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雀鳥-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4 光明數字報

    【留住鄉愁】

    我在鄉下度過童年和少年時光,對家鄉的雀鳥一直懷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那時山上全是樹,樹上都有鳥。小鳥在林子裡交談、嬉戲,跳來跳去,突然又如撒豆般呼朋引伴地飛向遠方,令人不由得心生羨慕:人要是能長雙翅膀,像小鳥一般隨心所欲地自由飛翔,該有多好啊?

    上山割草時,經常發現地坎下的石牆縫隙裡有鳥窩——大多圓圓的,中間用些絨毛和細碎的野棉花鋪襯,看起來溫馨而暖和。鳥蛋呈花斑色,十分光滑,有些鳥窩裡還有未放翅的小嫰鳥,見到人,爭先恐後地昂著頭,張開小嘴盼食。用手指輕觸小鳥的喙子,有種痒痒的感覺。有時,某個淘氣的孩子從鳥窩裡捧出一隻嫩鳥,鳥媽媽就會在不遠的樹枝上聲嘶力竭地號叫著,人走到哪裡,它就追到哪裡,直到把小鳥兒放回鳥窩後,鳥媽媽才肯「善罷甘休」。

    春播時節,布穀鳥叫著「布穀,布穀」,似乎在提醒人們千萬別誤了農時。還有一種忘記名字的小鳥,喊著「修溝淌水」,催促人們趕緊把水溝疏通修好,趕在雨水來臨前搶水、打田、插秧。搶收搶種的五月天,陽雀也嚷嚷著「快栽快割」,告訴莊稼人儘快把麥子收割回家,同時將苞谷栽種下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這些自然界的雀鳥如此通熟人性?

    打田時節,燕子成雙成對地飛來了。燕子喜歡在屋簷下築巢,於是,厚道的莊戶人家便給它們釘一塊木板作為歇腳處。從田裡銜泥築巢時,雌燕和雄燕總是形影不離,從早到晚呢喃著只有自己才聽得懂的情話。不久,一窩張著黃口的雛燕孵出來了,屋簷下頓時熱鬧起來,也給莊戶人家增添了不少喜氣。等到秋風一涼,雛燕長大了,燕子夫婦便帶著子女飛走了。來年春暖花開,又有一對燕子飛回舊巢。只是不知道飛回的這對是不是去年的那對,或是它們的子女?

    童年的記憶裡,有關雀鳥的諺語、俗語和童謠數不勝數,像「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秧雞顧頭不顧尾」「螳螂捕蟬,焉知黃雀在後」「篩子篩,簸箕簸,老鷹來,小雞躲」……

    其中,老鷹最為兇狠,目光如炬,嘴尖如鉤,爪子剛勁有力。炎熱的夏季,老鷹會在空中盤旋著尋找獵物,瞅準哪家剛孵出一窩小雞,隨時像一道閃電般俯衝下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鐵鉗般尖利的爪子將小雞抓走——遇此情景,主人也只能失望且無奈地抹抹鼻子望望天。

    村後的大楸樹上住著好幾窩白鷺,窩是用小樹枝壘成的,比喜鵲的窩要大很多。白鷺的頸長長的,喙又直又尖,經常飛到田坎上或者開滿野花的小河邊,表面上很紳士地邁著優雅的步子,其實是在伺機捕捉黃鱔或是魚蝦。聽老輩人說,白鷺居住的村寨往往風水好、樹林多,只有山清水秀的地方才能留得住它。

    那時的村莊,麻雀隨處可見,三隻一群、五隻一夥。麻雀小而機靈,常常趁人不備時從房瓦上飛下來偷食院壩裡晾曬的糧食。人還沒等靠近,它們早已逃之夭夭了。我們喜歡捉麻雀,在簸箕裡放一把用線拴好的細篩,撒些碎米或苞谷面作誘餌,待麻雀飛進簸箕裡吃得正歡時,把線一拽,吃食的麻雀便被篩子罩住,多則十餘只,少則三五隻。村裡的教師見我們這幫孩子逮麻雀,便搖頭晃腦地吟誦著白居易的《鳥》:「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之後輕聲細語地給我們解釋詩的意思,直到我們動了惻隱之心,把麻雀全部放飛了。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在我看來,無論是黃豆雀的清脆、叫天子的婉轉、斑鳩的深情,都是世界上最自然最質樸最動聽的音樂。大自然因為有鳥而顯得鮮活,樹林因為有鳥而顯得靈動,村莊也因為有鳥而顯得自然、和諧。

