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興起兒童經典誦讀熱潮

2020-11-25 中國網絡電視臺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中國報導》。前不久,全國首家國學館在北京一建立便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報名熱潮,最近幾天開營的首屆海峽兩岸少兒國學夏令營活動,又吸引了海峽兩岸兒童的興趣,這次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國學聖地實地考察和國學經典交流的極好機會,讓孩子們在人之初就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目前這項活動已經成為海內外廣泛開展兒童經典誦讀工程的一種新的推廣形式。就繼承國學的目的和意義我們還將在演播室採訪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教授錢遜先生和北京大學哲學系張祥龍先生,首先請看記者的相關報導。

  一個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的特殊夏令營,海峽兩岸首屆少兒國學夏令營7月14號在北京孔廟舉行了開營儀式,來自各界的知名人士和知名學者與孩子們一道,品味國學經典文化大餐。

  這位小主持人今年五歲,但她已能背誦許多國學經典篇章,在她的帶領下,小朋友跟她一起誦讀《論語·勸學》。

  這些三到八歲的孩子正在表演《弟子規》,退休幹部張淑君告訴記者,這些孩子全部由家長自願送到他的義務輔導班裡來學習,在非常短的時間裡,他們已能流利地背誦《中庸》、《大學》、《論語》、《三字經》等經典篇章。

  國學夏令營 北京學生:學了《弟子規》以後,覺得就能懂得父母讓我幹什麼事情我就能聽話一些了。

  國學夏令營 北京學生:飲食的時候或者是坐走的時候都得讓長輩先吃坐。

  退休幹部 張淑君:比較有名的哲學家叫湯恩比,就是說21世紀的人們要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中國2530年前孔子、老子的時代,吸收他們的智慧。

  中國啟蒙讀物流傳最廣的首推《三字經》,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用最通俗、最生動的形式滲透在字裡行間。

  北京兒童:竇燕山,有義方,因為我長大了不想當壞人,所以我對這兩句感興趣。

  北京兒童:在家裡學不好,就是父母的責任。

  這位以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享譽海內外的臺灣著名導演柳松柏特意趕來參加臺灣小朋友的唐詩新唱聯歡。柳松柏導演近年來致力於唐詩的譜曲作業,與中央民族樂團等合作,推出唐詩新唱作品200多首。這次帶來的《金陵圖》、《出塞》等所有唐詩新唱都出自他的譜曲。

  唐詩新唱推廣中心執行長 柳松柏:當初因為我的小孩子在成長,在幼兒園的時候讓他們來背詩詞很困難,那麼用簡單的方法讓他來唱,結果他記得很清楚,現在都二十幾歲了都唱得很好,所以說當時有這種動機,趕快把這種詩歌譜曲,讓小朋友朗朗上口,結果在我們那邊做起來很受歡迎。

  北京學生:如果把所有的唐詩都變成這樣,我覺得大家肯定都愛背了。

  中央民族樂團 何建國:我覺得我們這種教學的方式是成功的,你讓他們像以前那種去背誦唐詩,他會很被動,現在很主動,幾乎一個下午我們合樂就全唱會了。

  據了解,這次國學夏令營活動是近年來海內外廣泛開展的兒童經典誦讀工程的一種推廣形式,兒童經典誦讀工程是近年來海內外各界力量共同推動的教育性的跨國事業,是讓孩子們在記憶力最好的年齡階段通過誦讀古今中外最經典的篇章達到文化薰陶、智能鍛鍊和人格培養的目的。截止目前,海內外已有百萬兒童參與類似活動。

  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主任 馮哲:主要是想讓他從兒童做起,讓兒童在他一生中記憶力最好、心性最純潔的時候,能夠接觸到中國最有價值的文化,或者說代表了人類最高智慧的東西,讓他在生命之初就要給他。

  記者:為期十天的國學夏令營活動內容比較豐富,也比較有特色,海峽兩岸的少年兒童不僅可以同臺誦讀國學經典,更可以到山東曲阜去開展一系列追尋聖人足跡的活動,在國學聖地耳濡目染,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廟宇孔廟,延時最久的家族墓地孔林,最為古老的貴族世家孔府,以及夫子洞、觀川亭、皇帝誕生地、少昊陵、孔子故裡等100多處文化遺蹟,像顆顆耀眼的珍珠,鑲嵌在899平方公裡的曲阜大地上,其中孔林、孔廟、孔府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聖地曲阜的夏令營每一天,這些孩子們都是經典不離口,真正是與經典同行。

