的速寫不住地笑,她不懂畫是什麼?為什麼要畫?不住地笑!我請她再坐一會,我再畫一張頭像,她不懂,只是笑!笑笑笑!直到我畫完她還在笑笑笑……心底純樸善良、偉大、坦然的老農婦,笑是她的本性,和柏溪的自然美一樣的純潔永恆。粗劣的紙張已經破碎,但我保留這老川婦的笑,70年了,我永遠記戀著柏溪人自然永恆的微笑!

朱懷新《農村》速寫(局部) 1939年

朱懷新速寫

朱懷新,原籍上海松江,1918年生於江蘇徐州一個鐵路高級工程師家庭。雖是小康之家,但時局動蕩,童年和少年的懷新跟隨父母輾轉為生。早年的教育,在無意中激發了她的美術天性,一種自發的對自然的模擬和寫生,不僅安慰了心靈,更令她體驗到將自然化為藝術的樂趣。

在朱懷新出生時,父親便以陶淵明詩句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為她取名(展覽名「平疇良苗」的出處),這個良好寓意也開啟了少女的藝術道路。幸運的朱懷新遇到了中國第一代藝術大師們,她先後在杭州國立藝專、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專業學習繪畫,師從顏文樑、林風眠、吳大羽、徐悲鴻、呂斯百等。

朱懷新速寫

朱懷新《上海外灘的早晨》1959年

家教與師承,使朱懷新的畫筆常懷質樸,她總是將目光投向普羅大眾和日常百態。她筆下有弄堂中的綠化工人,有街心公園的四季風貌,有黃浦江邊遊玩的幼師與孩童,也有花卉和食物。策展人武秦瑞說:「這些最平常的街景裡蘊藏著永恆的況味。那是無論什麼年代裡,永不會消滅的普通人生活的氣味。」退休後的朱懷新更加領悟吳大羽先生的話:「畫畫,是不需要眼睛的。」

上世紀40年代初,朱懷新自中央大學畢業後,受聘青木關中大附中從教,新中國後入上海美專、上海行知藝術學校、第一師範學校任美術教師。展覽中,有兩幅應為上海知名畫家夏葆元、魏景山的《朱懷新素描》,畫面中的朱先生亦師亦母。經過「文革」年代的大量毀畫,當夏葆元在展覽上看到師母收藏的40多年前的素描習作,感慨不已。

《朱懷新素描》,左圖為畫家夏葆元作,右圖應為畫家魏景山作。二人是俞雲階、朱懷新夫婦的學生。

大約在七十年代,上海出現了一場「素描運動」,作為一個藝術群體他們形成了既有別於「學院派」又迥異於「工農兵素描」的風格,這一風格也被稱為「上海式素描」。「素描運動」的參與者包括夏葆元、陳逸飛、魏景山、邱瑞敏、查政、許明耀、黃英浩、賴禮庠、陳丹青……魏景山的老師之一就是朱懷新的丈夫俞雲階。

寫朱懷新的生平離不開她的丈夫俞雲階(1918-1992)

,這位上海重要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畢業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和中央大學藝術系,是1956年上海參加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的唯一人選。俞雲階培養了陳逸飛、邱瑞敏、魏景山、夏葆元、陳丹青等藝術家,朱懷新的門下也有劉文西、戴敦邦、吳永良、韓伍、陳希旦、謝春彥等一批學生。

俞雲階、朱懷新1990年代初在上海西郊公園

朱懷新《俞雲階作萬體館》鉛筆素描 1970年代

「文革」時期,俞雲階一度被劃為「極右」分子,遭遇種種不公。朱懷新憑一己之力挑起全家五口的生活,她不僅要直面家庭生活的厄運,還要緩解丈夫難以排遣的鬱悶。朱懷新曾談起九十年代在劉海粟老師家中看到的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對聯是劉老經歷滄桑後的感悟,也是俞雲階朱懷新夫婦的寫照。朱懷新深知,「落難」畫家唯有一方畫布可以解憂。於是,她在「人生為藝」的理想下,創作出許多花卉和自畫像作品,寄託一份對美好單純的嚮往。展覽中,「花卉」「自畫像」主題被集中呈現出來,讀通了畫家的人生,也就讀懂了畫中的自白。

