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永不停息。
前幾期,我們對於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做了初步的介紹,「專題」你所不知道的行星——水星(Mercury)「專題」你所不知道的行星——金星(Venus)「專題-行星」你所不知道的行星—地球(Earth)「專題-行星」你所不知道的行星—火星(Mars)等,請點擊進入本百家號查閱其他內容。這一期,我們來看一看被「開除」的行星-冥王星(Pluto)
冥王星(Pluto)

圖片版權(By PlanetUser - Own work, CC BY-SA 4.0)
我們在先前文章中介紹了太陽系星體的分類(「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星體——太陽系星體的劃分),我們可以得知冥王星之所以被「開除」行星之列是因為冥王星無法清除其軌道周圍的其他星體。清除其軌道周圍的其他星體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星體的公轉軌道上,沒有與它質量相仿的其他星體,它在其軌道上的引力佔主導地位。冥王星是一顆柯伊伯帶天體,在柯伊伯帶上存在著許多其他的小型天體,有的質量甚至可以和冥王星比肩。而且2005年,柯伊伯帶以外的邊緣地帶(離散盤)發現了一顆比冥王星質量還大出27%的星體,此星體名為鬩神星(Eris)。以上原因導致了2006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定義為了矮行星。
命名:冥王星是以古羅馬神話中的冥界之神Pluto(拉丁語: Plūtō; 希臘語: Πλοτων)來命名,它是主宰死亡和靈魂的神靈,也同時掌管著地下的財富(礦產等),他與古希臘神話中的哈迪斯(Hades)對應。他與朱庇特(木星)及尼普頓(海王星)是兄弟,三人分別掌控著天界,世間,和冥界。由於Pluto是冥神,在中國等亞洲國家,人們就將這個星名譯作「冥王星」。

圖片版權(By User:Mel22 - Commons, CC BY 3.0)
數據:冥王星的半徑有1151公裡,是地球的1/6。 如果把地球比作籃球,那麼冥王星就和桌球一樣大。冥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9億公裡,約39個天文單位(AU)。 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陽光到達冥王星大約需要5.5小時。 冥王星有一個巖石核心,其上被水冰覆蓋。在星球表面則是一層甲烷和氨的「雪」。冥王星的表面溫度低達-226至-240攝氏度之間。它的公轉軌道呈橢圓形,近日點甚至比海王星還要接近太陽(因為軌道共振等原因,兩者不會碰撞),在近日點時,星球表面的甲烷和氨就會升華成薄薄的大氣,在遠日點時大氣又會凝結並「降雪」到星球表面。冥王星的磁場至今還是一個謎,沒有被探測過,但是科學家通過它的質量和自轉周期估計,冥王星有著極其微弱的磁場,甚至可能沒有。
時間:冥王星的自轉周期為153小時。因為它距離太陽太過遙遠,致使它的公轉周期長達248個地球年,約90465個地球日。冥王星的旋轉軸相對於它的公轉軌道平面呈54度的夾角(地球為23.4度),並且冥王星公轉軌道平面與其他衛星的黃道面呈至少17度的夾角。冥王星的自轉的方向也是逆向,如同金星和天王星。
圖片版權(Wiki CC BY-SA 3.0)
衛星:冥王星有5個已知的衛星,分別為冥衛一(Charon), 冥衛二(Nix), 冥衛三(Hydra), 冥衛四(Kerberos) 和冥衛五(Styx)。冥王星的衛星系統可能是在太陽系形成早期,一顆大型的星體撞擊其表面所形成的,並且也幹擾了它的自轉方向。冥衛一是最大的一顆衛星,它的大小相當於冥王星的一半,在太陽系衛星系統中,屬於比例最大的衛星。它離冥王星僅有19640公裡,月亮離地球距離是它們距離的20倍。其他四個衛星就要小得多,並且它們自身的重力無法克服其剛體力,無法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因此都呈不規則的形狀。
探索:NASA於2006年1月19日,發射宇航探測器「新視野號」,對冥王星,冥王星衛星及柯伊伯帶進行探索任務。當時冥王星是唯一一個沒有被人類宇航探測器觀測過的行星,然而2006年中旬,它就被歸為了矮行星。這倒沒有妨礙任務的進行,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及其衛星系統,傳回了許多有價值的照片和星體數據,此後探測器就進入了柯伊伯帶進行下一步任務。
好了,對於冥王星的星球屬性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滋養我們基因中的「好奇」,使我們的腳印踏遍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地方。
#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