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呂錚
#作者介紹
呂錚,北京警察,中國作協會員,全國公安文聯理事,全國公安作協籤約作家。出版長篇小說十六部,連續榮獲五次公安部金盾文學獎,獲得2015年中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排行榜第三名,獲得海峽兩岸新銳作家好書評選優秀作品,獲得全國偵探小說大賽一等獎,獲得燧石文學獎,編劇作品獲得華鼎獎最佳編劇提名,多次獲得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多部長篇小說改編影視作品。
呂錚,生於1980年。從小就受到英雄夢感召的他,立志要做一名警察。命運對他很是青睞,不僅讓他夢想成真做了警察,在警界生涯中屢立戰功,還讓他成了專門寫警察小說的作家。如今,呂錚腳下的路越走越順,無論是做警察還是寫小說,他的業績都令人矚目。《警校風雲》《巴士警探》《混亂之神》《仨警察》《贖罪無門》《獵狐行動》《三叉戟》《謎探》《無所遁形》等等。最近正火的《三叉戟之縱橫四海》是他剛剛出版的新書,剛剛邁進不惑之年的門檻,卻要縱橫四海,何等的英姿,何等的氣魄。
呂錚部分作品封面合輯
幾天前的一個下午,在《作家文摘》報社,記者和他有了一次面對面的對談。
第一印象,他很隨和,不像他的小說和名字那樣鋒芒畢露,但說到案件時,他的眼睛偶爾會閃爍出警察的那種威光,讓你在突然之間會走神兒,想像他穿警服時審人的樣子。
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感性的人。O型血,獅子座,屬猴。與他對談,才發現之前做的訪談準備幾乎多餘,思路會不由自主地跟著他走,很容易就被他隨性的話題帶入一個更為生動有趣的「呂錚世界」。
雖然之前給他預備了提綱,但他還是要「隨便說」。首先要說的《三叉戟》這部電視劇,這部被他稱為在自己「格式內」的小說改編成的電視劇,在沒有「鮮肉」、沒有流量的不利條件下,播放率居然超過了好多同期的電視劇,在江蘇、浙江、北京、安徽、河北、山東、天津、吉林衛視黃金檔已經連播了8輪,成為上半年最熱的電視劇集。說到這部小說的創作初衷,呂錚記憶猶新。「2015年底,有一天我去首都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老炮兒》,電影很好看,但裡面有一個概念我覺得不對,就是社會規矩是老炮兒們維護的。什麼叫老炮兒呢?就是被警察抓過、幾進宮的流氓,規矩怎麼能是他們定的呢?真正維護規矩和法律的,是我們警察。這種想法一下子就激發我想要寫一個關於老警察題材的小說。」
談到他剛剛出版的《三叉戟之縱橫四海》,呂錚說他用了三年的準備時間。因為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大題材。這部小說不像《三叉戟》,立的是人,《縱橫四海》是把人放在一個大時代裡,描寫他們的沉浮。「我2000年參加工作,正是一個滄桑巨變世紀之交的時代,警察的制服從綠色變成藍色,警察的執法理念從管理變成服務,社會上所謂的老炮兒開始走向沒落 ,直至消失。有那麼一批人,曾經認為這個世界是那樣的,自己可以縱橫四海,但突然一股大潮襲來,每個人都面臨抉擇,有人夢想破滅,有人立於潮頭。對於個體而言,是永遠在大時代中沉浮的。」
對於寫作,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到自己60歲退休的時候,我書中的人物也能跟我一塊兒退休,我們一塊兒面對國旗敬禮,說:警察生涯無悔。多棒!已經出版了16本小說的呂錚並不認為自己有文學天賦,他說自己只是喜歡給別人講故事。在他上小學的時候,每天放學之後,同學們就纏著他講故事。從十六歲開始,呂錚開始創作詞曲,那個時候沒有錢複印,他就用A4紙抄自己寫的歌的譜子,然後騎著自行車到北京的各大音樂公司毛遂自薦。還別說,那些年呂錚的《寂寞人行道》《單車空蕩蕩》《愛的名義》等歌曲,還著實熱了一陣,《寂寞人行道》還上了「中歌榜」的前十名。至今呂錚已經寫了幾百首歌,歌中也記錄了呂錚的青春歲月。「在上警校的時候,我曾想幹一件非常酷的事情,就是能不能在畢業的那天突然消失,去當一名詞曲作者。」說起這段,呂錚自嘲地笑了,當然,他沒有那麼做,而是在日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警察。
