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散步也遭蛇咬 今夏蛇傷逼近深圳人(組圖) | ||
NEWS.SOHU.COM 2004年08月23日13:35 來源:廣州日報大洋網 |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 ||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 ||
生活在城市裡的現代人早已忘了毒蛇的威脅,在他們看來,毒蛇似乎只屬於山野,所以,當毒蛇咬傷公園散步人士的事件近期頻頻傳出後,許多市民的第一反應就是驚訝:深圳也有毒蛇嗎? 「深圳有毒蛇,而且因為地處亞熱帶,地形多山,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還是多毒蛇的地區。」近日,深圳市中醫院蛇傷治療中心主任曾仲意告訴記者。 據了解,我國常見的十大毒蛇在深圳都有,它們包括:眼鏡蛇科的眼鏡蛇、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海蛇科的海蛇,蝰蛇科的蝰蛇;蝮蛇科的蝮蛇、尖吻蝮(五步蛇)、青竹蛇(俗稱竹葉青)、烙鐵頭(龜殼花蛇)等。「其中深圳地區最常見的是青竹蛇(俗稱竹葉青),其次是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等,在大鵬則可見到咬傷漁民的海蛇。」 作為深圳市重要蛇傷專科治療機構,深圳市中醫院蛇傷治療中心發現,每年都有四五百人被蛇咬傷。而今年春夏以來,被毒蛇咬傷的事件在增多,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以往蛇傷者多為廚師、飼養員、蛇販子等職業與蛇高度相關的人士。而今年蛇傷事件多發生在野外,遭受毒蛇襲擊的則多為普通市民,其中又以晚上爬山的人、還有晨練的人為多見,這與「非典」過後市民不吃蛇、以及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加大有關。 晚間散步遭蛇咬 不久前,一對中年夫婦晚餐後穿著拖鞋到蓮花山公園散步,走在山中小路上,丈夫的左腳突然有點發麻,再一看,一條青蛇已經瞬間遊進了黑暗的草叢裡,自己的左腳上留下了兩個齒印。意識到是遭遇毒蛇,妻子慌了手腳,丈夫也緊張起來,脫下汗衫,急忙讓妻子將汗衫撕成布條,緊緊地扎在左腳傷口上方,然後走到公園外打車前往醫院。途中,被咬的傷口處開始明顯腫脹,到醫院時,紅腫已經從腳部向小腿蔓延。 梅林一村的一名女士傍晚在梅林公園散步時,冷不丁遇到竹葉青蛇襲擊,在醫院工作的她立刻盡力將傷口處的毒血擠出,然後找到公園的水龍頭清洗傷口,回家後,她立即叫先生送她到市中醫院蛇傷治療中心。 據了解,這兩例都是深圳地區常見的竹葉青蛇傷事件,一般而言,只要及時治療,這樣的傷病在兩三天內就可出院。 曾主任告訴記者,今年春夏以來,蛇傷治療中心平均每天接診兩三名蛇傷病人,其中以野外散步或晨練的最為多見。毒蛇咬傷人的地點分布廣泛,主要是在林多草密的山上和公園裡,「像深圳人休閒時常去的蓮花山公園、仙湖植物園、銀湖公園、筆架山公園、大南山公園、梅林公園、荔枝公園等,都有毒蛇咬傷事例,甚至深圳大學的校園裡也有毒蛇咬傷學校的學生。」 