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理論認為,光子可以揭示「有質量的引力子」
光子可以揭示「大質量引力」,新的理論認為,與世界上最敏感的引力波探測器相比,這是一個激進的新設計。圖解:兩顆中子星合併的藝術家插圖。通過測量雷射穿過一段長距離所需的時間,探測器可以測出時空變化的大小。但是由於變化微弱,需要極其敏感的設備和統計模型才能探測出來。在這篇新論文中,三位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通過尋找引力子(帶有重力的理論粒子)和光量子(組成光的微粒子)之間直接相互作用的效應來捕捉引力波。
-
新理論認為,光子可以揭示「宏觀引力」的秘密
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站(LIGO)在這篇新論文中,三位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通過尋找引力子(攜帶引力的理論粒子印度焦特布爾印度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和這篇新論文的合著者蘇比希什·班納吉(Subhashish Banerjee)說,通過研究這些光子與引力子相互作用後的性質,我們應該能夠重建引力波的性質。班納吉說,這種探測器比現有探測器更便宜、更容易建立。「測量光子是人們非常了解的事情,」班納吉告訴《生活科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而且絕對比LIGO的設置更具挑戰性。」
-
無質量粒子如何體驗重力?
物體由於重力而落到地球上;由於地心引力,地球把自己拉進一個球體;衛星圍繞行星運行,行星圍繞太陽運行是由於引力的作用;以此類推,規模越來越大。牛頓定律簡單而深刻:具有質量的物體相互吸引只依賴於它們的質量、距離和宇宙引力常數。那麼,沒有質量的粒子,比如光子,是如何體驗重力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但是我們對引力最深刻的理解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
-
揭開幹涉衍射形成明暗相間條紋的根本原因
②不同質量的光子內部結合力不同,質量較小的光子內部結合力較大、質量較大的光子內部結合力較小。③不同質量的光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質量較小的光子可以吸收其它物質變成質量較大的光子,質量較大的光子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34;拋棄部分質量變成質量較小的光子。④光子的質量遠遠大於引力子的質量,光子不能吸收單個的引力子卻可以同吸收若干個引力子形成質量更大的且能夠穩定存在的光子。
-
從理論與實驗角度解讀: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
首先,從理論上來說,光子沒有靜質量是一個假設,並且很多其它物理理論依賴於它。事實上,假設是可以修改的,如果非要假設光子有靜質量也行,只不過受其影響的理論都要做出相應的修訂。而這些理論,目前在光子沒有靜質量的假設之上工作的很好,也得到了大量實驗的驗證。那麼,為什麼最開始會假設光子沒有靜質量呢?
-
如果光沒有質量,為什麼它會受重力影響呢?
的確,光沒有靜質量,但是它其實有多種正常質量。技術上對質量的定義並不適用於光。但是,通過限制光我們有意料之中的發現,光有質量,光產生、也受重力影響。這僅是把重量重新定義為靜質量的難題之一。質量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多數情況下,光表現為質量。在處理重力和無約束光時,將運動方程視為彎曲的空間/時間是很方便的,但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計算工具,而不是一個基本的揭示。無論如何,因為光只以光速傳播,它的引力行為比簡單的的加速度要複雜的多。注意,由於重力使光彎曲,那麼光一定也有重力。
-
如果光沒有質量,那為什麼又會受重力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這一問題(其實還有更多原因,我先從這兩方面下手):重力並不是來源於靜止質量,而是能量。對於大多數物體,其質能佔據主導地位,牛頓稱為質量。而光子是有能量的。由E=MC2可知,光子確實有動能質量。「動能質量」這個術語在今天已經不常用了,但在過去幾十年中,這一術語深深影響著諸多物理學家。
-
如果光沒有質量,那為什麼又會受重力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這一問題(其實還有更多原因,我先從這兩方面下手):重力並不是來源於靜止質量,而是能量。對於大多數物體,其質能佔據主導地位,牛頓稱為質量。而光子是有能量的。由E=MC2可知,光子確實有動能質量。「動能質量」這個術語在今天已經不常用了,但在過去幾十年中,這一術語深深影響著諸多物理學家。
-
單縫衍射條紋形成原因新解
本章概要:很多人都知道引力作用能夠使光線偏轉,這說明引力作用有可能是導致衍射現象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們簡單地認為光子在連續變化的引力作用下只能連續偏轉從而形成連續的亮區,看到單縫衍射形成的明暗相間條紋時大部分人都退縮了,沒有去深入思考光子和引力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絕大部分人認為光的粒子模型解釋不了單縫衍射現象而選擇了放棄,甚至愛因斯坦明確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後他們也沒有勇氣用光的粒子模型重新審視單縫衍射現象
-
如果光沒有質量,為什麼它會被重力影響?
