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地殼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各個地方的巖石成分不一樣?

2021-01-09 關注未來世界

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大學地球科學學院(the School of Geosciences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賴斯·拉蒂波夫(Rais Latypov)教授剛剛完成了一項研究,論述了地殼所含巖石成分的多樣性和分層結構的由來。

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地表就像現在所看到的月球一樣荒涼,而且布滿了撞擊坑。地表巖石的成分很單一,大多數都是黑黝黝的玄武巖。玄武巖是來自地殼深處的巖漿,噴出後硬化而成。現在人們只有在活躍的火山附近,才能見到這種成分純粹的古老巖石。

地球早期表面巖石風貌與月球相近

距今38億年前,在一個稱為「冥古宙」的時期,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了巨大的熱量,把玄武巖熔化了,形成了巨大的熔巖池,它有幾十公裡深,直徑數千公裡。當然,小行星本身也熔化了,與玄武巖漿融合,發生化學反應,然後分層、凝固,形成了一整塊「原始大陸」。「原始大陸」是現代大陸的基礎,再經歷多次分裂、移動,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大陸板塊。

小行星撞擊會融化巖石

每一次新的小行星撞擊,都會局部地融化撞擊坑附近的巖石,小行星的成分就會融入巖漿。新的巖漿重新分層、凝固,會形成的新的巖石風貌。例如,加拿大Sudbury地區,是地表能見到的最大、最明顯的小行星撞擊熔巖層。那裡的巖石是18.5億年前,一次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產生的。那次撞擊產生了厚度超過5公裡的熔巖層,使當地的地形地貌看起來特色鮮明,可以看到分成許多層的火成巖,還有一些大型的、不連續的黑色巖石。

結語

總之,科學家認為,地殼的主要成分來自地殼深處噴出的巖漿,以及多次與小行星的融合。小行星撞擊地球表面後,巖石熔化,巖漿融合、分層、凝固,才使得地殼表面的巖石呈現層狀結構,並且成分多樣化。越靠近地殼深處的巖石,成分越單一。

