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念大學時,她休學回北京花了一年多時間,錄製個人演唱專輯,拍攝音樂電視,獲得中央電視臺MTV大賽特別榮譽獎,輾轉中美舉辦多場
獨唱音樂會。
依然是她,一腳踏進科學殿堂,不斷拾起一枚枚閃亮的「貝殼」:第六屆中國優秀青年女科學家,上海市巾幗創新獎……
今天下午,人民大會堂,第三世界婦女科學組織第四屆大會上,
曾凡一又從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首屆第三世界婦女科學組織女青年科學家獎獲獎證書。她也是國內唯一一個獲獎者。
父親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母親是上海交大教授在這個有來自55個國家和地區的傑出女科技工作者參加的大會上,如潮的掌聲送給了這個身材嬌小、長發飄飄的女科學家。她顛覆了大多數人對做科研女博士形象的勾勒:「大專生是小龍女、本科生是黃蓉、碩士生是趙敏、博士生是滅絕師太。」
這種有如「偶像」的感覺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萬人
體育館裡,作為歌手的曾凡一被無數小女孩圍追,「你喜歡穿什麼
衣服,你喜歡唱什麼歌呀!」
父親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遺傳學專家,母親是上海交通大學兒童醫院的教授。在曾凡一的記憶裡,她從小學開始就和父母一起吃
住在實驗室了。她記得,有一次加錯了樣品,曾凡一覺得自己闖禍了,沒想到父母沒有批評,反而獎勵了她,因為從她的失誤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法。
對她而言這也許是最早的科學啟蒙——多年後,她把當年朦朧的感知總結為,「很多科學的新發現原來會從偶然的事件中來,要做一個好的科學家一定要善於分析問題,關注每個細節,找出最好的方案」。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理學雙博士人生的軌跡中,音樂總是如影隨形。
4歲半,曾凡一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出,小學至高中,一直是學校和藝術團的鋼琴與舞蹈演員。在美國留學時,她還修完了音樂專業的所有主課科目,在創作的高峰時,她兩天就能做一首器樂的曲子。
其間,曾凡一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拿下了醫學和理學雙博士。
曾凡一從事的是發育與遺傳學以及分子
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及生物信息學等交叉學科研究。在哺乳
動物早期胚胎發育機制、
克隆細胞重編程機理,以及
幹細胞的研究等方面多有著述。2009年,由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和上海交大曾凡一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iPS細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先後育出27隻小黑鼠,首次證明,iPS細胞具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全能性,能發育成一個完整的
生命體。該項成果在國際權威雜誌《
自然》上發表引發國際轟動,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
為什麼做科研就不能唱歌呢?面對很多記者的疑惑,這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反問道。
在她看來,這背後是一種簡單的線性思維。科學是邏輯思維,但也必須要有形象思維才能有想像力,才能真正實現科學創新;而音樂無疑能帶給人無盡的想像空間。「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藝術使科學插上想像的翅膀,而科學讓藝術從
夢想變為現實。」
一個細節讓曾凡一記憶猶新。在美國求學的時候,從事發育生物學研究的導師是享譽全球的大學者,但每次曾凡一哪怕一個很小的演講,他都會專門指導。他的觀點是,做科學家很重要的是能用最職業化、最通俗化的語言去描述一件事。
而事實上,曾凡一通過背臺詞大大提高了這一能力。
不是沒有遺憾。回國的幾年來,曾凡一發現與音樂有關的生活漸漸少了些。實驗室工作忙碌的時候基本上不大回家,睡得很少,半夜裡,研究生們也都離開了,再不會打擾別人,就可以練練嗓子,「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
行知道」。
她總在把握機會。前不久,曾凡一還成為星光大道的嘉賓。據說,這個國內熱鬧的場合之前從來沒有科學家參加。幾天後,她又有新的節目了,「7月3日,我和朋友在上海世博園區有一個演唱會,歡迎你也來參加」。
一位老科技記者在今天的頒獎大會上如是感慨,以前每次媒體報導科學與藝術的聯姻,都會援引袁隆平院士或者
愛因斯坦拉小提琴的軼事,但多少有些牽強,或許從今天開始,「這裡有了更加生動的故事」。
本報北京6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