警察這個職業,日常會接觸到大量的社會陰暗面,會目睹常人難以見到的醜惡和欲望。呂錚做經偵期間不光辦案,還參與了幾年預審,有幾個案件留給他的印象很深。
「我二十三四歲的時候,審過一個犯罪嫌疑人,姓『哈』。他60多歲了,患有嚴重的糖尿病,腿上一摁一個坑。我們關押的地點沒有選擇看守所,而是在公安醫院的看押監區。那個人的年齡比我大40歲,無論是年齡還是社會經驗,都比我強很多。他騙銀行騙了好幾百萬,在當年審訊時拒不認罪。我師父告訴我,對付這種人就要以弱勝強,用感情的溝通當鑰匙打開他的心門,當別人都不拿他去當一個正常人的時候,你去以一個晚輩的方式跟他溝通。於是我就照方抓藥,訊問的時候給他倒水,以尊敬的方式與他溝通。一連數日,有一天他突然鬆動了,在我的面前娓娓道來,一口氣說了三個多小時,他人生怎麼從巔峰到谷底全都告訴我了。筆錄做完以後,他連自己的罪名都想好了。『呂錚你就給我寫,我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非法的手段偽造資料,然後獲取他人信任騙取貨款之後逃匿。』
之後的每次預審他都希望跟我見面,我變成一個傾聽者,在審訊臺下,他是一名犯罪嫌疑人,但在我面前,他是一個白髮老人。我使用的技巧越多,他說得越多,承擔的罪責和未來被判處的刑期就越長。
他把他之前的好多的案件,都說了。每一個案件都夠判他10年。他60多歲快70了,進去了就不可能出來了。在『換押』時,我跟領導直接申請,能不能不叫我去?我沒法看他最後一眼。您說是不是一種人性的掙扎?」
「還有一次,我的同事在春節期間到東北抓人。大雪紛飛,平房,大院。隔著窗戶可以看到嫌疑人就在屋裡。屋外溫度零下二十多度,屋裡和樂融融。他們透過窗戶一看,嫌疑人在裡邊兒呢,但那時候他全家人也都在那兒聚餐,那個時候衝進去嗎?有他的妻子兒女,父母兄弟。我的同事沒有,選擇繼續在外面蹲守。等了好半天,嫌疑人出來上廁所,他們馬上扣住他,說我們是北京來的,你現在跑不了了,但是我們給你一個機會,去找個理由跟家人道別。嫌疑人沉默了一會兒,點了點頭,回去跟家人道別,自己拉著行李到了村口,上了警車。他回到北京之後供述得特別痛快,因為將心比心,我們給了他尊嚴。
警察這個職業跟其他職業有本質的不同,除了要盡好日常職責之外,在關鍵的時刻,就算面對槍口和匕首,也要迎難而上。正因為見過黑暗,所以會更加珍惜光明。幹警察的人,性格都是很陽光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加,那種『恍範兒』的感覺也會越來越淡,而文學,又能讓我保持心底的柔軟和情感的充沛。這是雙重的饋贈。」
有人說文學是為痛苦的人逃走尋找的一條生路。但是呂錚認為更多的是快樂。他說他壓根兒沒拿自己當作家。業餘時間最大的愛好是看電影。中午休息的時候,他會騎自行車到就近的電影院,買一張電影票,沉迷在故事裡。「我喜歡那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比如好萊塢電影《愛爾蘭人》,雖然是一個黑幫片,但並不追求激烈衝突,而是娓娓道來,淡淡地面對生死。我寫《三叉戟縱橫四海》的時候,也是追求這種感覺。」
「說到純文學作家,小時候我特崇拜作家餘華,前兩年我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古巴訪問時,遇到了他,一點沒猶豫,上去就找他籤名。」
呂錚認為他寫得最純情的一部小說是作家社出版的《巴士警探》,「原名叫永遠相隔50米」。「當時我28歲,能在作家出版社出書特高興,而且過程順利,投過去就被採用了。書做得漂亮,還專門請了插畫師繪圖。
我當時採訪了一個打扒民警,他說了許多抓扒手的經歷。但是在起筆時我想,能不能將這個題材寫成一個愛情小說。於是我就寫了一個剛剛畢業一直想當刑警的年輕人,誤打誤撞地分到了打扒隊,他的英雄夢也一下落到谷底,但隨著工作生活的延伸,他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明白了什麼才是警察真正的價值。那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小說是三段式結構,第一段是打扒民警的『男我』,第二段是車上女孩的『女我』,第三段是上帝視角的『他』和『她』,裡有大量的內心獨白,寫了許多對愛情的看法,現在看雖然稚嫩,但濃縮了自己當時的思考。」
