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計算 | 微軟亞洲研究院洪小文54頁PPT講述人工智慧和...

2020-12-05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本文根據洪小文在「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學術研討會所做的報告《Co-Evolu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Intelligence》編輯整理而來,在未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有刪減。

近日,「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學術研討會在韓國首爾舉行。它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自成立之初便開始舉辦的年度學術盛會。作為中國及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計算機科學教育與研究盛會之一,迄今為止該大會已在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舉辦了17屆,參會人數累計超過40000人。 今年的「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大會以「Human and Machine Working as a Team」(人機協作)為主題。

洪小文博士,現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全面負責推動微軟在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戰略,以及與中國及亞太地區學術界的合作。洪小文博士師從圖靈獎獲得者拉吉·瑞迪(Raj Reddy),而拉吉·瑞迪則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奠基人和拓荒者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的學生。洪小文博士從事人工智慧相關研究近30年,是國際公認的語音識別專家。

昨天,洪小文博士在韓國進行了全英文演講,現場由劉鐵巖博士進行解讀。(劉鐵巖,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MU)客座教授、英國諾丁漢大學榮譽教授、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博士的研究興趣包括: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信息檢索、數據挖掘等。)

他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Co-Evolu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的「共進化」)。在這次演講中,洪小文博士描述了諸如計算機視覺和數據挖掘等人工智慧已經證明超過人類能力的領域的研究進展。 他還將談論人類如何在創造力和判斷力方面做得更好。由於人工智慧是可以增強人類能力的工具,因此明確技術可行和不可行的內容與原則也十分重要,從而最終保證人工智慧能被恰當使用。

縱觀歷史,人類已經開發了幫助文明演變和成長的工具和技術。計算機及其擴展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作用。首先,洪小文博士講到了人工智慧的3個不同的技術層面。

| 計算機視覺識別

先說計算機視覺識別,過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有著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在去年的ImageNet比賽和今年的COCO比賽中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現。關於ImageNet,2014獲勝的系統錯誤率為6.7%,而2015微軟的系統的錯誤率已經低至3.57%,超過了人類的識別水平。


另外,當時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們在當時的ImageNet挑戰賽中使用了一種前所未有,深度高達152層的殘差神經網絡。

今年的COCO比賽,尤其是COCO比賽的物體分割(Instance Segmentation)任務, 見下圖。

相比於圖像識別,圖像細分技術的難度遠超人們想像。這項挑戰主要考察在圖像中確定某些具體對象的技術。像之前傳統的全卷積網絡雖然非常適合語義分割,它卻不適合圖像中的物體分割。

不過好在微軟研究院研發明了一種叫instance-aware 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的算法。

最終,以比第二名高11%的絕對優勢奪冠。

最近我們研究院的同事把計算機視覺上的前沿技術也拓展到了視頻分析之中。

在video captioning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結果。

到此,洪小文博士分享了微軟認知服務目前提供的5大類21種API。

| 自然語言理解

下面講自然語言理解部分。微軟的工程師基於微軟認知服務開發了各種各樣的人工智慧應用,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微軟小冰/Rinna是一個非常好的展示。小冰不僅重視問答,還關注和用戶的感情溝通。大家有空可以去試試~~

上圖從左至右分別是:How_old.net, twins or not.net, mymustache.net, 鬧鐘應用mimicker alarm 和caption robot。擁有了這些強大的人工智慧API,開發者都不需要擁有人工智慧或者機器學習背景,就可以開發出自己的有趣應用。

而且小冰還幫助一些網站做客戶服務,不僅帶來了很好的客戶滿意度,還提升了銷售量。也說明我們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在聊天上,對於企業級的應用也有很好的支持。

這樣,就可以真正把開發者的精力解放出來,而只用集中在自己天馬行空的創意應用上~此前,在第四代小冰發布後,我們還與敦煌研究院進行合作,推出了敦煌小冰服務。藉助自主知識學習技術(Doc Chat),小冰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地從大量專業數據中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

