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最近特別喜歡帶著孩子們誦讀聲律啟蒙,也特別喜歡聽孩子們用他們特有的稚嫩嗓音誦讀著這些國學中的經典。我以前不太明白,讀就是讀,為什麼國學要稱之為誦讀,在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才慢慢了解其中奧妙。
古今中外,凡讀書之法,有閱讀,朗讀和誦讀,其中則以誦讀為本。誦讀經典一直是古代中國兒童啟蒙教育的基本形式。事實上,誦讀經典從一開始就不僅僅一種國文的啟蒙教育形式,而且是一種更普遍,更綜合的兒童啟蒙教育模式。經過幾千年去粗取精,自漢代始,流傳下來《詩經》,《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以及《聲律啟蒙》等代表性的兒童誦讀經典教材。兒童誦讀的詩,詞,文章,都是內容相對較淺文言文。事實上,文言文一字一音,具有韻律;一字一意,思想簡練。相同內容,如改用白話文書寫,則字數增加幾倍不止。因而,文言文實際更為簡潔,而非繁難。所以其實古人日常也說白話,學校卻不拿白話教兒童,這自然不是古人愚蠢。
誦讀經典注重「行以致知」,把書上的道理融匯到日常生活中,讓兒童能夠結合社會生活體悟。兒童在聲聲誦讀氛圍中,學思結合,思行貫通,自然地升華出一種人文的氣質,儒雅的氣象;儀態端莊穩重,舉止有度,談吐字正腔圓,不急不緩,這是背誦白話文所辦不到的。其次,通過誦讀,兒童也逐漸養成識字,熟讀,記憶和背誦的精細思維的功夫,以及眼,耳,口,腦的靈活配合,心血融會,學思結合的習慣。
兒童少時,感覺發達,理性待萌,整體模仿習得是兒童基本的學習方式。所以,誦讀之法,即是符合兒童心智的整體習得方法,不僅是中文啟蒙方法,對於其他外文的學習,乃至於對於其他非科學的學習,也是基本的,正確的方法。
正是因為經典國學誦讀有著以上種種的作用,所以我們一直堅持著將誦讀融入到日常的活動中:古詩課,晨圈誦讀,餐前誦讀。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在這樣的氛圍中感知到誦讀的力量,而這一點在孩子們的身上正在慢慢顯現出來呢。
比如不到三歲的小壯壯,雖說每次誦讀的時候他看起來都是在狀況外晃來晃去,根據他的年齡特點老師也不會強迫他加入到誦讀中,但他現在卻可以在玩耍的時候進行無意的誦讀,就算不能完全正確的誦讀出內容,但那韻律的把握卻是有模有樣的呢。這樣的情況不光發生在壯壯身上,小欣,玉兒,麗金她們都會有這樣的時候,記不住古詩的內容,卻可以記住古詩的韻律,這也正是希望她們這個年齡段所能達到的誦讀效果。大一些的孩子在誦讀的同時還會有識字教育,在誦讀的過程中識字孩子們可以久遠不忘而且興趣會特別的高,這方面東東表現比較突出,每次一到識字的時候她就會特別興奮,到現在她已經認識不少字了呢。
當然啦,如果爸爸媽媽有時間能和寶貝們一起進行親子誦讀,我相信誦讀的效果和意義將會更上一層樓。
最後分享一段《聲律啟蒙》,快和孩子一起讀起來吧!
一 東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鍊青銅。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