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都會迫不及待地去找尋童年的那片小樹林。
老家位於豫東平原一個小縣城的東關。出家門向南100米就是橫穿縣城的河流,河流北岸,便是那片濃密的樹林。
看螞蟻搬家,撿蟬蛻,玩彈弓,這些那個時代的童年遊戲,自然和小樹林分不開。讀小學後,我便時常和小夥伴來此捉蝴蝶製作標本,研究「幼蟲」「樹輪」,對著斑駁的樹影複習課本中的「小孔成像」。尤其是夏季,在那個空調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找一個粗大的樹杈爬上去讀書,然後伴著蟬鳴睡午覺,是最美的享受。
樹林裡還有一棵祖父年輕時親手種植的泡桐樹。祖父告訴我,這棵樹是作為他百年之後的棺木的。認識這棵樹之後,我每次去樹林都會去看望它,對著它說,長得更快更壯些,這樣棺木才更結實。
不過,這種記憶到十來歲時便戛然而止。
20世紀末,城鎮化改造逐漸展開,這個中原小城也不例外。和中國其他很多地方一樣,最初的城鎮化,是從「環境美化」、地面硬化開始。於是,這片長長的沿河樹林便成為最早的「美化」、硬化對象——相關管理部門勒令各家各戶在期限內將各自的樹木砍伐完畢運走,然後開始修建公園:搭圍牆,鋪曲折的水泥小徑,種植花草。
因為對此舉不滿,花草種下去,不久便被周圍的居民挖走。於是,在種—挖—種—挖之間,一晃幾年過去了。後來,由於管理疏忽,缺人維護,公園裡的月季等花枝被荒草吞噬,再索性被居民清除後換種蔬菜。
前幾年,村莊東部田地大片被徵拆,建設工業區。「小樹林」演變而來的公園,再次「變體」:圍牆被拆掉,外側修建了一條進出工業園區的水泥路。公園也有了新的定位:路邊景觀帶,新的花草樹木被種植,鬱鬱蔥蔥。
不過,屬於童年的那抹濃鬱的綠色,卻一去不復返了。它在「提升城市品質」的進程中消失,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改變一下自己的容貌,時而公園,時而菜園,時而景觀帶,這種「百變」的尷尬境地,也是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管理者政策搖擺、「為官一任折騰一陣」的一個縮影。
去年過年回家,母親突然問我,想不想看看家裡被工業區徵拆的那一畝三分地,現在變成了什麼模樣。然而,當我們迫不及待奔向「田間地頭」時,卻迷失在鋼筋水泥之中。
站在縱橫交叉的水泥馬路路口,望著一片片新建的工廠園區,母親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對我尷尬地笑了。我心頭突然一陣悲傷,連母親都已經找不到那片她曾經耕種了二十多年的田地,我又怎麼可能再找到童年的那片小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