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的高峰時期。經濟繁榮,物產富饒,市場供應充足。飲食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酒樓、茶坊、食店等飲食店肆遍布城鄉各地,其獨特經營方式,給後世留下了學習借鑑的經驗,其中許多方法今天在商界仍傳承運用,成為必需的經商之道。
回眸歷史,現代人可以從宋人那裡學到很多可資借鑑的經驗,即使把宋朝人餐飲經營方式搬到現代,也毫無違和感。
首先,宋朝人非常講究酒店的內外部環境營造。酒樓食市為了招攬食客,滿足飲食享受,店堂設置、器具陳設十分講究。各大酒樓門面都結成彩棚,或用彩畫裝飾,設紅綠杈子、緋綠簾幕,懸掛金紅沙梔子燈。有的則張掛名畫,巧設盆景,誘發顧客的消費欲望。
洪邁《容齋續筆》卷十六《酒肆旗望》曰:「今都城與郡縣酒務,及凡酒之肆,皆揭大簾於外,以青白布數幅為之。」這些酒旗或酒帘,「無大無小,一尺之布可縫;或素或青,十室之邑必有」。甚至有的大型酒肆,還有門首排設杈子及梔子燈等標誌物。村野小店的外部裝飾雖沒有那麼考究,但也是「或掛瓶瓢、標帚稈」。食店門首「以枋木及花樣沓結縛如山棚,上掛半邊豬羊,一帶近裡門面窗牖,皆朱綠五彩裝飾,謂之歡門等等。這與現代人的招牌與廣告牌的傳播效果等同。
而酒樓的內部裝修,善於利用燈光、色彩的調配來激發顧客的消費情緒。如臨安武林園用「緋綠簾幕、貼金紅紗梔子燈裝飾廳院廊廡」。使用緋綠色的簾幕,給人以恬靜、柔和、明快的感覺;而紅色則是熱情、喜慶的象徵,它會促使顧客的心理活動趨於活躍,激發情緒。同時店堂內廣置花草盆景,如茶肆插有四時花卉,酒肆「花木森茂」,至於花園酒店更是宋代飲食業經營者的一大創造,酒店採用園林式建築,將餐廳置放於水榭花壇、竹徑迴廊之間,使顧客如同置身於大自然之中,清新的空氣,幽靜的環境,高雅的裝飾,頓使顧客的食慾大增。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飲食果子》謂東京「諸酒店必有院,廊廡掩映,排列小閣子,吊窗花竹,各垂簾幕。命妓歌笑,各得穩便」,這種小閣子便是現在飯店中包廂的前身。
此外,宋代酒店、茶肆往往在店堂內掛有名人字畫,給食客以美的文化藝術享受。用歌舞娛樂來吸引顧客也是宋代飲食店慣用的經營手段。如紹興年間,臨安的茶肆就以鼓樂吹《梅花引》曲來出售梅花酒。此後,一直「敲打響盞歌賣」「朝歌暮弦,搖蕩心目」。這種將味、視、聽、玩四者巧妙結合起來的做法,顯示了宋代人的獨具匠心。
其次,宋代飲食業十分注意服務質量。以酒樓飯店為例:顧客一入門,便有專門服侍的店夥計提瓶獻茶,迎接入座。接著由精通業務、熟記數百菜餚名稱的堂倌拿著菜牌,遍問坐客飲酒多少,請顧客點菜,一經點定,店夥計便馬上到「廚局」前,從頭唱念,報與局內。廚師將顧客所需的菜燒好後,再由行菜者用盤子將菜送到顧客面前,「從頭散下,盡合諸客呼索指揮,不致錯誤」。食間,顧客可以隨時要求增加菜餚,菜譜中沒有,廚師可根據顧客的要求製作,「若別要下酒,即使人外買」。酒樓還提供上門服務。臨安飲食店還派專人「就門供賣」以應顧客「倉卒之需」。登門承辦筵席更是臨安飲食業的一項重要服務項目。為了適應社會上的風尚,宋代飲食業中出現了「四司六局」這一新生事物、專門經營承辦官私席的服務項目。租賃器具、供應酒菜,從下請書到安排座次、桌前執事等等,都有人承攬備辦,主人只要出錢,不用費絲毫力氣。宋代商人主張取之有道。有時客不慎遺失在店內財物,店主人往往妥善保存,如數歸還。
第三,宋代飲食店以品種繁多著稱。大型飲食店品種門類齊全,五光十色,精美菜餚、名點小吃、應時果品、高級茶酒,應有盡有,如臨安僅分茶酒店就有240多種葷素菜餚出售。酒則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名產,《武林舊事》卷六《諸色酒名》就列有54種名酒。一些中小型飲食店雖然在品種門類上無法與其匹敵,但在某一類食品上卻盡力爭取品種齊全。如糕點鋪可以出售數十種糕點,饅頭店也可以生產十多種各色各樣的饅頭。
當時已經應用了燒、烤、煎、炸、蒸、沌、麻、臘等烹調方法,原料有魚、禽、蛋、蔬菜、果品等,並且此時還出現我國飲食史上的「看盤」,這時的飲食已經成為一種藝術享受。由於飲食的習尚及其繁盛的食市業,也促進了烹調技藝的發展。此時已形成了地方風味的菜系,如南方菜、川菜、北食等已初顯雛形,食的文化內涵也就更為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