  7月15號,孩子們來到曲阜第一天,首先是來到彌山腳下夫子洞,相傳這是孔子的出生處,孔子的母親顏徵在中途臨產,曠野中找不到人家,只好跑到山洞生下孔子。沿夫子洞步行幾百米,是肅穆悠靜的彌山書院,孩子們登上彌山書院前的觀川亭,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優美如畫的彌山遺水,耳畔不禁聯想起《論語》中子在川上嶽,是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加深了對古人博大胸懷的理解。

  這酷似金字塔造型的是少昊陵,少昊為武帝之首,相傳是皇帝的兒子,小朋友們爬上陵墓對面的山坡登高遠望,默默在大腦裡構築這位中華民族遠古創世英雄的形象。

  曲阜的孔子廟是世界上2000多座孔子廟中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海峽兩岸小朋友在孔廟不顧高溫酷暑,在杏壇前席地而坐,相傳這裡曾是孔子講學的地方。曲阜師範大學校長李金山講述了孔子一生的坎坷經歷,孔子的為人和一生突出的成就。學生們在杏壇裡看到,亭裡一共樹著兩個石碑,一個是金代党懷英的原書杏壇,一個是清代乾隆御製杏壇贊和題詩,據說乾隆皇帝八下江南,所到之處都用行書題詩刻碑,只有在孔廟全用楷書,體現了乾隆對孔子的尊敬。

  國學夏令營 深圳學生:我們在那裡是背《論語》的,在背之前《論語》對我來說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知識,感覺是很難理解透的,通過這次行程我發現其實在孔老夫子這種很偉大的人物後面,其實也是很普通的。

  國學夏令營 臺灣學生:孔子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發,我們應該以孔子作為榜樣,然後做好我們學生的本分,然後好好地讀書。

  從孔廟出來,臺灣導演柳松柏又教起了唐詩新唱,經典與古詩交叉學習,孩子們受益不淺。曲阜40度的高溫,使進入佔地200多平方公裡孔林的孩子們真正體驗到什麼是七月流火,但他們來到孔子墓前時,海峽兩岸小朋友不顧驕陽暴曬,全部恭敬地摘下了遮陽帽,向遠古的這位偉大聖賢恭敬地三鞠躬。

  為了以最好的方式來憑弔聖賢,小朋友們在孔子墓前齊聲誦讀《論語·大學》。

  國學夏令營 臺灣東信國小老師 劉木蘭:現在時下有很多時髦的東西,如果再接觸一些像這些經典之類的,對他們來講在行為上、在言語上各方面都應該有一個規範作用。

  在孔子研究院這個儒學研究中心,海峽兩岸的小朋友頭頂烈日,將一首首唐詩新唱和國學經典誦讀再次奉獻給孔子故裡,據了解,國學夏令營還進行了孔子生平知識競賽、參觀孟府、國學專家講座和瀏覽聖地談感想等活動。

  記者:面對國學文化尋根這種新的兒童暑期文化,有關專家認為,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復興的勢頭也在不斷地高漲,越來越多地明白了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的道理,紛紛回到國學原典中去汲取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力量。《中國報導》記者李德瓊在山東綜合報導。

  主持人:觀眾朋友,歡迎繼續收看《中國報導》。就中國倡導國學文化的有關問題,我們現在開始採訪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教授錢遜先生,您好,北京大學哲學系張祥龍教授,兩位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演播室。中國現在開始從孩子們當中倡導國學經典的誦讀和國學文化的薰陶,孩子們會不會對這個感興趣,他能不能理解得了?

  錢:從現在情況看下來,孩子們興趣還是比較高的。

  主持人:那他們能讀得懂嗎?

  錢:讀得懂現在是這樣子,有一部分可能暫時他懂不了,但有很多東西實際上事實說明他也還可以懂,因為現在國學裡邊現在所學的內容,國學有個特點,它是和日常的生活是很緊密聯繫的,它不是那種很高深的抽象理論,所以很多東西他實際上是可以懂的,現在看是這樣子。

  主持人:張教授,在孩子們中間開展這種活動的科學性在哪?會不會給本來就學習緊張的孩子們增加一些壓力?