當然,除了小冰,我們在企業內部應用方面還有很多其他的新技術,比如自動會議助理EDI等。現在在微軟研究院內部,七、八成的會議都是通過這個人工智慧助理來訂的,它可以用自然語言對話作為交互方式,自動尋找最合適的會議室和時間段,解決各種潛在的衝突。

| 數據分析

洪小文博士接下來分享了微軟在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上的成果。

關於第三個層面的人工智慧,小文提到的是business intelligence,介紹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大數據分析方面的最新成果。

Power BI是微軟推出的在線服務,通過powerbi.com能夠讓你用最直觀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例如查找和呈現數據、在線共享數據、團隊協同合作,等等。

BI即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軟體分析組(Software Analytics Group)和微軟總部的Power BI產品團隊在過去兩年內有著非常密切的合作。去年我們推出了Quick Insights幫你智能地洞察大數據背後的秘密,今天我們和Power BI 共同推出了Infographic Designer, 幫你迅速將數據變為可視化的圖片。

上圖是副院長張益肇博士在演示AnnaTalk技術,可以根據用戶輸入的自然語言查詢,對相關數據進行複雜的分析,生成圖表,提供洞察。

微軟亞洲研究院軟體分析組的研究工作可以分為應用領域和基礎研究領域從應用領域來說,軟體分析組以軟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採用數據驅動的方式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應用領域中的問題,我們需要在一些基礎研究領域內有相應的技術支撐,包括大規模數據存儲與計算、各種數據分析算法、以及信息可視化。Anna Talk也是軟體分析組的秘密黑科技~猜猜Anna是誰的名字。

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的共進化

介紹完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在三個層面上的人工智慧研究成果以後,洪小文博士開始探討人工智慧更深層次的問題,以及它和人類智能的共進化

我們現有的資源與之前可謂不同日而語——部署在雲端的海量計算資源已經像水和電一樣唾手可得了;網際網路所容納的信息也遠遠超過了過去幾千年來人們所有的知識儲備;以深度學習等為代表的機器學習算法的發展,也讓計算機能夠從這些龐大的數據中獲取知識。

洪小文博士指出,人類智能的優越性在於從小樣本中、甚至0樣本中進行學習和推理。而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則更適合從大數據中學習。

下面向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 人工智慧中的「智能」究竟指什麼呢?洪小文博士將智能分為四個階段。

  • 第一級,功能(Capability)。功能是工具的價值點,對於人類最有意義,也一直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從石刀石斧、鼎鑊簋盂、壎箏鐘磬到今天的跑車、遊輪、客機,工具萬千,各有所用。

  • 第二級,智能(Intelligence)。有趣的是,「智能」的概念是跟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記憶力是一種智能嗎?倒退幾百年的話,顯然是。科舉、八股文所考察的首先是應試者對古老經典全局與細節的記憶。算術是一種智能嗎?曾經是——《水滸傳》裡有位好漢叫神算子蔣敬,職司梁山錢糧支出納入,可說是梁山一百單八將裡少見的頭腦與肌肉兼具的人才。下棋是一種智能嗎?當然是。雄踞西洋棋第一高手寶座時間最長的棋手加裡-卡斯珀羅夫曾被譽為「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但在今天,說起記憶力、算數和弈棋(不包括圍棋),計算機比人類更在行,但大部分人可能不會認為這些有多高智能多了不起。另外,IQ(Intelligence Quotient)測試是個有趣的話題——由於測試全程通常都會給出各種選項,機器在應對這種智能商數的挑戰時其實是有很大的機率得高分的,我猜測,未來十年內,將會出現IQ測試拿最高分的機器。

  • 第三級,智力(Intellect)。智力比智能更高一籌,「力」這個字裡包含了判斷力、創造力等信息。對人類來說,每天我們面對的大多都不是選擇題,又或是有著無窮選項的選擇題。例如,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日常工作,大部分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一個研究團隊需要補充人手,我不能簡單地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而是要結合實際情況,包括預算、課題、團隊現狀、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因素,來判斷團隊是否真的急需補人、補多少人和什麼樣的人,或者是否可以通過與其他組的合併來內部解決。今天的AI,基本上沒有能力在缺乏數據的情況下,創造出如天外飛來一筆的新的選項。