    (作者:李海培,系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焦點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我的家鄉晉東南,在南太行一個稱作「大箕」的小鎮上,在小鎮的過往歲月裡,雖然很少有人知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卻並不代表我們的小鎮沒有文化。在小鎮上,人們不會說如此妙旨幽深的詩句,卻知道該怎樣以自己的方式和儀式與天下共明月,那是小鎮人濃濃的文化情結,是屬於小鎮人的精神財富。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高益槐:為農民當「財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心繫家鄉,甘當農民「財神」,帶領鄉親走出了一條科技興農的產業化道路。    他勤於筆耕,著作等身,著有專著十餘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發表國際論文60餘篇。    他就是紐西蘭皇家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美國愛因斯坦發明獎獲得者高益槐。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銀川賦_光明日報_光明網
    但見湖泊相連,溝渠縱橫,沃野無疆,稻浪翻滾,魚蝦戲水,碩果盈枝,竟不知身在何處,頓生疑慮:「此景只我家鄉有,此地如何似故鄉?」 時無是君方與西夏叟對弈於荷花叢中。見江南嬌一臉迷茫,無是君朗聲大笑:「客何其少見多怪也!豈不聞前人有詩云:『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②!『銀川信是米糧川』③,不是江南勝江南!」 江南嬌駐足聆聽:「何言『勝江南』?豈有說乎?願聞其詳。」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們深情地唱道:『太陽和月亮有同一個母親,她的名字叫光明。漢族和藏族有同一個母親,她的名字叫中國』。」(《孔繁森》,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    當然,有關西藏的故事遠不止這些內容。人們常說「西藏除了缺氧,什麼都不缺!」
  • 焦作:五官醫院免費治療白內障-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了幫助白內障患者特別是貧困家庭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焦作市五官醫院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積極爭取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動承擔衛生扶貧任務。兩年來,連續兩次爭取到中華健康快車項目,連續三次爭取到「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項目。醫務人員走遍六縣市五區的118個鄉鎮街道,1000餘個行政村,診查病人3.3萬人次,建立白內障病人檔案8000餘例。他們的口號是:「不漏掉一位貧困白內障患者」。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者:傅菲,系散文家、鄉村研究者)    圖片來源: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 致敬偉大的科學家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開篇第一場以郭永懷與李佩在康奈爾大學的對話,映射出兩人求學之路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郭永懷目睹家鄉被日本飛機轟炸憤而從光學轉向流體力學和數學,李佩經歷工作人員因語言不通遺失抗戰物資堅決從經濟學轉學外國語言學。兩人的人生抉擇體現出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
  • 天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者:袁珩,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潤生,系研究員)    本文圖片均為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 文藝界在行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聲動人心,用音樂為抗擊疫情加油鼓勁    「背靠著萬家燈火/眼前是漫天的繁星/都說是歲月靜好/因為有你負重前行/拋下了闔家團圓/面對著洶湧的疫情/都說是國泰民安/因為有你才有安寧/你選擇最美的逆行/黑暗中去點亮光明/一聲召喚必定有你/無懼生死大醫精誠/你選擇最美的逆行/用雙肩去扛起使命/祖國榮光因為有你/豐碑銘刻真的英雄
  • 席南華:情懷與氣質極為重要-光明日報-光明網
    困境中看到光明,平復焦躁的心情,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問題——這些是我從廣泛的閱讀中收穫的,讀的書包括哲學、歷史、小說、傳記等等。     同樣,作為科技工作者,獨立思考、敢於質疑、理性批判、坦率表達、寬厚包容等品質尤為重要。否則只會人云亦云,何來創新?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只有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時,中國人才有了今天的文化自信。正如毛澤東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    馬克思主義在不同國家的出場路徑是不一樣的。無論是學習還是發展馬克思主義,都要從本國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