  張:我覺得這涉及到一個基本的教育思想的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思想基本上受近代以來西方的哲學觀念和教育哲學觀念的影響,它總是把教育的重點放到孩子目前的意識能夠理解的東西上,所以他好像是目前不能夠完全理解、不能懂,像錢教授講的,這個就不應該教,但是我覺得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也好,還有最新的現代西方哲學和教育思想的發展,突破了這個界限,它認為在我們的反思意識和無知之間還有一個巨大的人的潛能和認識能力,我們可以叫作前反思的意思,這個階段它的特點就是說比如我們結合孩子們講,孩子在這個階段是最典型的,他屬於這個階段的心靈特點,他有巨大的記憶力,還有一種直覺的理解力,他不是說能夠給你講得頭頭是道,你問他,他背完經典,只是背,用這種考語文這樣考語法,他都回答不了,但是他有他的一種孩子的理解、一種直覺,是有時候我們成人都達不到的,所以這時候我感到國學經典誦讀恰恰是利用孩子這一塊,他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說他要讓語言走在他具體的反思意識之前,所以現在把經典讓孩子先背住,讓這個東西先,讓孩子先能夠得到古代經典的語言和這種文化信息,然後讓他在他的人生過程中、教育過程中,逐漸地、像牛一樣地反芻,慢慢消化,在適當的時候它自然就會開花結果,所以我覺得這對孩子來講並不會增加什麼(負擔),只要安排得好,不但不會增加負擔,反而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對他一生都產生很深遠的影響。

  主持人:開展這種像國學經典導讀,國學文化這樣的活動,到底要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目的?能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呢?

  張:通過反省我們這幾十年將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現代化的教育,發現有一些弊端,我們現在的學校體制下,教育出來的學生他是能教育出專才,但是很難教育出一個是通才,還有一個就是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能夠進行開拓型的這種人才,就是我們所謂的大師級的人才也好,在國學方面就不用說了,我們現在心目中的國學大師從小都是讀過四書五經,讀私塾,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然後他接觸現代化的教育,這樣是相得益彰,有一些科學家,像楊振寧博士,他也是從小受到了家學淵源,受到了一些國學教育,這樣對他將來進行科技上產生一些新的思路都有幫助的。所以他們通過反省這個,看到現在的教育,需要做某種修正、修改,也就是我剛才提到,我們現在的教育忽視了孩子的那種前反思意思的那一塊巨大的潛能,沒有利用起來,教育是一種分開的這種教育形式,沒有面向孩子的一輩子、一生來進行教育,所以這個經典導讀工程,它立足於這一點,要朝向未來,不光是現在,不光是現在孩子懂不懂,但是讓孩子把這些東西背進去以後,在他一生中發揮作用,通過這個導讀我感到有一個重要的後果,也算是目的,就是說讓孩子的心靈和一個非常廣大的2000多年甚至3000年的中國文化的世界接通,可以叫作接通千古歷史,打開萬卷奇書,這樣使得孩子整個人生的他的心靈、他的精神、他的整個人生世態獲得一個巨大的潛能和世態,比如我打個比喻就是比如說站在大江大河邊,你說現在這些整天就知道玩遊戲機、追星族這些孩子,他能夠有什麼感想,而你想我們中國古人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像蘇東坡,站在長城邊上他就能夠寫出前後赤壁賦,大江東去這麼深沉的詞、詩句,所以我覺得沒有一個深厚的文化根底,他的人生也一定是比較淺薄的,而有了這個以後,他整個人生的狀態會發生改變。

  主持人:錢教授,您認為國學文化對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和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有什麼關係呢?

  錢:我是這樣想,中國傳統文化最核心的、最有特點的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講做人道理的一種文化。

  主持人:怎麼講?