這聽上去頗令人擔心,不過曾主任解釋說,除了眼鏡蛇和眼鏡王蛇有時主動進攻人外,多數毒蛇並不會主動進攻人,只有當人們踩中了它、正面逼近它或去抓它時,才可能被它咬傷。此外,毒蛇的活動有一定的規律,深圳地區常見的竹葉青蛇一般白天和晚上都出來活動,但以早晨和黃昏時為主。所以,每年4月至10月的蛇類活動頻繁時節,在清晨和傍晚太陽落山後,市民應儘量避免到草木茂盛的道路上散步、鍛鍊或行走。 而且,「打草驚蛇」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蛇咬傷的危險。曾主任解釋:蛇的耳柱骨一端與內耳卵圓窩相連接,另一端連接著支持下頜的方骨,因此,它對於地面或樹枝等棲息物的震動的傳導相當敏感,加上蛇具有靈敏的觸覺,一遇危險就迅速逃走。在草叢中行走時,帶上棍棒開路,可預防被毒蛇咬傷。金環蛇 除普通市民外,綠化工人、菜農、果農被毒蛇咬傷的情況也比較多見。眼鏡蛇多在白天外出活動,坪山的一名果農午後在自家的荔枝林裡摘荔枝時,手指不小心被樹上遊出的眼鏡蛇咬傷,被輾轉送入深圳市中醫院時,已經呼吸衰竭,立刻用上了呼吸機。 二十多天前,一位女士在布吉家中整理房間時被青竹蛇咬傷。寶安石巖的一名2歲男孩,在家裡睡覺時,被爬上二樓的一條竹葉青蛇咬傷。龍華的一位女士,也是在自家房屋裡被蛇咬傷的。 在自家被蛇咬,總讓傷者及家屬感到不可思議:家裡怎麼會有毒蛇呢?而據了解,深圳龍華、布吉、石巖等地的山邊工廠和農舍裡,都有過毒蛇進入工廠或住宅的事件。在石巖就有一家玩具廠的車間和宿舍曾屢被毒蛇光臨,而就在14日晚,布吉一工廠的一名年輕女工在走出廠門時被一條青竹蛇咬傷了右腳。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句民間俗語表達了人們對毒蛇咬傷的恐懼心理。而毒蛇光臨宿舍、家中、廠房,我們可以想見這「不速之客」帶給人的驚恐和不安。一位南山區的居民對記者說,在他看來,毒蛇屬於動物世界中的「異類」,因為它們有著以肚皮著地的奇特行走方式、獨特並對人類足以致命的捕食方式,還有極端敏銳的感覺、極其敏捷的行動力,往往令人防不勝防,很難想像安全溫馨的家裡遊走進來一條危險的毒蛇。 作為資深的蛇傷治療專家,曾主任介紹,毒蛇一般喜歡生活在氣候溫和、隱蔽的地方,像灌木叢、亂石堆、雜草叢、溪邊、塘邊、山坳近水處,都是毒蛇的常見藏身之地,居住在毒蛇多出沒的地區,毒蛇難免有時會「不請自來並登堂入室」。 在我國的一些民間傳說中,經常可以看到蛇怕雄黃的描述,傳說讓白娘子喝了雄黃酒,她就現了原形。曾主任告訴記者,這樣的傳說有一定道理,「因為毒蛇對一些有刺激性氣味的物質和有毒物質,比如雄黃、硫磺、敵敵畏、石灰粉等,都是不敢接近的。」 因此,建在山邊的住宅、廠房要防止毒蛇入室傷人,就要經常清除房子周圍的雜草、亂石堆,並堵塞洞穴、消滅老鼠。因為草叢、石堆等地方是蟲、蟻、蜥蜴、老鼠等繁殖和棲息的好地方,加上洞穴多,正好為毒蛇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隱藏之處,毒蛇就會喜歡來這裡活動,整治好周圍的環境,就能減少毒蛇入室傷人的機會。 另外,還可以在房子周圍撒上雄黃、硫磺、石灰粉等,使毒蛇不敢接近,避免毒蛇入侵。果農、綠化工人也可以在手腳上塗上雄黃、硫磺,用來驚跑毒蛇。 外出旅行小心蛇 曾主任告訴記者,現在旅遊者遭遇蛇咬的事件比較多,曾有一名蛇傷病人經過空中與陸地的「生死速遞」,從海南省被緊急送進深圳中醫院蛇傷治療中心搶救。 