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區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屬於燕山山脈與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總體地勢北高南低,是一片,被山與海環繞的靈秀之地,在薊州區北部,有個西井峪村。
村中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著一塊奇石,這裡的居民稱之為「神石」,「神石」的上面布滿了稀奇古怪的黑色符號,既像有人,以雷霆萬鈞之力揮毫於石上,又似上天妙手偶得的寫意畫作,每逢家中老人過壽,人們就會將這種「神石」請出,開壇設供,舉行祭祀,村民說「神石」上的黑色符號是天書,它在保佑著西井峪村福壽安康,風調雨順。
那麼這種被稱之為「天書」的奇石是否存在,當然這種被稱為「天書」的東西是肯定不存在的,那這種「神石」上的黑色符號又是否存在,為了解開神石天書的真相,考察隊來到了天津市薊州區。當考察組來到西井峪村時,可以看到這裡的房子都是用石頭堆積而成的,於是考察組來到了一戶村民家中,詢問後,在老鄉的帶領下考察組來到了「神石」前,這塊石頭為灰色,表面附著了一些凹陷下去的黑色花紋,形狀奇特,既像某種生物,又似一些符號,隨後,攝製組又在其他村民家中,看到了更多形態類似的奇石,有的圖案像是花草,但大多數都形似蝦米,這裡的村民說,由於石頭上的黑色紋路,很多都形似蝦米,因此當地人都把這種石頭叫做「蝦米石」而那些凹陷在青石中的黑色「蝦米」,實際上是上天賜予人間的天書,就出現在西井峪村北面的山上。
緊接著,考察隊來到了西井峪村北面的大山,仔細觀察發現,有兩塊巨石斜插入地面,裸露部分大約有數十平方米,其中一塊巨石上的花紋,仿佛一隻只齊白石筆下,水中遊走的青蝦,而另一塊石頭的圖案則有些不同,猶如一團團綻放的花朵,考察組注意到,無論是青蝦還是花朵,布局形態似乎是偶然天成,不太可能是人力所為,難怪當地村民認為這是上天留給人間的天書,老鄉說,原本周邊還有一些小一點的「神石」,但都被村民捧回了家,看著石塊上密密麻麻,猶如墨痕一樣的印記,人們心生疑惑,這些天書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在上面的奇特圖案又有什麼玄關奧秘呢?其實,像這種巖石上出現奇特圖案符號的景觀並不是只有薊州區。
比如在浙江省得某一處山崖絕壁上,就有與之相似的情景,不過,它上面的圖案不是與蝦米相似,而是類似蝌蚪的形狀,因此,當地人管它叫做蝌蚪文,蝌蚪文所在的山崖呢,被稱為蝌蚪崖,那麼這蝌蚪文究竟是什麼呢?由於蝌蚪文是在一片山崖絕壁上,又距離比較遠,所以考察組只能前往絕壁上利用相機,取回圖案。地質學專家通過照片仔細觀看了蝌蚪崖的畫面後,他說,鏡頭裡面的巖石表面分布著的這些近似球形的凹凸物並不完整,它們大小不一,凹凸不平,並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遠遠望去,的確有幾分相似像蝌蚪一樣的形狀,不過即便這樣,它也並不是人們口中所說的什麼天書,而是億萬年來,地質運動的產物。
專家進一步解釋說,億萬年前地下分布著含有二氧化矽的酸性巖漿,一部分熔巖噴溢過程中,在接近地表處遇到了大量的水成為了大小不一的球形,這些球體密集堆積,就形成了石泡流紋巖,而在之後的另一次火山的噴發,巖漿沒有遇到水,流動中形成的具有特殊花紋的流紋巖。經過地質運動,底殼逐漸升高,不含石泡的普通流紋巖,在抬升過程中遭到劇烈的擠壓作用,在巖體上形成了大量的裂隙,水流隨著裂隙進一步侵蝕,造成了我們之前看到的支離破碎的巖石形態,正是石泡流紋巖和普通流紋巖,這兩種巖石,層疊堆積構成了廣泛分布的陡峻高大的山體,由於石頭成分不同,抗風化能力也有明顯差異,因此山體上逐漸形成了凹凸的層次,遠遠看去,就如同掛在山體間的畫框,而經歷了億萬年漫長歲月的風化剝蝕,靠近山頂的那層巖石表面的球狀凸起。
被逐漸磨平,僅僅留下了圓形的痕跡,專家分析說,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圓球狀的巖石構造非常少見,再加上人們只能在山腳遙遙仰望,卻很難接近這些雲霧籠罩下的高聳巖壁,所以居住在此的村民們,才將形狀特殊的巖石紋理,當做了神話中的「上古天書」蝌蚪文,並流傳出了,仙居石壁存在天書的說法。那麼薊州區西井峪村的「蝦米石」會不會與「蝌蚪文」一樣,都是由於地質運動而產生的呢?考察隊在西井峪村的石頭巷裡進行了仔細搜尋,但並沒有發現任何火山巖的蹤跡,因此專家排除了「蝦米石」與火山活動之間的關聯,他告訴記者,幾億年前,薊州位於海平面以下,直到大約1億年前,這片區域的地殼不斷隆起,才形成了低山丘陵,因而,薊州地區的巖石,基本上都是海相沉積巖。
那麼,既然是海相沉積巖,石頭上的黑色紋路,又類似蝦米,那麼它們會不會就是海洋中的蝦死亡後形成的化石呢?專家說,「蝦米石」是一種白雲巖,據推測,它們很有可能形成於15.7億。至15.6億年前,那時地球上還沒有出現動物,更不要說「蝦」了,因此石頭上的黑色紋路,肯定不是某種動物的化石,至於這種奇特現象的形成,專家認為還需要進行下一步的考察。隨後,專家通過羅盤測量了一下黑色紋路的地層方向和水平夾角,專家說,這裡的石層都是單斜層,一層一層的,都朝著一個方向傾斜。
並未發生褶皺,也就是說,巖石層變形程度比較低,專家認為,「蝦米石」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在遠古時代,大量方解石和一些粘土等物質,受到水,空氣或其他外力的搬運,聚集在此形成軟泥,也就是尚未完全固結的沉積層,隨後地震發生,沉積層中的水分「逃逸」,巖石上出現了大量深淺不一的裂隙,這時周圍環境中的一些有機物和礦物質乘虛而入,將裂隙填充,再經過一系列高壓的成巖作用,最終形成了這種夾雜著黑色物質的白雲巖,至此,「天書神石」的形成原因也有了一定的答案。
專家說,億萬年前,冀州所在的區域是一片淺海,這裡的沉積巖在形成過程中容易受到風浪,地震,火山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形成了「蝦米石」看似不可思議的奇石,他與蝌蚪文一樣,不僅具有觀賞的價值,更有著重要的科研價值,人們與這些奇石面對面,就仿佛在和億萬年前的地球對話,即便曾經翻江倒海,巖漿湧動,但如今卻是無比的安詳寧靜,陪伴著世代生活於此的山民。由於,億萬年的地質運動,不僅造就了蝦米,而且還打造出了西井峪村獨特的地貌環境和巖石特性,也正是依託於環境和巖性,西井峪村的村民,建造了石頭村的建築群落,而這種居住方式也已經成為一種人文景觀,並深深地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這座大山當中的村落,成為了遠離城市喧囂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