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離散盤

2020-12-06 神燈探奇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永不停息。

上幾期,我們介紹了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和對人類威脅最大的近地天體,並且離開了內太陽系,在海王星內天體中探索了一番,了解了半人馬小行星,又來到海王星外天體區域中,領略了太陽系形成初期遺留下的柯伊伯帶。這一期,我們來介紹下與柯伊伯帶相交的離散盤(Scattered Disc)。

圖中白色標註的天體為離散盤天體

圖片版權(By Renerpho - Own work,form wiki, CC BY-SA 4.0)

離散盤(Scattered Disc)

離散盤是海王星外天體中非常獨特的一個群體,其中的離散盤天體(也稱「黃道離散天體」)有著極高的偏心率和軌道傾角。和柯伊伯帶類似(詳情強參照「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柯伊伯帶),它或形成於太陽系初期,海王星和天王星向外遷徙時所形成。它的內邊緣與柯伊伯帶重合,位於30-50個天文單位之間(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外邊緣卻延伸到100多個天文單位之外。

太陽系形成的過程(Courtesy NASA/JPL-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

起源:離散盤的起源目前仍然不太清楚,但是許多天文學家都認為,在太陽系形成之初,由於木星和土星軌道發生了變化,迫使天王星和海王星向更加遙遠的繞日軌道遷徙。它們穿過了大型行星形成後殘留的天體區域(原始柯伊伯帶),它們強大的引力將許多天體攝動向太陽。最外層的海王星在向內攝動天體的時候,它的軌道隨之繼續向外,在到達目前所在位置的時候,與它的軌道呈弱共振關係或強共振關係邊緣的跨海王星天體會被攝動入高傾角和高離心率的軌道內,這些天體所形成的集合,我們就稱之為離散盤,離散盤內的天體,我們就稱之為離散盤天體,或黃道離散天體。

鬩神星(Eris)

圖片版權(By NASA, ESA, and A. Schaller (for STScI),from wiki, CC BY 4.0,)

特徵:離散盤天體都有著高傾角和高離心率。它們的近日點大都在柯伊伯帶的範圍內(30-50個天文單位),遠日點卻要「甩出」100多個天文單位。離散盤雖然和柯伊伯帶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兩者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上文提到離散盤天體是由大型行星引力攝動而形成,它們的軌道非常不穩定,幾乎所有的離散盤天體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都會因引力攝動而向外到達奧爾特雲或遠離太陽系,或者向內形成半人馬小行星或被大型行星的引力牽引,變成大型行星的特洛伊小行星,甚至衛星。

離散盤天體大多都是由水和甲烷等低密度,易揮發(升華)的物質構成,和柯伊伯帶天體中具有甲烷的星體不同,離散盤天體因為遠日點時離太陽過遠,無法像柯伊伯帶天體那樣,將甲烷等化合物通過紫外線照射轉化成託林(tholin)等呈紅色的物質(或者說在近日點時形成的託林又會在星體遠離太陽的過程中被凝結的甲烷冰從新覆蓋),這也是為什麼離散盤天體的顏色相較於柯伊伯帶天體偏灰色和白色的原因。

代表:

鬩神星(Eris):鬩神星是典型的離散盤天體,它與太陽的最遠距離(遠日點)約為97.65天文單位,最近距離(近日點)約為37.91天文單位。軌道傾角為44度,偏心率高達0.4。它完成一個繞日軌道運行需要557個地球年。(詳情請參照「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

鬩神星高度傾斜的軌道

圖片版權(By User: Orionist - Own work, form wiki,CC BY-SA 3.0)

補充:目前天文學界對於離散盤天體和半人馬小行星(詳情請參照「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半人馬小行星)的區分越來越模糊,小行星中心甚至將兩者一起列表,因為離散盤天體是太陽系短期彗星的發源地,離散盤天體由於不穩定的軌道等原因,有時會被攝動入海王星內天體範圍中,成為半人馬小行星。半人馬小行星最終又會因為其它大型行星的引力攝動,向內太陽系進發,從而成為短期彗星。可以說,半人馬小行星只不過是離散盤天體轉變成太陽系短期彗星的中間形態罷了。