  • 第四級,智慧(Wisdom)。智慧往往是由豐富閱歷、深邃思考積澱而來的洞察——所以我們經常說某位長者智慧深廣、堪為導師。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用選項的形式來表述的,就像火種,它能在特定的時刻引燃人們思想的火花,照映前路。哪怕再過很久很久,機器也不大可能產生真正的智慧。

大家覺得現在我們說的「人工智慧」站在第幾層臺階上呢?截至目前,全世界最「聰明」的機器也只是站在了第二級臺階上——AI這個概念的大部分含義其實是「功能」,還有一定的「智能」。「智能」與「智力」只差一個字,但對機器而言卻好像是鴻溝天塹,極難攀越——至於讓機器具備「智慧」,劇作家和導演當然會繼續開發此類題材的科幻電影,但科學家們所得到的進展卻微乎其微。

洪小文博士認為,機器進化至今,已堪稱無人能匹敵的「最強左腦」,可是機器也有著明顯的極限和天花板,那便是它們從未發展出右腦能力——至少截至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機器能以某種形式像人類右腦那樣進行創新和創造

洪小文博士認為人腦認知後通常會舉一反三,擁有無窮的創造力。圖像識別、語音識別也是一樣。機器能分辨貓和狗,能根據用戶語音指令查詢天氣、訂購外賣,但這並不代表機器真真擁有智能了。

總之,人類發明的計算機可以成為最好的左腦,而人類自身則繼續保有最好的右腦。機器沒可能也沒必要取代人類,因此,HI+AI(人類智能+人工智慧)、創新算法+計算才是潛力無限的組合才是人工智慧走向更強之路的最佳途徑。就是「共進化」 Co-Evolution

接下來,洪小文博士用一個視頻跟大家解釋了中文房間概念,中文房間(英語:Chinese room),是由約翰·希爾勒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藉以反駁強人工智慧的觀點。根據強人工智慧的觀點,只要計算機擁有了適當的程序,理論上就可以說計算機擁有它的認知狀態並且可以像人一樣地進行理解活動

一個對漢語一竅不通,只說英語的人關在一間只有一個入口的封閉房間中。房間裡有一本用英文寫成的手冊,指示該如何處理收到的漢語訊息及如何以漢語相應地回復。房外的人不斷向房間內遞進用中文寫成的問題。房內的人便按照手冊的說明,查找到合適的指示,將相應的中文字符組合成對問題的解答,並將答案遞出房間。

約翰·希爾勒認為,儘管房裡的人可以以假亂真,讓房外的人以為他確確實實說漢語,他卻壓根不懂漢語。在上述過程中,房外人的角色相當於程式設計師,房中人相當於計算機,而手冊則相當於電腦程式:每當房外人給出一個輸入,房內的人便依照手冊給出一個答覆(輸出)。而正如房中人不可能通過手冊理解中文一樣,計算機也不可能通過程序來獲得理解力。既然計算機沒有理解能力,所謂「計算機於是便有智能」更無從談起了。

(文中房間視頻地址 http://v.qq.com/x/page/x0340dupqyj.html)

那麼,大腦(Brain)、心靈(Mind)、意識(Consciousness)是一回事嗎?「我」這個詞來自於心靈對自身的一種定位和認同,心靈決定了「我」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而意識則像是時刻都在流動的具有工具性質的運算程序。

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小戈登·蓋洛普(Gordon Gallup Jr.)主持的「鏡子測試」表明,猩猩、大象和海豚似乎能認出鏡中映像是自己,這說明,這些動物已聰明到具有自我意識,那它們也有心靈嗎?也有「我」的定義嗎?可以說,現在的人工智慧還完全處於弱人工智慧的階段。洪小文指出,現在還有很多AI無法做到、但是對於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比如自我意識、創造力等等。

因此比較好的對待AI的態度應該是人和機器各取所長,相得益彰,實現共同發展。"Human + Machine = Superman": 讓計算機在大數據上運行人類發明的算法!


我們正在走向「奇點」了嗎?小文博士認為我們現在的擔心還為時尚早。P=NP嗎?