這名病人是深圳人,在海南旅遊時不小心被毒蛇咬傷,由於當地缺乏治療蛇毒的有效藥物,病人有生命危險。於是作了清洗傷口等簡單處理後,病人當天就緊急返回深圳,下了飛機就直奔市中醫院。由於搶救及時,病人脫離了危險。 有些蛇傷者是在近郊山林作短途遠足時受傷,這多半是一些酷愛野外徒步旅行的旅友。在深圳一家小有名氣的自助遊網站上,一位叫「綠野蛇蹤」的網友向記者解釋,她的網名就是一次遭遇蛇咬的結果,她和男友近半年來迷上了野外自助遊,林間、山野、溪邊清新的自然景色讓他們很開心。但是因為缺乏經驗,上個月在東部郊野遠足時,在河邊她遭到了蛇咬。當時她覺得右腳踝一陣發麻,一條細長的蛇涼涼地爬過腳面,很快她的右腳腫脹起來,很疼。男友都嚇傻了。幸好同行的其他人比較有經驗,用布條將右腳傷口的上部紮緊,防止蛇毒擴散,然後將小刀在火上消毒,在傷口處劃開一個淺淺的刀口,用嘴將毒液吸出,然後大家輪流將她背到山外的路上,又攔車將她送進醫院。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被山林野趣吸引,遭遇毒蛇的遊客增多。對此,曾主任給出的建議是:出遊時,衣著上要作適當的防護,不要只穿涼鞋短褲,路上注意「打草驚蛇」,帶上繩子、小刀、三稜針、蛇藥成藥、火柴等,必要時用來自救,並且在出發前掌握一些蛇傷的自救知識。 曾主任提醒市民:這幾個月毒蛇怕熱、易躁動,天氣悶熱和大雨時無法蟄伏,比冬眠後醒來的春蛇更狠、毒性更強。一旦被蛇咬傷,作一些簡單的處理可以幫助減緩蛇毒在體內的擴散,但切記搶救越快越好,力爭在半小時內將傷者送往有蛇傷治療條件的醫院治療,至少也要爭取在2小時內送院。 :如何鑑別毒蛇 作為深圳市一家重要的蛇傷治療機構的負責人,曾仲意主任對毒蛇有相當豐富的知識,他對記者講述了如何鑑別有毒蛇和無毒蛇。 毒蛇與無毒蛇的根本區別,在於有無毒牙與毒腺,牙痕是比較可靠的判斷依據,無毒蛇的牙痕多成排,且齒痕較淺,毒蛇牙痕呈兩點或數點,且齒痕較深。但遇到毒蛇時,人們則主要從外形和動作上予以鑑別,要點包括: 毒蛇的顏色較鮮豔,往往有著特殊的花紋,頭部多呈三角形,體形粗而短,尾部短鈍或呈側扁形,棲息時常盤成團,爬行的動作遲緩,性情兇猛。 無毒蛇顏色多不鮮豔,頭部一般呈橢圓形,體形多細長,尾部長而尖細,爬行迅速,性情膽小怕人。 深圳常見的幾種毒蛇在形態、生態上也各有特點: 青竹蛇:頭呈三角形,瞳孔垂直呈紅色,頸細,全身鮮綠色,尾端焦紅色,多棲息於山林、菜地中,喜歡纏繞在樹枝上或竹枝上,常在早晨和晚間活動。 眼鏡蛇:頭部橢圓形如匙狀,頸部有眼睛狀的白緣斑紋,棲於山林、水邊、牆基、洞穴,多在日間活動,常主動咬人,受激怒時前半身豎起,頸部膨大,並發出「呼呼」的聲音。 眼鏡王蛇:頸背部的白色「Λ」形斑紋,是它與眼鏡蛇區別的標誌之一,個體較大,性格兇猛,發怒時頸部擴大呈扁平狀,發出「呼呼」響聲,常豎起前半身主動攻擊人,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兇猛的一種毒蛇,常在山溪旁出現,也能爬樹,多在白天活動。 銀環蛇:頭頸較大,呈橢圓形,蛇體有黑白相間的橫紋帶,但腹側色白,棲於平原及山上多水之處,怕光,多白天隱伏,晚上活動。 金環蛇:頭比頸大,稍呈黑色橢圓形,蛇體有黃黑相間的橫紋帶,棲息於山地或水邊,怕光,夜晚活動。(來源:深圳特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