  錢:講怎麼做人,這是中國文化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個東西,有些諾貝爾獎的得主說最理想的知識結構就是既有西方的這些文化的基本的東西、修養,也有中國的文化基本修養,這樣他的智慧發揮得更完善。

  張:日本有一位叫湯川秀樹秀樹的物理學家得了諾貝爾獎,他自己回憶,得到他關鍵性的思路實際上跟他少年時候讀到莊子有關係。

  主持人:跟中國的文化有關。

  張:對,跟中國文化有關,莊子裡邊講氣、講道這種思想可能是對他有一些啟發。

  錢:楊振寧也說過這個問題,他在初中的時候,當時說他初中的時候就已經表現他數學的才能,但他父親沒有給他請家教,提前教他點微積分什麼的,他父親請了個家教,請一個清華歷史系的教授,他父親是清華的教授,請了清華歷史系的一個年輕人,暑假教他讀《孟子》,讀了一個半暑假,把《孟子》從頭到尾背了下來,後來楊振寧有一次談到,他說這個對他各方面影響幫助非常大,他說回想起來比當時教我多讀點微積分好處都大,包括其中一些思想方法各個方面。

  主持人:兩位,面對人類多元化的文化,而且中國這麼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怎麼樣來傳承它?傳承中國文化的意義究竟有多大?

  張:如果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那在這個世界上中國人就會消失,而且中國也會消失,我這麼說好像有點危言聳聽,但是我說一個理由,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周邊上經常碰到一些華人的子弟,有的華人在那邊過了幾代以後,他的子弟就完全不會說中國話,而且一口全都是英語,而且他的思想方式、生活習慣完全美國化了,這種人我們管他叫香蕉,為什麼叫香蕉呢?黃皮、白芯,所以這種孩子我就覺得我自己感到不能再說他是中國人了,所以我認為一個人是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主要是從文化上看,像由那種香蕉式的人組成的國家,它也不會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所以我心目中的中國,我認為是一個文化中國,所以我覺得傳承傳統文化實際上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對於我們自己在世界上獨特的身份是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的,另外一點就是別人可能會問了,中國傳統文化這麼古舊,現在好像也沒有發展出現代的科學文明,為什麼還要有必要把它保存下來?我感到除了其他的各種理由,剛才錢先生講的一些理由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是什麼,就是文化的多樣性就像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一樣,它本身就是好的,就是必要的,對於人類的未來也是必要的, 我們如果說將來世界上只存在著一種文化,比如現在所謂全球化過程,把我們將來整個世界人都帶著完全是一個文化基因,當然現在的期待將來那就是西方文化的基因了,西方文化的形態了,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們大家整個人類實際上就是坐在一架飛機上,這架飛機開得好,那我們就可以活,這架飛機如果開得不好了,那就是災難性的後果。就像生態一樣,你這個稻種只有一種稻種,它產量也高又抗倒伏,什麼都好,但是問題假如出現了,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假如未來出現了一種疾病,這種稻種是抵抗不了的,那對人類就是一個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我覺得保持不同的多種文化,讓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對於人類的未來,會大大增加人類的安全係數,因為這種文化形態不行了,我們還有別的,或者是通過雜交產生新的文化形態,而且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中國文化它有它非常獨特的特點、功能,是別的文化代替不了的,我們跟世界上絕大多數文化不一樣,他們都是拼音文字文化,我們是自己的表意文字,我們有非常獨特的特點,這個當然沒有時間充分來討論這個從哲學上,所以我覺得中國文化代代相傳的意義是全球性的。

  主持人:據我們了解,這次國學文化活動還有不少是來自臺灣的家長和小朋友,怎麼樣來利用這種文化的同一性加強兩岸之間的交流、溝通和相互的合作呢?

  張:我覺得兩岸的這種溝通和聯繫實際上從文化角度來講一直就存在的,但是由於可能是一些外在因素的幹擾,地理上的差異還有意識形態上的不同或對立,掩蓋了這種聯繫,我覺得只要我們真心真意地從雙方都是來從事於文化復興的這種活動,這種聯繫它一定會得到加強的,一個是這次夏令營非常好,臺灣的孩子跟我們的孩子同臺來演出也好,或者他們一起來背誦經典,非常感人,背誦得真是同根同種,真是我們的共根,一點都有不假,另外我個人有一個人生經歷也有一個跟這有關係的,因為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我的一個讀博士的同學就是臺灣來的,臺大哲學系畢業,我去得晚,我去了以後就聽說有一個能夠說漢語的同學,我就去找他問系裡的情況,初見之下我就感覺到他跟我好像很不一樣,我自慚形穢,他是非常有教養,對人彬彬有禮,不但彬彬有禮,而且待人非常真誠,說話非常得體,非常熱心地來為我介紹系裡的情況和很多的學校情況,所以從那以後我們就成了好朋友,我當時就猜他是不是受過傳統教育,這有點像一個儒者給我感覺,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後來確實是這麼回事,他是在臺大學習的時候,他跟一個我們中國的一個真實的儒者,是愛新覺羅家庭的一個遺老,在臺灣,叫毓鋆,在他上學的期間,在課餘時間,拜這個老師為師,學了好幾年的四書五經,所以他才能有那種氣相,我們叫儒者氣相,後來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後來這個同學他回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現在也在那任教,我們感到我們之間的友誼裡邊很重要的一個圍系就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的這種熱愛,雖然他搞的分析哲學,我們搞的方面不一樣,我搞東西方哲學比較,我深信這一點,就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之間確實水乳交融,可是要談到別的很多問題,那確實疙疙瘩瘩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主持人:錢教授,您認為怎麼樣來利用文化的同一性來加強兩岸的溝通和相互聯繫呢?

