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童年的那一抹綠-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3 光明數字報

    每次回老家,都會迫不及待地去找尋童年的那片小樹林。

    老家位於豫東平原一個小縣城的東關。出家門向南100米就是橫穿縣城的河流,河流北岸,便是那片濃密的樹林。

    看螞蟻搬家,撿蟬蛻,玩彈弓,這些那個時代的童年遊戲,自然和小樹林分不開。讀小學後,我便時常和小夥伴來此捉蝴蝶製作標本,研究「幼蟲」「樹輪」,對著斑駁的樹影複習課本中的「小孔成像」。尤其是夏季,在那個空調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找一個粗大的樹杈爬上去讀書,然後伴著蟬鳴睡午覺,是最美的享受。

    樹林裡還有一棵祖父年輕時親手種植的泡桐樹。祖父告訴我,這棵樹是作為他百年之後的棺木的。認識這棵樹之後,我每次去樹林都會去看望它,對著它說,長得更快更壯些,這樣棺木才更結實。

    不過,這種記憶到十來歲時便戛然而止。

    20世紀末,城鎮化改造逐漸展開,這個中原小城也不例外。和中國其他很多地方一樣,最初的城鎮化,是從「環境美化」、地面硬化開始。於是,這片長長的沿河樹林便成為最早的「美化」、硬化對象——相關管理部門勒令各家各戶在期限內將各自的樹木砍伐完畢運走,然後開始修建公園:搭圍牆,鋪曲折的水泥小徑,種植花草。

    因為對此舉不滿,花草種下去,不久便被周圍的居民挖走。於是,在種—挖—種—挖之間,一晃幾年過去了。後來,由於管理疏忽,缺人維護,公園裡的月季等花枝被荒草吞噬,再索性被居民清除後換種蔬菜。

    前幾年,村莊東部田地大片被徵拆,建設工業區。「小樹林」演變而來的公園,再次「變體」:圍牆被拆掉,外側修建了一條進出工業園區的水泥路。公園也有了新的定位:路邊景觀帶,新的花草樹木被種植,鬱鬱蔥蔥。

    不過,屬於童年的那抹濃鬱的綠色,卻一去不復返了。它在「提升城市品質」的進程中消失,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改變一下自己的容貌,時而公園,時而菜園,時而景觀帶,這種「百變」的尷尬境地,也是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管理者政策搖擺、「為官一任折騰一陣」的一個縮影。

    去年過年回家,母親突然問我,想不想看看家裡被工業區徵拆的那一畝三分地,現在變成了什麼模樣。然而,當我們迫不及待奔向「田間地頭」時,卻迷失在鋼筋水泥之中。

    站在縱橫交叉的水泥馬路路口,望著一片片新建的工廠園區,母親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對我尷尬地笑了。我心頭突然一陣悲傷,連母親都已經找不到那片她曾經耕種了二十多年的田地,我又怎麼可能再找到童年的那片小樹林?

相關焦點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世界中那一抹獨特的溫柔藍—綠松石鳶尾
    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綠松石(在中國清代前也被稱為「甸子」)因其特殊的顏色一直受到古今中外人們的追捧,成為人們喜愛的傳統寶玉石,它的藍色淡雅美麗,極具吸引力,而在植物界也存在這樣一抹獨特的溫柔藍,它的名字就是,綠松石鳶尾。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小鎮上,人們不會說如此妙旨幽深的詩句,卻知道該怎樣以自己的方式和儀式與天下共明月,那是小鎮人濃濃的文化情結,是屬於小鎮人的精神財富。    打月餅    與天下共明月,最典型的品類應該是月餅。    小鎮上什麼時候準備打月餅呢?當然不是初秋,也不是初夏,而是春天。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戰嚴寒護平安 | 寒潮中堅守的那一抹螢光綠
    戰嚴寒護平安 | 寒潮中堅守的那一抹螢光綠 2021-01-08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鄉的雀鳥-光明日報-光明網
    【留住鄉愁】    我在鄉下度過童年和少年時光,對家鄉的雀鳥一直懷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那時山上全是樹,樹上都有鳥。只是不知道飛回的這對是不是去年的那對,或是它們的子女?    童年的記憶裡,有關雀鳥的諺語、俗語和童謠數不勝數,像「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秧雞顧頭不顧尾」「螳螂捕蟬,焉知黃雀在後」「篩子篩,簸箕簸,老鷹來,小雞躲」……    其中,老鷹最為兇狠,目光如炬,嘴尖如鉤,爪子剛勁有力。
  • 我的未來不是夢|隨處可見那一抹暖心的「螢光綠」
    在路上,隨處可見那一抹「螢光綠」的背影,就能感受到冬日裡不一樣的溫暖。因為交警們一刻都不會鬆懈,他們一直在路上,為了築牢國家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天津與平安中國而奮鬥著。(津雲視頻記者 張揚 攝像 王欣 潘德軍)【來源:北方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總書記的號召言猶在耳,文學正在,並且必將做出更多的富有詩意的回答。    還沒到湖邊,看見了幾個鳥群,往叢林和藨草飛。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浸潤 - 浸潤-光明日報-光明網
    想起起始時的學習,總是會選擇那些縈繞翻卷多的字帖,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誇飾,覺得筆下會有江南才子氣那般的瀟灑風度,於是滿紙茂密,有如藤葛交錯膠著。這樣的筆調持續了好多年才漸漸鬆弛下來,萌生了削減的念頭——人到中年後,許多想法是與青年時期相反的,而人到晚年,卻會堅守中年時的見解,並且逐漸強化它。以至於後來,筆下越來越簡淨,那些枝枝蔓蔓都被芟除了,剩下一些意筆。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如作詞家屈塬筆下深情的歌詞所寫:「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天路》,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    1300多年前,吐蕃王朝領袖松贊幹布統一雪域高原後,急需吸收先進文化和技術。松贊幹布多次派專使向唐朝求婚,最後獲得成功。
  • 風雪裡,那一抹「螢光綠」!
    1月7日上午鷹潭的空中飄起了晶瑩的雪花紛紛揚揚,落在了那一個個身穿「螢光綠」制服的交警身上。風雪裡,交警蜀黍們不畏嚴寒,奮戰在第一線。
  • 義務植樹美環境增添春日一抹綠
    兩人一對、三人一組,揮鍬鏟土、扶正樹木、踩實新土,為春日增添了一抹新綠。「作為志願者集體參加植樹活動,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為黔江綠化作出了貢獻。」志願者黃麗霞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志願者們紛紛表示,開展義務植樹活動,不僅鍛鍊了身體,也增強了單位的凝聚力,同時也為黔江的生態環境貢獻了自己一份微小力量。
  • 為了心中的那一抹迷彩綠,如願穿上綠軍裝,不悔這一生
    為了心中的那一抹迷彩綠,我從沒有放棄過。2016年6月,在與軍營兩次擦肩而過之後,我再次報了名,最終如願穿上了綠軍裝。我之所以想當兵,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哥哥的影響。他大學畢業就選擇了去當兵。在部隊期間,不管自己吃了多少苦,他從來沒和家裡人透露過一星半點。從他的身上,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那種充滿激情、熱血沸騰的活力。哥哥在部隊很優秀,上等兵的時候就當了班長。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