需要快速思考來解決的問題就交給計算機吧,把人腦解放出來去解決那些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AI大咖說|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人工智慧創新還有很長路要走
    圖說: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這幾年,AI技術已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現實生活裡,人類是否迎來了人工智慧全面開花的階段?今天,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開幕,作為三屆參會「元老」,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短短3年間,AI確實了有了超乎人們想像的發展。「它會和任何行業結合落地,但距離這一天還有距離。」
  • 微軟亞洲研究院獲計算機學會首個傑出貢獻獎
    【搜狐IT消息】 中國計算機學會近日向微軟亞洲研究院頒發了首度設立的「傑出貢獻獎」,以表彰和感謝其長期以來對中國計算機人才培養及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貢獻。同時獲此殊榮的還有方正集團。
  • 扒一扒陸奇、沈向洋、李開復、洪小文四人在CMU和職業生涯早期的故事
    1993 年,負責 Sphinx 項目的黃學東加入微軟。身在西雅圖的他想把與他一起在 CMU 負責 Sphinx 項目的師兄弟洪小文拉入微軟。接到微軟邀請時,洪小文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絕了。最終在黃學東的多顧茅廬後,洪小文動了心。其實當時洪小文也意識到蘋果已開始走下坡路了,而微軟勢頭正猛。最終洪小文在 1995 加入微軟雷德蒙研究院從事語音技術的基礎研究。
  • 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百寧:計算機視覺的黃金時代到了
    「1998 年微軟亞洲研究院建院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成立的組就是視覺計算組,那時候計算機視覺應用非常少,很冷門」,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百寧博士對極客公園說道,他同時也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當時圖形學火了很多年,現在輪到計算機視覺火了。」
  •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浪潮下的未來進化
    參與此次大會的嘉賓有:「青年怪才」,《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百分點集團董事長兼CEO蘇萌;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中國商業與全球化教授項兵;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曠視(Face++)創始人兼CEO印奇;艾問人物創始人艾誠以及其他來自全球的前沿學者、科學家和知名企業領袖。
  • 聽頂級科學家解讀未來計算
    10月28日,包括兩位圖靈獎獲得者在內的多位全球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大師齊聚清華大學,在由微軟亞洲研究院和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年度學術盛會"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學術研討會上就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的發展道出了各自的見解: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Peter Lee: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核心
  • 微軟亞洲研究院訪問西安交大
    5月13日,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峰、副院長宋羅蘭一行訪問西安交大。鄭南寧校長在科學館107會見來賓。鄭南寧校長介紹了學校國際合作交流、網絡公開課、書院等相關情況。雙方就信息技術發展、人文教育、本科生培養、國際交流等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並暢想了未來合作發展模式及內容。
  • 前微軟AI掌舵人沈向洋加入清華,正面向計算機視覺招收博士生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官網也刊登了一項沈向洋作為導師的博士生招生計劃,顯示將面向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學。沈向洋將以兼職教授的身份加入清華高等研究院。作為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研究的世界級專家,沈向洋從卡耐基 · 梅隆大學畢業,師從圖靈獎獲得者、著名計算機科學家 Raj Reddy。
  • 前微軟AI掌舵人沈向洋受聘清華大學雙聘教授
    海報中,沈向洋的頭銜和職位介紹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微軟公司前執行副總裁、第三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澎湃新聞記者查詢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官網發現,沈向洋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其博士生招生計劃,顯示將面向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學。
  • 微軟亞洲研究院/工程院 交大訪問日程