《巴士警探》呂錚著
問到一個人最美的結局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說,到了晚年的時候,如果覺得這輩子不虛此行、無怨無悔,我就知足了。金錢、榮譽、地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得起流去的青春和走過的那些路。
「有一次採訪一個民警,他的一段話讓我特別感觸。他說,有時候我會站在高樓上往下俯瞰這個城市,這個龐大的城市是什麼呢?對於食客來說,可能是一張美食地圖;對於旅者來說,可能是一個交通地圖;但是作為保一方平安的警察,下面是幾十個責任區,是上百名民警,是我們守護著一方平安。作為一名警察,辦案是不需要說過程的,加班熬夜、風雪裡抓人,都不值一提,重要的是得將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維護公平正義。警察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工作。」
警察工作是寫作的富礦,在編劇電視劇《三叉戟》過程中,呂錚採訪一個刑警,他口中的刑警是「最行的警察」,他說「刑警出馬,就是開刀!」「多棒,這不就是臺詞嗎?」呂錚顯得挺激動,立馬用在了電視劇的臺詞中。
前幾天呂錚又採訪了一個老預審,呂錚問他為什麼能這麼多年保持清正廉潔。他的回答也是臺詞寫不出來的。他說,人這一輩子,生活中難免遇到崎嶇坎坷,我不希望某天家裡出了個事兒,會往自己犯下的愧疚上靠。所以幹警察,要問心無愧。
右起:呂錚、董勇、陳建斌、郝平
問及警察和作家這兩個職業是否會衝突時,呂錚說,不但不會衝突,而且還相互支撐,相互滋養。記得在警校練拳擊的時候,老師告訴他,遇到強敵不能躲閃,越躲越挨揍,要勇敢上前近身搏鬥,去擁抱對手。這些年,呂錚讓警察和作家這兩個身份擁抱在一起,從二十多歲起就要求自己「在平靜中瘋狂奔跑」,幹事前先想明白,一旦想好了就努力去做,絕不打退堂鼓。
末了,問到呂錚的筆名為什麼叫林楠。呂錚說,他的姓是兩個口,整天總在說,他希望自己安靜下來,多看少說,所以就把兩個口換成了兩個目(木),就成了林。而錚呢,也可以柔軟一點,不那麼刺耳,於是就有了楠。所以林楠就是呂錚。他希望自己在四十歲之後,腳步能更加穩健自信。
現在,他依然奔跑在熱愛的道路上,以一年兩部長篇的速度構架著自己的「警察宇宙」。未來一年,他即將啟動講述預審的《名提2》,和《夢探》《三折戟》(暫定名)等兩部泛警察小說,後面還有9個大綱在等著動手。我們拭目以待。
《三叉戟之縱橫四海》呂錚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該書雖是《三叉戟》前傳,但並不限於他們年輕時的故事,而是依託二十年前的時代背景,寫一群世紀之交雄起人物的跌宕起伏、巔峰谷底、愛恨情仇、生死搏殺。那時他們氣盛、起範兒,自以為憑一己之力,能在這世上劈波斬浪、縱橫四海,但一股時代大潮襲來,他們卻跌入谷底、體無完膚,有人夢想破滅,陷入掙扎迷失挫敗,也有人逆風而行淬鍊成鋼重新屹立。
#精彩內容
太陽升起來了,陽光將城市照亮。百尺道前的枯葉林覆蓋了白雪、生發出新芽、盛放出墨綠,又再次歸於沉寂。二冬子躺倒的地方被劃上了白線,被擦去了痕跡,被灑水車經過,被塵土覆蓋,被所有人忘記。時間循環往復,一切都會化為烏有。名字會被遺忘,大廈會坍塌,生命會消失,靈魂會消散。每個人在經歷三次死亡之後,會最終消失在世界裡。
二十年後,沒人再提起二冬子這個名字。當年在勘驗屍體的時候,他身上有不少體表傷。但在他死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被什麼人追趕,卻無從查起了。歷史上記下的,是他持槍拒捕,被警方擊斃,簡簡單單,僅此而已。他幹過什麼,目的、動機、主觀故意,從他生命消失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意義。那顆子彈已經成了對他的終審判決,將他釘在了恥辱柱上。
雷聲滾滾,大潮洶洶,江湖雖在,人已遠去。這些年來,有些人攀上潮頭,卻在風口浪尖中跌落,萬劫不復;有些人畫地為牢,收斂欲望,得以明哲保身。世間萬物,互為因果,無論是誰,所作所為都將付出代價。
——《三叉戟之縱橫四海》
責編:劉海波
審校:裴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