  錢:我覺得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客觀實際情況,只能說文化的交流是有很大的意義,我們都有這個感覺,我們如果和臺灣的一些學者也好,或者普通的人接觸,包括這次(和)孩子們(接觸),大家都談這個東西,在這個問題上共同語言就很多,很自然地,只要談到這個問題,你就會感覺到海峽兩岸都是中國人,不需要說更多的東西,大家都認同中國的文化,大家都進行交流,自然地在感情上、各方面覺得我們都是中國人。

  主持人:兩位,今天咱們圍繞中國倡導國學文化的有關問題,我們就談到這,感謝兩位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採訪,謝謝兩位。觀眾朋友,也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報導》,明天同一時間我們再見。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李德瓊 導播:滕雙雙

相關焦點

  • 世界閱讀日讓我們聊聊關於兒童經典誦讀的那些事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最近特別喜歡帶著孩子們誦讀聲律啟蒙,也特別喜歡聽孩子們用他們特有的稚嫩嗓音誦讀著這些國學中的經典。我以前不太明白,讀就是讀,為什麼國學要稱之為誦讀,在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才慢慢了解其中奧妙。
  • 誦讀中華經典,感受經典魅力——渝水三小舉辦經典誦讀比賽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了營造濃鬱的書香校園氛圍,引導教育學生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從小在他們心靈深處埋下傳統文化的種子。1月4日,渝水三小舉辦了以「誦讀中華經典,感受經典魅力」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比賽。首先上場的是三年級的全體同學,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是《元日》等詩文演繹。
  • 科學經典誦讀會—郭愛克:真摯的友誼 真誠的合作
    科學經典誦讀會—郭愛克:真摯的友誼 真誠的合作 2020-07-0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縣第三實驗小學經典誦讀活動側記
    本報訊(通訊員 段瓊 程豔芬)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有利於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讓誦讀經典之風浸潤校園,從而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師生的精神品味。28日,縣實驗三小一、二年級的學生在學校操場參加《弟子規》誦讀比賽。
  • 冬日誦讀 經典相伴|你就是我要找的誦讀達人~快來參與呦
    多維度、深層次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本次活動依託於「暢知經典誦讀」小程序不僅形式多樣而且獎項多多!根據不同獎項,小編已把獲獎秘訣一一列出啦~(1)如何獲得閱讀/誦讀達人周獎?活動以周為單位,每周將根據閱讀時長評選出「冬日誦讀 經典相伴」閱讀達人10名,根據誦讀篇數評選出「冬日誦讀 經典相伴」誦讀達人10名。獲獎者將獲得精緻A4夾板一個。
  • 長沙民政職院留學生在「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中喜獲國賽二...
    由湖南省教育廳和湖南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辦,湖南省教育電視臺和湖南省語言培訓測試中心承辦的湖南省第四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歷經兩個多月的複賽和決賽,於2020年12月順利落下帷幕。另外,在2020年11月舉行的第二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中,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兩個留學生組作品和復旦大學等高校共300多個作品同臺競技,喜獲國賽二等獎,這也是全省留學生經典誦讀國賽取得的最佳成績。經典誦讀大賽旨在通過誦讀中華經典詩文,培養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自覺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傳承文化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高校師生多語種誦讀紅色經典
    揚子晚報11月26日訊 (記者 馬志亞 通訊員 錢逍) 多語種誦讀、品位經典之美。26日,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聯合徐州市翻譯學會,舉辦了一場別具風味的紅色經典外文誦讀會。外國語學院師生們,使用漢語、英語、俄語、朝鮮語等語種,誦讀了多部紅色經典作品。