好了,對於離散盤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在未來的幾期,我們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相關文章。如果您的基因中同樣包含的「好奇」片段,請關注我們。

#離散盤#

相關焦點

  • 「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柯伊伯帶
    那些被海王星引力攝動射向太陽的天體,又會被木星的強大引力所控制,有的形成了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有的則攝動向奧爾特雲或者拋出太陽系。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大型行星的互換位置和遷移運動,使得原始的柯伊伯帶丟失了至少90%的天體質量。
  •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行星——水星(Mercury)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恆星——恆星的消亡(Death&Remnant))並且上一期「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星體——太陽系星體的劃分。未來幾期,我們會給大家帶來太陽系八大行星和其衛星的專題。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關注本百家號。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行星——水星(Mercury)「專題」你所不知道的行星——金星(Venus)「專題-行星」你所不知道的行星—地球(Earth)「專題-行星」你所不知道的行星—火星(Mars)等,請點擊進入本百家號查閱其他內容。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妊神星(Haumea)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和離我們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還有那質量最大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 。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鳥神星(Makemake)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和離我們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 還有那質量最大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 。
  • 「專題-行星」你所不知道的行星—土星(Saturn)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專題-行星」你所不知道的行星—海王星(Neptune)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創神星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專題-星雲」你所不知道的星雲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
  • 太陽系邊緣在哪!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太陽系有多大還不清楚!
    我們平時說的太陽系都是內太陽系,中部太陽系,海王星之外的區域我們還一無所知!廣義上的太陽系我們知道,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巖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的小巖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此外,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那麼,太陽系究竟有多大?它的盡頭又在哪裡呢?
  • 為什麼奧爾特星雲是太陽系的邊緣?
    你所不知道的星雲,奧爾特星雲。同樣由海王星外天體組成的柯伊伯帶和離散盤與太陽的距離不到奧爾特雲的千分之一。奧爾特雲的外邊緣標誌著太陽繫結構上的邊緣,也是太陽引力影響範圍的邊緣。
  •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海洋—深海帶(Abyssopelagic zone)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與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K15·通識·028·柯伊伯帶、離散盤和奧爾特雲
    今天開始,我們將探索海王星外更遠的範圍,筆鋒直戳太陽系的邊緣……海王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它距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45億千米。再向外圍,就進入柯伊伯帶了。被降級的冥王星大致位於柯伊伯帶內側位置。
  •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恆星——主序星(Main Sequence)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你知道,太陽系,有可能存在全新的行星嗎?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原來,有九大行星。自從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威廉·湯博,發現冥王星之後,它就被人們認定是太陽系內部最外邊的行星,還冠以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稱號。但在此後75年左右的時間裡,新的研究和發現,嚴重挑戰了,冥王星第九大行星的地位。
  • 太陽系是被創造出來的?
    一、月球沒有磁場,是因為內部的奇異元素造成的「反引力」現象,月球本身就是「反重力星球」。月球表面的鐵粉都是隕石襲擊產生的,月球本身只有「100%純鐵」,而這種純鐵「無引力」,在地球上是無法製造的。月球正面和背面的重力場是完全不一樣的。
  •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恆星——原恆星(Protostars)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月球硬幣、像素地球、AR太陽系、星座筆記本,「宇宙周邊」帶回家
    陪你邊玩邊學,每天漲點新知識探索宇宙太空一直是人類的目標和夢想,而隨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中國的航天探索事業也將進入新的階段。是時候把「宇宙周邊」帶回家了:下面這些生動的模型與AR效果,讓燦爛星河直接出現在你的面前。
  • 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什麼位置?是郊區嗎?
    至今已可確認一切的太陽系外影像,是經由蟲洞口進入一百二十億公裡內,或者經過「太陽系皮殼望遠鏡」才看的到外面情況。換言之,太陽系的三十億到一百億公裡的地方有很大的學問,到達一百二十億到二百五十億公裡,太陽風也會被阻擋在此處,成了雞蛋殼,而這一個殼的厚度是七十億公裡,彷佛是一個超級巨大的望遠鏡片,只有在鏡片內才能觀看到太陽系外的風景。
  • 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創神星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