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論及西方科學史上最曠日持久的人類迷惑行為,那便是圍繞『星果凍』的爭論。星果凍也被翻譯為「星星凍」,偶爾會出現在以前的《未解之謎》系列叢書之中,而現在的同類書籍則已經很少收錄了。雖說時不時在網上可以看到相關新聞,但是它們的譯名也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星果凍」在威爾斯語裡被稱為「pwdr sêr」(轉寫為pwdre-ser),意為「來自星星的腐爛物」。常常用來代指人們在草地上或者樹梢上發現的一些謎之半透明或者灰白色的膠凍狀的物體。雖然在形容上有些邪惡,但是在歐美的民間傳說中,許多人卻認為星果凍是來自外太空:
當奇怪的亮光或者流星似的物體划過夜空之後,許多前去探察的「隕石獵人」並沒找到他們想要得到的隕石,而是找到了這些不同尋常的膠凍。這些星果凍通常不能被保存很長時間,往往在在科學家到達現場之前,便開始乾燥,化為粉末,最後隨風而去。
星果凍
對星果凍的最早記錄,來源自中世紀英格蘭的醫生——加德斯登的約翰(John of Gaddesden ,1280–1361),這是一位頻頻作出暴論的大夫,比如使用白狗毛和閱讀《福音書》治療癲癇病,或者用尿液預防OOXX帶來的麻風病等等。關於星果凍,他自然也不例外。他在自己的醫學著作裡提到一種叫做「大地之星」(stella terrae)的物體,將其描述為「攤在大地上的某種粘液物質」,並且暗示這種物質可以用來治療膿腫。
除了這位折騰病人充實自己的大夫外,14世紀的拉丁語醫學術語中也常用 「uligo」來代指星果凍,並且認定這是一種「大地散發出來的脂肪」且「通常來源自隕星」。
這種被傳說是來自地球之外的「天降之物」,雖然外觀不怎麼美觀,但是卻是很多歐美文人墨客筆下的絕好題材。
早在1641年,英國宮廷詩人約翰·薩克林爵士便在詩作中這麼描述「星果凍」:
網絡上的翻譯頗有些再創作氣息:
聚精會神地觀察,
墜落於廣場上的隕星,
試圖捧在手中近觀,
卻如爛泥滑過指間。
約翰·薩克林爵士(Sir John Suckling,1609-1642)
另一位時代稍微晚一些的詩人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則在1679年這麼寫道:
「我撿起一顆隕星時,卻發現是被一塊果凍所欺。」
英國作家沃爾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 1771-1832)也在他的歷史小說《符籙石傳奇》( The Talisman,真給孫法理教授的鬼才翻譯跪了……)中,描寫肯尼斯騎士和一位沙漠隱士交流巫術時,提到這麼一句:
「當你尋找一顆隕星之時」,隱士說,「汝只會發現一些骯髒且氣味難聞的果凍。雖然它們一度划過天際,也曾在天空中發出炫目的光。」
《符籙石傳奇》,一本基者見基的描述第三次十字軍東徵的歷史小說。同作者的《艾凡赫》前傳。電影《天國王朝》很多情節便是生吞活剝自這本書的。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自然科學得到極大的發展,許多人開始關注身邊不同尋常的事物,並且將其情況付諸於報導、刊登。因此許多被收錄於期刊雜誌中的富有代表性的「星果凍」的目擊事件,便發生在19世紀之後。
①1819年阿默斯特目擊事件
1819年的《美國科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上便刊登了一起魯弗斯·格雷夫斯(Rufus Graves,1758-1845)教授發現星果凍的案例。
格雷夫斯生於麻薩諸塞州的桑德蘭,是一位退役的美國陸軍上校,也是麻薩諸塞州的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的創始人之一,此時擔任該校化學教授。
1819年8月13日晚上8點至9點之間,一個閃爍著「如同擦亮的銀子一般的亮白色光芒」的火球慢慢地從天而降,落在阿默斯特的居民伊拉斯塔斯·杜威教授(Erastus Dewey,1789-1865)房前的院子裡。隔壁的兩個婦女也注意到了那道亮光。第二天早上杜威出門時發現離他家門口20英尺的地方有一些奇怪的物體。格瑞夫斯得到通知後馬上檢查了那個物體。它是圓形的,直徑8英寸, 厚1英寸,似乎是底面朝上。那灘棕色的東西表面有一層「細密的毛絨」的覆蓋物,掀開這層覆蓋物,則露出一層淺黃色的如同肉般的物質,稠度有點像是軟肥皂,並釋放出令人作嘔的刺鼻臭味,不久之後那灘髒東西變成了靜脈血似的暗紅色,開始從周圍的空氣中吸取水分且液化。其中一部分物質被格瑞夫斯收集到一個玻璃瓶裡。在瓶子裡,它們變成了糊狀,從顏色、外形和感覺都很像一般家庭製作的麵糊。兩三天過後,那些東西從玻璃瓶中消失了。只剩下一層深色的薄膜,用手指一捏,立刻化成纖細、無味的灰燼。
阿默斯特學院
②1833年的目擊事件
1834年《美國科學與藝術》(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雜誌上刊登了兩起「星果凍」的目擊事件:1833年11月13日,新澤西州拉威市(Rahway)的市民們在一場驟雨之後,發現了一大塊深黃色、氣味難聞的凝膠狀物體。
