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永不停息。
上幾期,我們介紹了目前被IAU(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的5個矮行星:冥王星,穀神星,鳥神星,鬩神星,妊神星。這一期我們來看看候補的矮行星-創神星。如果您對於太陽系星體的劃分還不太清楚,請參照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星體——太陽系星體的劃分
創神星(50000 Quaoar)
創神星是一顆外海王星體,位於柯伊伯帶。創神星還沒有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正式承認為矮行星,但它滿足了矮行星的所有要求。
命名: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命名約定,非共振的柯伊伯帶天體將以創造神來命名。因此創神星是以位於南加州的美洲原住民通格瓦部族的神話中神靈Quaoar來命名,Quaoar是通格瓦族的創世之神。在中國,人們就將這個星名譯作「創神星」。
圖片版權(By Good202 - Own work from Fandom CC BY-SA 4.0)
參數:經過科學家多年來的地面觀測,對於創神星樣子有了大致的了解,創神星的半徑為530公裡,是地球的1/12。 如果把地球比作籃球,那麼創神星就和玻璃彈珠一樣大。創神星也是一顆柯伊伯帶天體,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65.4億公裡,約43.7個天文單位(AU)。 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它與太陽的最大距離(遠日點)約為45天文單位,最近距離(近日點)約為42天文單位。它的公轉軌道近乎圓形,軌道的偏心率僅僅才0.04。在冥王星遠日點時,創神星甚至比冥王星還要接近太陽,陽光到達創神星大約需要5個多小時。天文學家認為,創神星與不少柯伊伯帶天體相似,均是由巖石和冰的混合物構成的,反照率大約為0.127,其反照率之低意味著天體外層的冰已消失。創神星的自然溫度為-218.2攝氏度。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其星球表面存在少量固體的甲烷和乙烷,還有一些結晶水冰。
圖片版權(User:Eurocommuter - Plotted by a program written by the author,From wiki,CC BY-SA 3.0)
時間:創神星是位於柯伊伯帶內的天體,這致使了它的公轉周期相當漫長,大約288.8個地球年它才會完成一個軌道運行。它的自轉周期為17.68小時。創神星公轉軌道平面與其他行星的黃道面呈8度的夾角
圖片版權(Wiki CC BY-SA 3.0)
衛星和星環:創神星目前發現只有一個天然衛星,它是2006年2月14日由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廣角相機發現的,它的直徑約為170公裡,公轉周期約12.5天,它距離創神星約14500公裡。創衛一的英文名為萬斯(Weywot),他是創世之神Quaoar的兒子,是通格瓦族的天空之神。創神星至今沒有發現星環。
探索:目前人類對於創神星的所有了解都來自世界各地地面望遠鏡的觀測和NASA的哈勃天文望遠鏡。
好了,對於創神星的星球屬性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滋養我們基因中的「好奇」,使我們的腳印踏遍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地方。
#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