朱懷新 《白玉蘭》紙板油畫 1960年

朱懷新《自畫像》(局部)

朱懷新《自畫像》1940年

展覽最後部分還展出了朱懷新先生的國畫創作。1970年代後期,動亂生活結束,一切回歸正常,朱懷新也在晚年嘗試了新的畫種,她的國畫題材多為各類花卉,一如其油畫,筆觸奔放,類似於潑彩手法。

朱懷新《水仙》國畫 1978年

參觀展覽,正值國慶節剛過,藝術宮寬敞的展廳分外安靜,甚至有些寂寥。然而,朱懷新先生謙遜虔誠,溫柔而有力的畫作卻讓身處其中的觀眾並不感到孤單。朱懷新家屬選擇將這批畫作無償捐贈的初衷,也是把藝術家的赤子之心與藝術遺產交還給餵養她的城市和故土。

徐悲鴻曾題寫「勇猛精進」給弟子俞雲階,這四個字,相信也是朱懷新與那一輩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共有的信條。

(本文參考資料:《畫畫不需要眼睛·朱懷新》一書中俞力撰寫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朱懷新的繪畫人生》。)

延伸閱讀

魂系織繭彩蝶飛,林濤風嘯人未眠

文/朱懷新

一、初識林風眠先生

(1)20世紀30年代西子湖畔

我認識林風眠先生,是在1935年我考入林風眠先生為校長的前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那時的校址在西子湖畔,孤山腳下,我當時在預科(高中)學習。除了接受正規的課堂教學外。整個西湖(裡、外西湖)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是學生校外寫生的天地。有一次我隨高年級同學,來到西湖葛嶺山下,一所幽美、恬靜、林風眠先生居住的小院,記得室內掛著很多古典的圖畫,裝飾著民間藝術品等等,藝術氣氛非常濃厚。我深深記住的是:林先生院中,圍繞草坪四周,滿滿地種植著各色的雞冠花。在室內又見到林先生畫了那麼多幅濃豔、潑辣……雞冠花的油畫。這些普通、平凡的雞冠花,在林先生的畫裡,朵朵花、片片葉,都捕捉住它們生長、變幻的氣息,顯得那麼美麗又富有生命力。

1977年,朱懷新在林風眠家

(2)林先生的大壁畫

學校緊靠西湖旁,在古色古香花格子窗的一間屋內,掛著林先生大幅的油畫(也有水粉的)、壁畫,記得內容有海洋、漁民等等。這些壁畫仍然取材平凡的自然風景和普通人民。但表現手法和色彩,與所見雞冠花絕然不同,是那麼古樸、深沉、玄妙、有神秘朦朧詩樣的美。

(3)藝專的圖書館

30年代,林先生在教學上,為學生設置了擁有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畫圖籍,特別是有各種不同畫風,不同流派畫冊的圖書館。不限制,也不分高低年級的學生,每晚夜自修時,都可供給學生借閱。圖書館設在學校音樂系樓上,圓形窗臺伸出西湖湖面,同學們趁夜色朦朧,眺遠處(市區)燈光閃閃,聽湖上漿樂聲款款,音樂系琴聲迴蕩,藝術書籍的瓊漿,點點滴滴滲入學生的心靈。通過30年代林先生的繪畫,不同的表現方法和多方面的教學設施,體現了他的教育思想,使每個步入藝術殿堂的青年,首先接受的是宏觀藝術世界的教育與啟示。