    出訪人員: 沈向洋 博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首席科學家 張益肇 博士 微軟亞洲工程院 副院長 李航   博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自然語言組 研究員 校友 鄭海濤 博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無線網絡組 研究員 校友 黨映農 博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多通道用戶界面組 副研究員 校友 鄒靜   碩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校關係部 高校合作專員
  • 扒一扒陸奇、沈向洋、李開復、 洪小文四人在CMU和職業生涯早期的...
    很多人可能有所不知,微軟的幾位華人副總裁們包括陸奇(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李開復(前微軟全球副總裁)、洪小文(微軟資深副總裁)均為 CMU 計算機學院博士。其中沈向洋、李開復、洪小文是 CMU 計算機學院羅傑·瑞迪(Raj Reddy)教授的學生。
  • 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研究員林欽佑博士來訪
    2017年10月20日,應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邀請,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知識計算(Knowledge Computing
  • 大會直擊|微軟亞洲研究院劉鐵巖:深度學習成功的秘密
    湖南人工智慧論壇在長沙舉辦,大會期間,來自國內外的許多頂級專家在會上給我們做了報告,下面是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根據微軟亞洲研究院劉鐵巖教授的現場精華整理,全部內容已經經由劉教授確認。在在本報告中,我將會介紹微軟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展示如何通過「對偶通信博弈技術」有效利用無標籤訓練數據、如何利用「殘差學習技術」解決深層神經網絡的優化問題、如何藉助「二維映射技術」縮小模型規模、以及如何使用「高階泰勒補償技術」解決通信延時問題。這些前沿技術將會陸續通過微軟的開源項目CNTK和DMTK分享給業界,以期和大家一起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 微軟亞洲研究院在西安交大設立「微軟小學者」獎學金
    日前,微軟亞洲研究院與西安交大籤署合作協議,面向學校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錢學森實驗班和少年班學生設立「微軟小學者」獎學金項目,獲獎者除獲5000元獎學金外,還將參加當年的微軟暑期夏令營。首批「微軟小學者」獎學金評選近日揭曉,曹彬、竇竟銘、馬賢忠3位同學獲獎,同時,韓思陽等5名同學獲得參加2013年微軟暑期夏令營的機會。
  • 計算經濟學頂級會議 ACM開幕,微軟研究院佔據半壁江山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此前採訪過的清華大學唐平中博士在今年的《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專欄中提及,「從計算機科學的學術分支看,計算經濟學既包括算法博弈論——理論計算機科學的重要子領域,也包括網際網路經濟學——人工智慧與計算機網絡科學的重要課題和子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講,計算經濟學也是人工智慧多智能體系統以及電子商務的理論基礎。」計算經濟學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 微軟亞洲研究院發布「微礦Qlib」:AI量化投資開源平臺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2月11日報導,近日,微軟亞洲研究院正式發布了業內首個 AI 量化投資開源平臺「微礦 Qlib」。據了解,與傳統量化投資工具不同,Qlib 涵蓋了量化投資的全過程,而且從底層構造開始就專為 AI 而打造。
  • 艾爾建美學中國與微軟中國宣布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
    通過與微軟建立戰略合作,艾爾建美學將加速打造融合線上線下的專業化服務,用數位化技術聯通產業鏈上下遊,賦能醫美從業者,幫助醫美消費者做出科學、理性的求美選擇。」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表示:「微軟一直致力於予力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共同探索並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和科技創新。
  • 北大、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效的大規模圖神經網絡計算
    北京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論文,提出NGra,這是第一個支持大規模GNN的系統。GNN(圖神經網絡)代表了一種新興的計算模型,這自然地產生了對在大型graph上應用神經網絡模型的需求。但是,由於GNN固有的複雜性,這些模型超出了現有深度學習框架的設計範圍。此外,這些模型不容易在並行硬體(如GPU)上有效地加速。
  • 微軟亞洲研究院梅濤:計算機視覺發展仍有巨大空間,視頻理解難於...
    計算機視覺是人工智慧的一個應用領域,其主要功能是識別圖像中的內容。部分創業公司以計算機視覺為發力點,尋找適合自己的場景,希望在商業落地上有所突破。對於投資人與創業者來說,計算機視覺作為一個技術壁壘較高的領域,其發展程度與應用領域是最能吸引大家關注的。為此健一會專門請到了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梅濤,請他向大家介紹目前計算機視覺的發展水平與實際應用情況。
  • 沈向洋揮別微軟,但微軟人的中國故事沒有劇終
    合併後的微軟人工智慧與研究事業部,最大的特點在於能將研究與產品完美結合。據鈦媒體了解,新合併後的部門主要有四大研發方向來推廣人工智慧技術,分別為智能體(Agents)、應用、服務和基礎設施。也就是說,除了沈向洋團隊本身,新事業部還將信息平臺、小娜cortana、必應、環境計算與機器人團隊納入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