同日日出前後,在紐約州西點(West Point),一名正在給奶牛擠奶的婦女看到一個東西「飛濺」到她幾英尺外的地方。那是一個完全透明的,又圓又扁的茶杯大小的果凍狀物體。上午10點左右,她和幾個朋友一起回來再看那塊物體時,卻發現已經消失不見了。在它「降落」的地方,只剩下一些沙粒大小的微粒。當她們試圖撿起微粒時,微粒也化為灰燼消失了。
③1844年的目擊事件
1855年,不列顛科學學會的通訊員巴登·鮑威爾(Baden Powell)也曾經報導了 1844年10月8日夜晚出現在德國科布倫茨(Koblenz)的目擊星果凍的事件。
當時R·P·格雷格和他的朋友正在一塊犁過的地裡行走,突然驚奇地看見一個閃亮的物體從天而降,墜落在離他們不到20碼的地方。因為當時天太黑,沒有辦法看個究竟,於是他們在事發地點作了記號 ,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回來調查。他們本希望找到隕星的殘骸,但是卻發現了一灘灰色的膠凍狀物質,當用棍子攪動它時,它還不停地晃動。二人沒有試圖保存那些物質。
《牛津英語大辭典》收錄了大量從1440年英-拉丁詞典之後的形容「星果凍」的詞彙,其中包括star-fallen, star-falling, star-jelly, star-shot, star-slime, star-slough, star-slubber, 和star-slutch。因此「星果凍」可能算得上是「未確定物質」中別稱最多的物體了。
從其別稱之多,我們可以意識到一個問題,即這種物體被發現時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著獨立性,因此才使得不同發現者給他們發現的「星果凍」起了一個全新的名稱。也就是說,它們只是被「歸類」為「星果凍」而已……
實際上,星果凍往往只是一種錯覺,甚至它們壓根就不是從天而降的。目前為止的所有事件中,都沒有人親眼看到「星果凍」摔在他們的眼前。
許多所謂的「隕石獵人」注視天空遠遠多於大地,了解天文多於生物(當然更可能都不了解……),他們追隨著流星來到樹林中、草叢間,沒有意識到雖然有流星,但隕石未必一定能夠找到——比如有些流星在與大氣的摩擦之中便完全消失了,或者碎裂四散,或者深入地表之下,再被塵土掩埋。因此,他們找到一些不常見的物體,便誤與流星聯繫在了一起。而他們的後輩們則根據先人的「人類迷惑行為」,再度將這些物體與隕星聯絡在了一起,繼續把這些不明的物體當作「來自星星的你」,周而復始,成了一種「共識」。
這些膠凍狀的物體往往出現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質地,有些事件中科學家可以準確的說明它的來源,而在其他情況下,甚至使用顯微鏡都難以找到它的細胞結構。因此,如果解釋「星果凍」是某種什麼物體的話,恐怕沒有準確答案:因為它是許多種物體被誤認的結果。
根據美國科普作家布萊恩·鄧寧(Brian Dunning)的歸類,目前被常誤認為是「星果凍」的生物或者物體有以下幾種:
①黏菌
黏菌既不是真菌也不是細菌。它是一類原生生物,被劃分在黏菌門下。
它們腐生於死去的植物中,以微生物為食。黏菌通過孢子繁殖,它們的生命周期從一個細胞開始,這個細胞繁殖速度很快,不久後,其大小便從小於一枚硬幣到大到超過一米不等。在這個生長階段,它們被稱為變形體,溼潤且黏糊糊的,顏色從透明到白色、黃色、橙色、粉色、紅色、紫色、棕色不等。如果你沒有密集恐懼症,或許會覺得黏菌長得頗為賞心悅目:
黃色的黏菌
許多所謂的「星果凍」的照片中的可疑物體和它們幾乎一模一樣,並且前面提到的1819年格雷夫斯教授在阿默斯特發現的那團「星果凍」,1833年美國,以及1844年在德國發現的「星果凍」,從描述上來看幾乎和黏菌沒有差別。只不過是發現者誤將其與流星聯繫在了一起。
長得像魚子醬的紅色、黑色黏菌
甚至在1819年事件的幾年後,阿默斯特學院的一位新到任的化學和自然史學科的年輕教授愛德華·希區柯克便吐槽說,格雷夫斯教授在阿默斯特事件中發現的物質是他 「在潮溼地方的腐爛木頭上曾見過的一種膠質菌類 」。
希區柯克教授相信目擊者們把它們同墜落物體聯繫起來「完全是一個錯誤」。
格雷夫斯教授自然不甘示弱的倚老賣老表示他發現的星果凍絕對和隕星有關。事實上,希區柯克教授雖然說得不是那麼的正確(他當成了銀耳之類的),但是他作為一個地質學家已經足夠接近真相——這種科學精神也使得他未來的成就比前輩更高。
愛德華·希區柯克是美國地質學的奠基人之一,後擔任阿默斯特學院第三任校長。
他發現了20000塊以上的恐龍足跡化石(他認為這是一種史前滅絕的巨型鳥類足跡)。他雖然為和老婆結婚而當過牧師,但是仍舊相信人類的歷史不止幾十萬年。
並且在《物種起源》之前便更早的畫出了展示物種進化關係的「系統發育樹」
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墨西哥有一種常見的屬於粘菌的線膜菌(Enteridium lycoperdon,網譯勿噴),名叫caca de luna,意為「月亮糞便」。
在生命周期的最後時期,Cala de Luna的變形體會幹燥、變硬、裂開並釋放棕色的孢子,當孢子都被風吹走後,黏菌便重新開始一個新的生命周期。
這一點與許多人在收集「星果凍」後,其莫名消失一點非常相似。
線膜菌
另外順便提一句的話,ACG中大名鼎鼎的史萊姆便是以黏菌的名字作為原型的……
虛假的史萊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