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是「朋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友人」。如【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意即:有好友從遠道而來。
這個看似簡單的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卻經歷了幾次三番,「改旗易幟」的波折。
「朋」原本是個象形兼會意字,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古代社會是以貝殼為貨幣的,相傳在最早的時候,由五枚貝殼穿成的串,就是「一朋」。後來,這種串又被稱作「一系」,兩係為「一朋」。也就是說,一朋應是十枚貝殼。
甲骨文中的「朋」字,就是兩串貝殼的象形:每串之上畫出了三枚貝殼——「三」非確數,而是代表「多」。
郭沫若先生認為上面的一橫代表繩索,它連接著兩串貝殼,構成了古人的「頸飾」——也就是項鍊。但也有學者認為,上面的一橫代表扁擔,古人就是用扁擔挑著一朋朋貝殼,去集市完成交易的。
無論如何,這個圖形都形象地表明了「朋」字的本義。
金文中的「朋」字,與其甲骨文字形相差無幾。但到了秦代的小篆階段,「朋」字卻變成了「鳳」字的金文字形中的一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隨著鑄幣等新的貨幣形式的誕生,「朋」字作為「朋友」之義使用的頻率已經遠遠超出了作為貨幣單位使用的頻率。而且,「朋」字又被賦予了「成群」「群聚」「勾結」等新義。如群居朋(成群地)飛;朋黨——集團、派別,多指為了私利而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的一幫人。這些,都不是簡簡單單兩串貝殼所能表達清楚的。所以,它那有兩串貝殼組成的字形,也漸漸被淘汰了。
由於「鳳」就是這"鳳鳥「,古人認為它是神鳥,是白鳥之王,能讓群鳥集結在一起。所以人們就將」鳳「字借用為」朋「字了。【說文】:」鳳飛,群鳥(跟)從以萬數,故以(之)為朋黨字。「
而發展至隸書階段,「朋」字又來了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變成了並列寫的兩個「月」字,成為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樣子。棄「鳳」而不用的原因有三:「鳳」字的古字過於複雜,難寫難記;以「鳳」代朋,不便與「鳳鳥」的「鳳」進行區別;「朋友」的「朋」還有「同」之義,而「鳳」字卻沒有。而兩「月」相併,簡單明了,又能寓意「同」,所以它就被廣泛採用,沿用至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