如果光沒有質量,重力如何能使它彎曲呢?這是一個簡短的回答版本:根據廣義相對論,即一個通過了迄今為止所有實驗性和觀察性測試並且極其精準的關於引力的理論,重力是受質能影響產生的時空彎曲。重力不會對光產生影響,光在時空中沿直線運動。然而,質能將那些沿直線運動的光變成曲線路徑。這裡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光沿網格線傳播;正如大家所知,當接近質量時這些線路不再是直的而是被彎曲了。這是光受到引力作用而彎曲但這不是光受到重力的影響,而是空間本身被質能彎曲了:這就是引力(這幅圖實際上很好地反映了發生在GR中的事情)。
-
大質量恆星「出生」要排隊 新觀測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稠密氣體「孕育」恆星有規可循 恆星往往誕生於星系內部的分子雲中,大質量恆星也不例外,因此這類能夠孕育恆星的分子雲也被稱為恆星形成區。 此前觀測表明,分子雲中最緻密的部分——分子雲核才是恆星形成的場所。因此,揭示分子雲中稠密分子氣體的分布,是研究恆星形成的關鍵。然而,受限於目前望遠鏡的解析度,以往學界缺乏對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內部稠密分子分布的系統研究。
-
變化的引力場促使光子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
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就已經通過觀測證實:從遙遠星系發出的光經過太陽表面時會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彎曲(引力透鏡現象),說明光子確實會受到引力作用,太陽引力作用可以使光線偏離原來的運動軌跡;據此推理,既然引力作用可以使光線偏離原來的運動軌跡,那麼任何不透明物體都有質量並存在引力作用也會使光線偏離原來的運動軌跡,不論單縫還是雙縫都是由物質實體組成的當然存在引力作用,所以光通過縫發生彎曲(偏轉)這個觀點至少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
單縫衍射條紋形成原因分析
在光學發展史上,波動說和微粒說兩種觀點不斷交鋒,雖然在二十世紀物質波理論(認為任何物質包括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為兩者的爭論暫時劃上了句號,此後人們認為,解釋幹涉衍射現象就要用到波動理論,解釋光電效應、光在真空中的傳播就要用到微粒模型,兩者互不相干又神奇地共存於一個微觀粒子上,雖然暫時平息了爭論,但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延遲選擇實驗深刻揭示了物質波理論的巨大隱患,也孕育了物理學取得重大發展的新機
-
什麼是光子的質量?
在經典電磁理論中,光的能量是E,動量是p,它們之間的關係是E = pc。量子力學引入了這樣一種觀點:光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粒子」的集合:光子。即使光子不能靜止,所以靜止質量的觀點不能真的適用於他們,但我們肯定能把光的「粒子」帶入摺疊方程(1),只要考慮到它們沒有靜止質量。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70億年前,兩個大黑洞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黑洞。這是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碰撞,而在碰撞中形成的新黑洞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事實上,因為太大了,物理學家根本不確定它是否存在。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70億年前,兩個大黑洞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黑洞。這是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碰撞,而在碰撞中形成的新黑洞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事實上,因為太大了,物理學家根本不確定它是否存在。
-
如果光子沒有質量,它是怎麼受到引力的影響的?
量子力學引入了一種思想,即光可以看作是「粒子」的集合:光子。儘管光子是「停不下來的」所以靜止質量的概念並不適用於他們,我們可以通過僅認為他們沒有靜止質量並把這些粒子引進等式(1)的摺疊中。如此一來,等式(1)就給出了了光的正確表達式還沒什麼「壞處」。等式(1)現在能用來應用於物質和光的「顆粒」。它現在是一個完整而且很有用的公式。
-
負質量、量子引力理論解開密碼
蟲洞,宇宙中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隧道,極其不穩定,即使一個光子滑下隧道,蟲洞也會在瞬間關閉。 一個問題是:它們在形成後很快就會坍塌。 事件視界、負質量、蟲洞 蟲洞之所以如此不穩定,是因為本質上,它們是由兩個相互接觸的黑洞、白洞組成的,在它們的奇點處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隧道。
-
對光速的新修正可以解釋SN1987中微子的爆發
對於理論物理學家來說,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引力如何作用於量子物體(比如光子)。天文觀測多次表明,光會受到引力場的吸引。傳統上這是用廣義相對論來描述的:引力場使得時空彎曲,當光通過彎曲區域時,它的速度會減慢(並略微偏轉)。在量子電動力學中,在空間中穿梭傳送的光子偶爾會與自身湮滅,產生一對虛擬的正負電子。不久之後,電子和正電子重新結合形成光子。
-
捕獲光子的新理論,旨在推動量子計算機發展!
使用光粒子(光子)而不是電子來傳輸和處理數據的量子計算機,有望開創一個研究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實現救命藥物和新技術所需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光子是量子計算很有希望的候選者,因為它們可以在不丟失信息的情況下長距離傳播,但當它們存儲在物質中時,就會變得脆弱,易受退相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