相關焦點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地球上的巖石是怎樣形成的?你知道嗎
    巖石分布在地球的各個地方。有些地方雖然從表面上看是泥沙,但下面則是巖石;還有海洋、江河,在水層底下也是巖石。巖石緊緊地裹著地球的外面,人們把它叫做巖石圈,就連地幔的上端也是由巖石構成的。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如此多的巖石呢?瑞典著名博物學家林奈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巖石並非自古就有,它們是時間的孩子。」的確,地球上每一塊巖石都是在地球的演變過程中漸漸形成的。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類木行星的主要構成成分是氫和氦,這也是太陽的主要構成成分。那麼地球等巖石行星的巖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了解地球地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巖石類行星,而水星是最小的巖石行星,水星的質量只有地球質量的5.6%。不過,隨便一顆類木行星都要比地球大上許多。天王星是質量最小的類木行星,但其質量仍然是地球質量的14.5倍。
  • 地球上的礦產資源是怎麼形成的呢?
    山脈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5,他們是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形成的,是巨大的地殼構造板塊相撞的結果。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至今仍因地殼的抬升而不斷長高,隆起的褶皺,大多數山是褶皺山,這是由地球的構造板塊運動形成的。
  • 地球上為什麼有陸地和海洋兩個不同的地方?
    導讀:地球上為什麼有陸地和海洋兩個不同的地方?地球是太陽系中四顆巖石行星之一,其他三顆是火星,金星和水星。但在許多方面,地球都和它們不一樣一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庇護著生命地球表面並不穩定,它通過緩慢但不可阻擋的板塊構造過程不斷自我調整。
  • 共同認識地球上千姿百態的巖石類型
    共同認識地球上千姿百態的巖石類型  ——變質巖  什麼是變質巖:簡單地說就是地下巖石經歷高溫或高壓之後,成分和結構發生改變,形成的新巖石就叫變質巖。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大理巖,就是由石灰巖轉變而來的一種典型的變質巖。
  • 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海洋又是怎麼形成的?
    現在,地球上,海洋的總面積佔整個地球總面積的71%,可以說,地球就是個藍色水球。那你有沒有好奇過,地球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四大洋?海洋是怎麼在地球上形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水是從哪來。這些新形成的水會緩慢地粘附在塵埃雲內部的塵埃顆粒上,積聚成冰晶,最終變成稠密的結冰塵土雲,然後它們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坍塌,與我們剛剛出生的地球相撞,水就來到了地球。但由於高溫,以及缺少大氣,水很容易蒸發,又會重新回到太空,直到地球上火山噴發出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形成大氣層的雛形,這一層剛剛新生的、薄薄的大氣鎖住了逃逸的水分子。
  •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為什麼那麼多石油?
    在這上億年的時間內,經過海陸變遷等地質運動的影響,這些生物沉積物形成沉積巖並被捲入地殼,在地殼內部的高壓下脫氧據化石顯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於35億年前,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用的石油都是上億年前的生物形成的。 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石油生物起源的證據就是「乾酪根」(又被稱為「油母質」),乾酪根是kerogen音譯詞。地球上有大量的乾酪根儲量,據估計全球有10^16噸,這是全球最大的有機物庫,全部埋藏於地下。是全球現生活著的生命體有機物總量的一萬倍。
  •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地球上為什麼那麼多石油?
    這些植物和動物死去之後,身體中的有機物和地殼中的沉澱物進行混合,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沉積層。然後沉積層又在漫長的地殼運動當中,形成了沉積巖以及沉積盆地,於是石油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誕生,並且深埋在地球的地殼深處,等待著人類發現。第二種觀點是非生物形成,一些研究認為地球的地殼當中有很多的碳,其中有一些碳是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 地球是怎麼在一團塵霧中形成的?它又是怎樣駕馭自然界生命的?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就在於理解地球為什麼適合生命存活?我們都了解,與太陽保持適當的距離使地球獲得了恰到好處的光和熱,這就滿足了植物生長的需要。可是僅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假如沒有碳、氫、氮、氧、磷和硫這些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假如地球表面沒有液態的水,生命如何能夠最初形成並發展演化呢?這麼看來,地球不過是在化學成分上比它的其他行星鄰居更適合形成生命。
  • 火星上的地殼是什麼?科學家告訴你研究結果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火星上長滿了巖石並被隕石坑包圍,可能沒有像地球一樣的大陸地殼。相反研究人員提出了另一種理論:結晶巖漿從紅色行星內部湧出。火星車發現了「花崗巖狀」巖石,表明火星大陸地殼與地球相似。但地質可能很複雜,「要製造大陸地殼,你需要長時間釀造其成分。釀造過程很複雜,涉及板塊構造過程,「康奈爾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副教授Esteban Gazel說,Gazel和他的同事們沒有看到火星地殼由板塊構造或真正的大陸地殼引起的跡象。
  • 為什麼大洋地殼的年齡那麼年輕?可以青春永駐?
    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一個很大區別是大洋地殼年輕,只有區區2億年,而大陸則達到40億年。為什麼她可以永葆青春?46億年來的地球難道只有2億年後才有海洋地殼?如果不是,那之前的海洋地殼去哪了?還可以找到他們的痕跡嗎?
  • 最新研究:科學家找到地殼形成的原因
    2月1日,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找到了地殼形成的原因。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地表巖石都是玄武巖,小行星撞擊產生了這種成分的大量過熱撞擊熔池。南非維特沃斯蘭德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Rais Latypov教授說,如果你想了解當時地球表面的樣子,你只需看看月球表面,月球表面就被大量的撞擊坑覆蓋著。然而,研究人員仍然對古代巨大的融化片如何成為「原始大陸」感到困惑。一種理論是,冷卻後,它們可能重新結晶成類似類型的巖石,而小行星不起作用。
  • 火星曾具有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
    原標題:火星曾具有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 火星上多樣的巖石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王小龍)一個由美國、法國、英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稱,他們對「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這顆紅色行星上或許曾經存在過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結構
  •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為什麼還要把兩者區分開?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 答: 先看一下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可以這樣說,地殼包含在巖石圈之中。
  • 火星地殼的形成比地球早1億年
    日前,丹麥等國的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以覆蓋在行星表面的巖石來推論形成生命可能出現的地殼,較之地球,火星早形成了1億年以上,亦即比此前所了解到的更早的時候形成了地殼
  • 澳大利亞這塊石頭體積達數十立方公裡,但地球上最大的巖石不是它
    如果問地球上哪塊石頭最大?那答案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地球了,因為我們的地球本身就是一顆巖石星球,地球的地殼本身就是巖石質地,雖然地殼可以分成很多板塊,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方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但實際上板塊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縫隙,板塊交界處的巖石結合得很緊密,我們甚至可以說地球的地殼本身就是一塊球形巖石。那麼在這一層巖石的下面是什麼呢?地殼的下面是地幔,實際上地幔也是巖石,只不過是處於半融化的狀態。
  • 河水能把地殼衝掉嗎?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介紹一下深部地球的圈層構造。起初,原始地球差不多只是一塊物質成分相對均一的巖石,經過長時間的分異作用才逐漸形成了複雜的層圈結構。地球從裡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上)地幔和地殼之間的分界面叫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真繞口啊),也叫莫霍面(Moho),得名於最早發現它的南斯拉夫地震學家、氣象學家莫霍洛維奇(Andrija Mohoroviic)。毫無疑問,地球最外層——地殼最為我們所熟悉,但相比地球的內部,它在成分上卻最不均一。
  • 艾爾斯巖石形成之謎與傳說
    阿南古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族群之一。 艾爾斯巖石形成的原因 地質運動說 四億五千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巖石。由於地塊的隆起、交疊,使巨巖處於了垂直狀態。大約三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化作用,周圍的砂巖都風化瓦解了,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餘石」。
  • 好奇號:火星曾有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
    一個由美國、法國、英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稱,他們對「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這顆紅色行星上或許曾經存在過與地球類似的大陸地殼結構。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描述了「好奇號」火星車探測過的20個火星巖石樣本,並論述了為什麼他們認為這顆行星的歷史和人們之前想像的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