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苗設計競賽特訓營經歷近五年的收集整合發展,在各國際國內競賽中展露頭角。尤其在疫情盛行的2020年,新苗人教學團隊在多個領域的斟酌、對比後,選擇不同角度、不同尺度、不同維度為學員分享課題,才有了今年在各競賽中包攬各項大獎。
我們會陸續在最近的一個月中不斷推出獲獎的優秀作品解析、分享,為廣大在校學生提供不同的選題、思路和表達,也期待2021年寒假冬令營與你一起度過激動且難忘的時光,讓我們一起感受不同課題的樂趣,不同思想的碰撞以及不同高校的思想!
新苗設計競賽營期待你的加入
△ 跳轉連結了解課程
第十一屆園冶杯大學生國際競賽
主題競賽一等獎作品:
Fighting against the storm 裹挾巨浪世界海岸線飽受海浪侵蝕,海岸線嚴重後退,隨著全球變暖的環境問題加劇,在海浪與土地的競爭中,土地面積不斷受損,嚴重地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居民的生存.人們需要開始慢慢意識到海岸侵蝕這個嚴重的問題,並開始探討原因,否則假以時日,我們將可能失去現如今碧海藍天的「奢侈」.......在未來的80年裡,澳大利亞超過15000公裡的海岸線將會遭到嚴重的衝擊,其次是加拿大,智利、美國、中國,俄羅斯,阿根廷,印度和巴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國家
海岸侵蝕是指在自然力包括風、浪、流、潮的作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於輸入,沉積物淨損失的過程,即海水動力的衝擊造成海岸線的後退和海灘的下蝕。海岸地區的三種陸地形態:灣區,半島,岬角的分布。這三種陸地形態都是由於海岸侵蝕形成的。澳大利亞是海岸線受侵蝕最嚴重的國家,這個國家被海洋包圍,海岸線有60000公裡長,同時由于洋流的影響,海岸線經常收到8中風浪的侵蝕。在整個澳大利亞6個州中,受侵蝕最嚴重的是新南威爾斯州,它有755個受侵蝕點,其中已造成房屋倒塌和經濟損失的有15個。澳大利亞的海岸侵蝕已經嚴重造成了當地的海洋生態。海岸侵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海浪到達的海岸的力量較大,所以對海岸造成的侵蝕嚴重,所以削弱海浪到達海岸的力量是一個非常重的點。生態防浪堤可以定義為一種滿足海洋災害防護要求、模擬濱海生態系統結構和生態過程,具有防災功能和生態功能的複合生態系統。現有的消浪措施——大壩,雖然是一個有效的措施,但是造價高,不美觀,且對海洋生態是一個破壞。所以我們設想一種美觀,且能達到消浪效果的生態裝置。
通過對此裝置的動能與動量的分析來確定此裝置的弧度與旋轉角度。並通過勢能測試,摩擦係數測試,穩定性測試,來確定它的高度,層數,穩定性。且該裝置通過大小變換,有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我們在考慮其功能和排列美觀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多種排列組合測試。在原有遭受侵蝕的沙灘進行人工補沙後,將該裝置成組合放置在距離海灘150米的海水中,有效消除海浪的能量,防治沙子被衝走,並通過裝置的片狀緩坡結構,沉積聚集砂粒,起到減緩海浪波速和儲存砂粒的作用。沉積砂粒的同時,促進微生物的生長,為珊瑚礁和魚類創造相應的棲息地。在未來,這裡將形成一個新的海上旅遊區,增加遊客數量和當地居民收入。從全球背景出發:全球,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所選具體海岸,逐一分解。該項目主要是對消減海浪能量,減弱海岸侵蝕所提供一種新型的思路,並在削減海浪的同時,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改善海洋環境,經過該生態裝置不同年限形成的生態效益,從而達到一種良性循環。
在人類與生物的爭奪生空間鬥爭中,我想我們還是有機會的。參加此次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鍛鍊自己的作圖以及思維能力。組建團隊的話,首先知曉自己擅長什麼,如果你比較擅長思維邏輯,那就要找自己熟悉的且由一定作圖能力的朋友,這樣在溝通上比較容易,且已形成一定的默契,能比較快的進入角色。當然我們在組隊時是比較幸運的,在開營前一天,遇到一群陌生但「臭味」相投的朋友,共同的朋友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才有今天的結果。找到一個有意思,感興趣,且能進行下去的競賽主題是非常難的,這中間少不了新苗各位老師的幫助。整個競賽課程一共16天,基本是按照競賽班要求的進程在走,前期(準備,資料收集整理,思維導圖製作,前期分析)8天,中期(分析深入,策略深入,)4天,後期(效果圖製作,圖紙整理,圖紙排版)4天。參賽過程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組員之間拌嘴,意見不合,都很正常,競賽就是要組員之間相互探討,協商的。競賽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所設計的裝置,以我們自己的作圖能力無法表達出來,最後裝置的形態的確定,要感謝學長們對我們的幫助。最大的收穫是在課程中對整個競賽過程也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懂得團結合作溝通的重要性。且認識到自身的問題與不足,特別是對選題的把握和思路的整理,這些在前期準備中都是極其重要的。希望學弟學妹們在以後的競賽中,能找到一個好的,且感興趣的選題,一個好的選題,能讓你的整個競賽順利且快速的進行下去,整個競賽前期準備其實很重要,不要那麼著急的去著手做圖,一定要做好充足準備,理清競賽思路,即使在作圖時也不能忘了捋思路,這會讓你的整個圖紙更加合理,更有邏輯性。本文圖片及文字版權歸宋晨曦.段舒雅.詹芳芷.常月.朱力凡所有,作品解讀版權歸新苗所有,未經允許,嚴謹轉載,如需開白請掃碼添加新苗設計工作帳號。或複製連結:https://space.bilibili.com/437955938或複製連結:https://weibo.com/u/3815237836或複製連結:https://weibo.com/u/734167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