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癌
一個較為罕見的惡性腫瘤
在人群中發病率大概在十萬分之一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泌尿外科
最近已連續接診4例睪丸癌患者
最小的患者年僅15歲
15歲少年涵涵(化名)
右側陰囊腫大如「鵝蛋」
並伴有墜脹疼痛不適
去醫院檢查後
竟被確診為睪丸腫瘤
並伴腹膜後多發淋巴結轉移
翩翩少年
青春正當時
卻不幸患上睪丸腫瘤
這也敲響了
男性生殖健康的警鐘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任陳明教授團隊成功為涵涵施行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右側腹膜後淋巴結清掃+根治性右側睪丸切除術。目前,涵涵已康復出院,接下來還要進行放化療……
男孩患上睪丸癌 陰囊大如「鵝蛋」
3個月前,初三男孩涵涵感覺下體不適,發現自己右側陰囊莫名腫大,如雞蛋大小。涵涵平時住校,發現異常後沒及時告知父母。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涵涵也遲遲未去醫院就診。
半個多月前,涵涵的陰囊腫塊已長到「鵝蛋」大,並伴有下腹墜脹不適,家人這才開始重視,立即帶孩子到當地腫瘤醫院就診。
經查腹部CT顯示睪丸腫物,右側睪丸塊影,考慮是睪丸癌,並出現腹膜後多發腫大淋巴結轉移。為進一步治療,涵涵在家人陪同下輾轉多家醫院後來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就診。
手術難度大 專家冒險行手術
陳明教授正在手術中
入院後,涵涵做了詳細的檢查,PET-CT和磁共振顯示右側睪丸腫瘤伴腹膜後多發淋巴結轉移,淋巴結包繞腹主動脈、腔靜脈、右側髂總靜脈及腸繫膜下動脈,上方包裹右腎靜脈,手術風險和難度很大。
陳明教授團隊經過多學科討論及精心的準備,決定為患者施行微創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右側腹膜後淋巴結清掃+根治性右側睪丸切除術。
手術分兩步進行,先把右側睪丸切除,再進行右側腹膜後淋巴結的清掃。術中專家發現患者腹膜後淋巴結融合併包繞血管,最大的直徑達11釐米,與周圍血管和組織粘連明顯,給淋巴結清掃帶來很大難度。「手術的難點在於如何完整徹底地清除患者右側腹膜後淋巴組織,同時避免損傷腔靜脈、髂總靜脈、腎靜脈等人體重要的大血管引起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陳明教授說。
術中專家們膽大心細、步步為營,最終成功完成手術。術後兩天患者能起床活動。
讓人心疼的是,術後病理顯示涵涵患的睪丸腫瘤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胚胎性橫紋肌肉瘤,預後較差,在國內外文獻中鮮有報導。
早期症狀隱匿 好發青少年男性
年僅15歲的少年怎麼會莫名患上睪丸癌?專家解釋,睪丸癌在人群中發病率是十萬分之一,多見於15歲—35歲的青少年男性,其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和後天等因素有關係。其中與隱睪關係最為密切,隱睪發生腫瘤的機會比正常人大30倍,腹腔內隱睪比腹股溝更高,有隱睪或者既往有過隱睪手術史的患者要特別注意。
從臨床看,睪丸癌和睪丸發紅、疼痛等有明顯症狀的睪丸炎不同,它的早期一般沒有任何症狀,僅表現為睪丸腫大,質地變硬,再加上部位隱私,容易被人忽視,因此不少青少年男性患者來就診時,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早發現、早治療 治癒率高
中大醫院泌尿外科近兩月已連續收治4例睪丸癌患者,年齡分別是15歲、28歲、40歲以及60歲。
陳明教授指出,年輕男性患睪丸癌的機率較大,多表現為患側陰囊內單發無痛性腫塊,也有部分表現為陰囊鈍痛或者下腹部墜脹不適,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對於家長來說,也應多關心孩子的身體變化,以免因久拖不治導致病情加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專家提醒患者,一旦明確診斷是睪丸癌,應配合醫生積極治療,因為睪丸癌是惡性腫瘤中預後相對較好的一種,五年生存率達90%以上,若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通過手術、放化療以及靶向治療,可顯著提高睪丸癌的治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