  • 阿爾山市「學習強國」周標兵誦讀經典(九十四)
    阿爾山市「學習強國」周標兵誦讀經典(九十四) 2020-12-02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興起了探尋梅森素數的新一輪熱潮
    自從美國數學家庫珀領導的研究小組2005年底發現迄今人類已知的最大梅森素數230402457-1(即2的30402457次方減1)以來,全球興起了探尋梅森素數的新一輪熱潮。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就開創了探尋2P-1型素數的先河,他在《幾何原本》這一經典著作中論述完全數時曾研究過這種素數。不少著名數學家,如費馬、笛卡爾、萊布尼茲、歐拉、高斯、哥德巴赫、魯卡斯、車比雪夫、哈代、拉曼紐楊、吉裡斯、柯爾等也研究過這種素數。2300多年來,人類僅找到43個梅森素數。這種素數珍奇而迷人,因此被人們稱為「數海明珠」。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隴南市各級婦聯持續掀起全民閱讀熱潮
    近年來,隴南市婦聯充分發揮婦聯組織聯繫家庭、服務婦女兒童的工作優勢,以滿足家庭閱讀需求為導向,通過典型引領、活動帶動,深入推進書香機關、書香校園、書香家庭建設常態化,促進廣大家庭在樂享閱讀中建設好家庭、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教。
  • 七彩星球中英文經典誦讀 兩情久長時,青玉案元夕,引領雙語誦讀新...
    七彩星球中英文經典誦讀—中秋 青青NICKRIS雙龍 阿爾法唯美誦讀《青玉案元夕》,《鵲橋仙》柔情似水,深情婉約,國際巨星風範,青青Nick大龍深情唯美,聲音甜美磁性,感人至深, 宛如鄧麗君美妙的聲音, 引領詩詞雙語誦讀新時尚,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此誦讀只有天...
  • 開發孩子大腦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誦讀經典
    我國的傳統教育中就有一種很好的右腦教育方法:經典誦讀。所謂經典誦讀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剛會說話時就開始讀經,或者在孩子不會說話之前由家長讀給孩子聽或者播放誦讀音頻。因為根據醫學科學研究,人類約有150億個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全部完成於胎兒期,平均起來,每天要生產五六千萬個,胎兒誕生後就不會再增加。
  • 千人經典誦讀氣勢恢宏!鹽田區傳承傳統文化蔚然成風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潘峰 鍾汝芳)2019年12月21日上午,由鹽田區委宣傳部、鹽田區教育局主辦,鹽田區林園小學、習學書院承辦的鹽田區千人經典誦讀暨傳統文化知識競賽頒獎活動在區政府行政文化中心廣場拉開序幕
  •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2020-07-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採薇丨經典誦讀古詩詞聯誦之《陋室銘》《愛蓮說》
    採薇丨經典誦讀古詩詞聯誦之《陋室銘》《愛蓮說》 2020-08-14 1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傳承經典文化,陳村學子誦讀《三字經》_時政速遞_順德城市網
    第四屆「政協杯」經典誦讀比賽(初賽)現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陳惠南紀念中學禮堂裡傳來學生們琅琅的誦讀聲,稚嫩的童聲誦讀著經典,未來和過在誦讀中展開碰撞。弼教小學《三字經選拔賽》  11月26日下午,由政協陳村聯委會和陳村鎮宣傳文體旅遊辦公室(教育辦公室)共同舉辦的第四屆「政協杯」經典誦讀比賽
  • 鰻魚和我們的生命之旅 | 思南經典誦讀會
    鰻魚和我們的生命之旅 | 思南經典誦讀會 2021-01-06 16: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活動回顧」感恩有你,株洲書房第二場經典誦讀讀書會
    冬天的寒氣驅散不了小朋友對經典誦讀的熱情,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提高孩子們的道德文化素養,株洲書房12月6日下午迎來了第二場經典誦讀讀書會活動。國學經典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此次國學經典讀書會活動的開展,不僅教育孩子們從小養成講禮貌、遵道德的良好品德,而且對大家在汲取傳統文化、啟迪思想、培養心智的同時,將良好的習慣自覺地踐行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積極地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