二、看林風眠先生畫畫

林風眠先生平時多在家中畫畫,我有幸看到林先生畫畫,是在1977年初夏(大約)。當時上海中國畫院與油畫雕塑院未分開,名稱「上海畫院」時期,畫院內部曾舉辦過「林風眠先生藝術示範講學會」(題目忘了,大意如此)。 俞雲階是畫院的畫師,他告訴我這個消息,我早早去畫院,坐在林先生身旁,我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林先生親自邊畫邊講的情況。林先生作畫前向大家微微一笑,接著望望紙面(宣紙)低頭思索片刻。以手指懸空比比劃劃。馬上胸有成竹的沾水、沾色、筆上沾了好幾種顏色,迅速地落筆,是在宣紙上用國畫、水粉畫顏色,畫的是大麗花,各色各姿的花朵畫得很飽滿、豐麗,然後畫葉片,花瓶、背景,幾乎是一氣呵成,但在整體過程中,某些具體的部分,有時忽然停下筆來,在畫過的地方反覆重畫,反覆以色覆蓋;有時是以深色覆蓋淡色或者用淡色覆蓋深色;有時改變形;有時改變色,神奇的手法,愈畫愈妙,愈改愈顯得豐潤、厚實、多姿多彩。圍著觀看學習的人中有人提出:「林先生,怎麼您再畫過的地方,反覆覆蓋修改,畫上卻一點不汙?反而更好看?」林先生問清意思後,肯定地說:「不會汙,畫畫是個人感受,反映個人的思想感情,感到畫面需要修改時,有目的地改,大膽地畫(改下去),就是為了得到使畫面更豐富、更生動的效果啊!」林先生善於發現美,善於運用多種多樣手法表現美,大膽不墨守成規,形成了他個人獨特的風格,在任何畫展場合中,林先生的畫都是「前無古人」之作。林先生的繪畫風格,為繪畫藝術開拓了更高更美的道路。

1977年,(左起)張權、俞雲階、林風眠、朱懷新在林風眠家(背景是趙無極的宗教畫)。

三、最後的會晤和教言

我與林先生最後的會晤,聆聽教言,是在林先生上海南昌路寓所。我曾去過兩次,先一次是與俞雲階同去,另一次是與杭州藝專女高音歌唱家張權來上海時,我們三個人同去拜訪林先生。林先生熱情地接待我與雲階在他的臥室談話,我們與張權同同去時,裡室(臥室)已先有客人在內,我們與林先生在他畫室裡談心。林先生這兩間寓所,給人有著不同的感受,臥室內臥床別致地放在房中央,床的三個側面幾乎都堆積著書報畫冊,用書架安放著,民間小工藝品裝飾其間,四壁有林先生自己的畫、畫具……林先生是一人獨居,然而給人的感覺整潔、明亮、清新、別致,陽光通過淺色有鮮明對比色的圖案和窗簾,灑在淺色的床罩上,一切都很簡樸,猶如進入林先生的畫幅裡,享受到了安寧和諧。林先生的外室,有畫桌、畫具、來客的坐椅,最多的是書架,架上滿是書籍,牆上、桌上整齊地堆放著林先生的畫。壁爐上裝飾著藝術的小瓶罐,牆四周還有木雕、磚雕、敦煌圖片等等。林先生女兒的像掛在顯眼處,一瓶白色散發著香氣的大月季,依在林先生的坐椅旁……這天我們三人拜訪林先生,似乎引起林先生不少過去的回憶,他很興奮與欣喜,談得很多,很有興味。

難以忘懷的是林先生的教言,林先生指著牆上掛著兩幅嚴肅、極為細緻的古典的宗教畫,告訴我:「這是杭州藝專趙無極同學早期臨摹的油畫,趙現在是畫抽象畫,但基本功學習時,是非常認真嚴肅的。」當林先生知道我與俞雲階在抗戰期間考入前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學習,師承徐悲鴻、呂斯百等先生,而畢業後俞雲階卻工作於國立藝專(即前國立杭州藝專)時,他認為能多去幾個藝術環境是好事,但多看些不同畫派、不同畫風的畫,善於吸收他人之長,不狹隘、偏見,藝術才能有高境界。林先生微觀具體地發現身邊普通的美,宏觀更新創造獨特的畫風,正是他胸懷博大,矚目千裡藝術的高境界。他興奮地談到他每晚作畫到深夜,並把一堆堆自己拓裱的畫給我們看……忽然林先生像發言小結似的說:

「一個藝術家的一生,像蠶兒吐絲,結繭,然後自己咬破繭絲,美麗的彩蝶才能出繭自由飛翔。」

說完他望著我們三人笑笑。林先生,我們永遠記住,您是飛舞的彩蝶,您為人類創造美,您是斑斕的彩蝶,飛翔在近代美術的史冊上。我們永遠學習您。

永遠不忘您的教言:

「魂系織繭彩蝶飛,林濤風嘯人未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呦呦鹿鳴」——江蘇王位辛
    前  言高雅的藝術總會讓人感動,嶄新的2021即將來臨,為共同打造鹽城市「大美溼地」文化品牌,「呦呦鹿鳴」賀新元作品展已經拉開序幕。鹽城市鹿鳴書社是鹽城市文聯團體會員單位,展覽由市文聯主辦,市美協、市書協、市青年書協為指導,新春期間在市美術館展出。本次邀請到三十餘位實力派創作型國手,聘任本書社榮譽社長,並以先進的理念和優秀的作品,為我們的創作帶來方向,可謂為當今書壇創新之典範。運筆灑墨,譜寫時代新華章。謹以此展,為鹽城書畫藝術文化的發展,錦上添花。
  •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中最美的鹿鳴公園原來在這裡
    看慣了人頭攢動的商業大廈,麻木了叫聲嚷嚷的喧譁市井,不妨一起去看看詩經之中,呦呦鹿鳴的「蓬萊仙境」。六月,夏天已悄悄來臨,多少人在這光芒的時刻染上永恆,滾燙的空氣,指間的微涼,思念如潑墨,泛起層層渲染。
  • 奇蹟暖暖呦呦鹿鳴怎麼獲得 呦呦鹿鳴有什麼用[多圖]
    奇蹟暖暖浮夢島新玩法更新後,新增了螢光之靈呦呦鹿鳴,而新的螢光之靈與以往的螢光之靈的獲得方式有所區別,之前只需要完成當前故事的第一個人即可獲得,而呦呦鹿鳴則需要玩家在浮夢島中探尋才能獲得;呦呦鹿鳴怎麼獲得?
  •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鹿鳴是什麼樣的聲音呢?
    相信大家在上學的時候一定背過這樣兩句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這兩句出現在曹操的《短歌行中》,用典於《詩經·小雅》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民族歌劇演繹女科學家屠呦呦 《呦呦鹿鳴》打動杭州觀眾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呦呦就是我的名字,從《詩經》中走來。」海政文工團青年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呂薇在劇中扮演屠呦呦,以精湛的技藝塑造了這位寧波籍女科學家的風採。呂薇用一句話概括了她對屠呦呦思想境界的理解: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知行合一,盡力為之。
  • 遼寧呦呦鹿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遼寧呦呦鹿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遼寧呦呦鹿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坐落於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市級優質企業孵化基地——創客公社。
  • 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北京演出 呂薇演繹屠呦呦
    青年歌唱家呂薇在民族歌劇《呦呦鹿鳴》中飾演著名科學家屠呦呦。 郭簫萌 攝中新網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 馬海燕)作為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劇目,民族歌劇《呦呦鹿鳴》18日晚登陸北京保利劇院。
  • 以屠呦呦為原型 浙產民族歌劇《呦呦鹿鳴》有哪些幕後故事
    歌劇《呦呦鹿鳴》走進貴州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樓納村受到觀眾歡迎 寧波演藝集團 供圖 浙江在線寧波7月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楊希 見習記者 段松豔 實習生 張慕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近日,一部浙江民族歌劇《呦呦鹿鳴》走進貴州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樓納村,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與廣泛讚譽。
  • 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唱響重慶國泰 青年歌唱家呂薇將飾屠呦呦
    根據「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事跡改編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榮譽1月19日19:30以屠呦呦為題材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登上重慶國泰藝術中心劇院的舞臺
  • 杭州這裡藏著《詩經》裡的「呦呦鹿鳴」
