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是一部可以封神的作品,不管從故事的立意,還是電視劇的製作方面,都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而也是因為這部劇的出現,才讓後來的古裝劇認真研究對待古代禮儀,從這方面來說,《琅琊榜》是具有時代裡程碑意義的存在。這部劇弱化了兒女情長,主要講的是家國情懷,男人之間的權謀角逐。如果起先沒有看過,一聽是這樣的故事,大概會覺得索然無味,畢竟不以愛情為基調的影視劇有何看頭,這幾乎成了一直以來大家默認的規則。而《琅琊榜》就偏偏打破了這個規則,成功徵服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
而今天小編想說的是劇中譽王蕭景桓這個人物,其實相比靖王蕭景琰,小編倒覺得蕭景桓更適合做皇帝,如果不是因為主角光環,不是因為梅長蘇因為家仇必須扳倒譽王。撇開這些,梅長蘇全力輔佐譽王登上帝位,以他們兩個的才能,必定能夠開創一個全新的大梁盛世。只可惜世事無常,梅長蘇和譽王之間註定要成為宿敵。可是仔細想想譽王的一生何其悲哀,即便曾經貴為皇后樣子,即便曾經榮登七珠親王,不過也是別人手中的棋子,甚至從譽王一出生,就是別人的棋子。
譽王的親生母親是滑族的璇璣公主,他的母親很悲哀,親眼目睹了母國的覆滅,帶著復國的執念卻被梁帝利用,成了別人的大棋子,那麼大棋子生下的孩子,自然也是小棋子。
蕭景桓一出生便被言皇后利用,言皇后收養譽王是因為真的愛這個孩子嗎?是真的覺得這個孩子小小年紀便失去生母可憐嗎?還是因為這個孩子聰明伶俐,料定他將來一定會有出息?不是的!這些全都不是言皇后收養蕭景桓的理由,言皇后收養他,是為了固寵,是為了鞏固自己皇后的地位,因為言皇后一直沒有所出,沒有屬於自己的孩子,再者言皇后看準了梁帝心裡對璇璣公主的一絲絲愧疚。如此這般,言皇后才把蕭景桓養在身邊,說白了於言皇后而言,這個孩子是誰不重要,只要能滿足自己獲得利益的需要就好。
蕭景桓在皇后身邊長大了,生於權謀相鬥的後宮,又有那樣以為善於爭權奪利的養母,從小接收到的教育理念可想而知,不出意外長大後的譽王,也喜歡權力角逐的遊戲,他喜歡玩弄權術,喜歡把別人玩弄於股掌之上的感覺,喜歡有意無意去跟太子一爭高下。
此時的譽王又成了大梁皇帝的棋子,皇帝想讓譽王成為制衡太子的棋子,因為皇帝不願意看到,太子獨大重新上演當年皇長子的事情,那麼制衡太子最好的人選便是譽王,所以皇帝有意扶持譽王。譽王心裡以為那是來自於父皇的認可,高興之餘全力打壓太子,如此這般養母皇后也高興,父皇也很願意見到這樣兩相制衡的局面,可是譽王不知道的是,那些來自於皇帝的誇讚,不過是對一個滿意的棋子說的話,根本不是一個父親對兒子說的。
後來復仇的梅長蘇來了,譽王又一次成為了梅長蘇的棋子,是用來打擊太子的棋子。梅長蘇利用譽王跟太子多年相鬥制衡的關係,巧妙地稀釋了太子和譽王的實權,在讓譽王跟太子鬥得兩敗俱傷的時候,為靖王鋪好的康莊大道已經成型。譽王這邊還在為太子權勢受到重創而沾沾自喜,豈不知自己也是別人手中爭權奪利的棋子之一。
太子倒臺了,譽王以為自己的春天來了,可是靖王又悄無聲息地的崛起了。夏江和秦般弱跟梅長蘇靖王正式宣戰,此時譽王又成為了夏江他們東山再起的籌碼,因為譽王是璇璣公主的孩子,他的身世非同一般,譽王的身世是他們東山再起的一線希望。他們利用了皇帝利用完璇璣公主又將其害死的事情,激起譽王的復仇心理,所以才有了後來譽王背水一戰起兵反叛的做法。
最後在強大的主角光環下,曾經也燦爛過的欲望冉冉落下。在囚車裡的眼淚和嘶吼,似乎在宣洩他悲鳴的身世和內心的不甘,憑什麼自己一出生就是一顆任人擺布的棋子,當利用完了,沒有什麼價值了,就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拋棄?譽王蕭景桓是悲劇式的人物,他的悲劇從出生就註定了,那麼你怎麼看待這個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