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出虛汗、發熱,整條手臂疼痛,手腕裡的筋脈都烏黑了。」9月9日下午,謝同學回憶自己被蝮蛇咬傷送到醫院時的情形時,仍然心有餘悸。所幸兩名同學陪著他輾轉尋找醫院,最終在事隔兩小時後成功找到了抗蛇毒血清。目前,謝同學除手臂仍有疼痛,已基本恢復正常。
謝同學是長沙學院的學生。他回憶說,7日晚7點左右,他與另外四名同學從學校食堂吃完飯後準備回宿舍,經過學校一處三角花園時,幾人停下來閒聊。
「我就反手撐在草坪裡。」謝同學說,他突然感覺左手無名指一陣刺痛,「噢」的一聲跳了起來。
被嚇了一跳的幾名同學拿著手機往草叢裡照射搜尋,看到一條30餘釐米長的小蛇往花園邊的道路爬行。
室友劉同學看謝同學的手指滲出黑色的血滴,就追著小蛇跑了幾步,「剛好來了一輛小車,把蛇壓死了。」劉同學隨後用手機拍蛇的照片。謝同學說,另一名室友看到他在不停地擠壓手指,就用嘴幫他吸。
劉同學回憶,謝同學被蛇咬後,他和另外一名同學扶著他到了校外的一家診所。診所醫生看過傷口後,作了簡單包紮,建議他們去就近的163醫院。
「我們攔了輛的士就過去了。」劉同學說,等他們趕到163醫院時,卻被告知「沒有血清,要去疾控中心」。兩人又扶著謝同學在路邊攔的士。
而等他們趕到疾控中心門口時,3人都傻了眼。「門都沒開。」劉同學說,他們3人已分不清東南西北,只好向摩的師傅打聽。「說要去傳染病醫院。」毫無經驗的三人聽聞後二話不說,分乘兩輛摩的又趕到了長沙市傳染病醫院。
「幸好他(謝同學)身上還帶了點錢。」劉同學說,等他們趕到傳染病醫院時,三人已花去了近兩百塊錢車費。
「結果又說沒有蛇傷科,不治蛇傷。」劉同學說,他們還沒找到收治謝同學的醫院,開始有點急。
「後來又打了兩輛摩的去了湘雅二醫院。」謝同學說,到了晚上9點,等他們三人趕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急診室時,他感覺身上不斷出虛汗,全身發熱,疼痛感也一直上延到了左側腋下。「手腕裡的血管筋脈都烏黑了。」謝同學說,等他躺在急診室病床上時,被自己的手嚇到了。
經診斷,謝同學是被蝮蛇咬傷。當晚經注射抗蛇毒血清後,第二天清晨慢慢恢復正常。
目前,謝同學已返校休息,幫助謝同學吮吸毒液的同學也未發現中毒症狀。醫生同時表示,用嘴吸毒液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很容易造成救助者中毒。
9日下午,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已與謝同學家屬取得聯繫,將會對謝同學進行複診並承擔相關費用。(記者吳和健)
盤點長沙最常見毒蛇 市民被咬後應及時排毒
據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周燦英介紹,蛇毒分為神經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類。
長沙地區常見的毒蛇有眼鏡蛇、銀環蛇、竹葉青、蝮蛇等。其中銀環蛇主要含神經毒,被咬傷後傷口局部無炎症表現,僅有輕微刺痛、微癢、麻木、感覺減退,往往不引起注意而耽誤診治;而竹葉青等蛇主要含血循毒,被咬後傷口局部紅腫、疼痛劇烈、流血不止,腫脹迅速向肢體上端蔓延,常有水泡、瘀斑;另外,眼鏡蛇、蝮蛇等主要含混合毒,被咬後傷口周圍紅腫疼痛,範圍迅速擴大,傷口流血不多但很快閉合變黑,傷口周圍有血泡。
周燦英表示,一般毒蛇不會主動攻擊人,往往是人踩到時才會被蛇誤咬傷。所以在戶外草地行走時,一定要著長衣褲,避免穿拖鞋或涼鞋。
周燦英介紹,如果被毒蛇咬傷,應採取以下急救措施:
首先用大量清水衝洗傷口;然後在傷口處劃一個十字型小口子進行吸引、排毒;有條件的可以用仙人掌、魚腥草等草藥敷在傷口處;應採取綑紮的方法,防止毒素隨血液循環擴散:用結實帶子或繩子在傷口上方(靠心臟端)10-30釐米處進行綑紮,但須注意每30分鐘鬆開一次,以免肌肉壞死;最後就是服用蛇藥,以及入院注射蛇毒血清等進一步處理。
周燦英建議,傷口做了處理後馬上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間,綜合性的醫院應該都可以治療,只是蛇毒血清可能不同的醫院有所不同。(記者吳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