    浙江在線11月5日訊 《詩經·小雅》有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昨天,錢報記者從鹿爸爸章叔巖處獲得了一段珍貴的視頻,是他在巡護山林間偶然拍得的「呦呦鹿鳴」。  章叔巖是這樣形容的:「不是親自體驗,你不會知道,鹿鳴呦呦是從這樣一個憨厚的鼻子與嘴巴之間迸發出來的,渾厚中帶著細綿,時而侷促時而悠長……」  這段視頻是章叔巖在距離梅花鹿50米左右拍下的,聽完之後,你會忍不住有一種「古人誠不我欺」的感慨。
  • 春回海島 呦呦鹿鳴
    古人在《詩經》中這樣描述:「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看似簡單的詩話,卻道盡了古人待人以誠、恭謙以禮的相處之道。呦呦鹿鳴,也是古往今來無數人為之嚮往的一種境遇。 他們的名字非常好聽:繁星、點點、晶晶、亮亮、天天、萌萌、靈靈、呦呦
  • 鹿鳴社專訪 • 「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鹿鳴社專訪 • 「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2019-11-02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詩經》才是屠呦呦獲諾獎真正的預言帝: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且聽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是父親取的,來自《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意為鹿鳴之聲。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她的老家在寧波海曙區的開明街26號,是民國初期的優秀建築。 這套房子是她外公的。外公姚慶三是經濟學家,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對香港中銀集團的發展以及祖國的金融事業,貢獻良多。
  • 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將在紹興震撼上演
    由寧波市演藝集團創作的民族歌劇並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呦呦鹿鳴》,將於11月21日在紹興大劇院上演。該劇以中國中醫藥科學家、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為題材,講述了青蒿素發現背後的故事。
  • 歌劇《呦呦鹿鳴》將在寧波首演:講述屠呦呦發明青蒿素故事
    據中新網5月25日報導,5月25日,浙江省首部民族歌劇《呦呦鹿鳴》新聞發布會在浙江寧波舉行,這部由寧波市演藝集團製作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即將於5月30日在寧波首次亮相,這也是浙江省歷史上首部原創的寧波本土民族歌劇。
  • 原來詩經裡的「呦呦鹿鳴」是這樣
    原來詩經裡的「呦呦鹿鳴」是這樣 視頻來源: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視頻(00:38)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視頻官方微博@浙視頻 11月3日消息,詩經中「鹿鳴呦呦」的場景讓人神往,現實中你聽過鹿鳴嗎?
  • 《呦呦鹿鳴》唱響珠海,藝術演繹科學家屠呦呦傳奇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伴隨著交響樂風格的唱腔響起,《詩經·鹿鳴》的詩句在舞臺上被反覆詠唱。11月25日晚,曾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大型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在珠海大劇院上演,藝術再現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女科學家屠呦呦的傳奇。
  • 冬日遊北京南海子公園,聽呦呦鹿鳴,看禽鳥飛翔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讀一讀《詩經》,你會感慨古人的生活情趣遠比現代人豐富多彩。一條木質棧道憑空而建,居高臨下,可以看到眾多麋鹿、狍子、中華秋沙鴨、鴛鴦、鶴等飛禽走獸。麋鹿苑內,有一處觀鹿臺,一幅對聯寫得是:瑞兆鳥獸恩惠廣,澤及子孫繼世長。
  •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什麼意思什麼梗?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3-24 17:5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什麼意思什麼梗?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 呦呦鹿鳴,鄭姓寶寶起名參考
    -- 李白 名句 《夢遊天姥吟留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詩經·小雅》白璧無瑕,陽春白雪,呦呦鹿鳴(yōu yōu lù míng)寓意:潔白的美玉上面沒有一點羞。比喻人或事物完美無缺。且有高深的藝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