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杭州、蘇州「金三角」的中心,浙江省桐鄉市的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前些年,農家樂旅遊熱度漸起時,桐鄉許多農村建起了不少農家樂。目前,它們發展狀況如何?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大部分粗放式農家樂早已關門歇業,另一部分則朝著現代農莊模式發展。升級後的農家樂,經營得愈發紅火。
遊客眼光越來越挑,粗放式農家樂難以為繼
7月4日,記者來到桐鄉市石門鎮桂花村,曾經火爆一時的桂緣草堂農家樂已經關門,經營者姚洪根重新做起了畜禽養殖的生意。談起過往,姚洪根還有些激動。桂花村裡有大小桂花樹1.5萬餘棵,是浙北特有的生態名勝村。每到9、10月,遊客滿村都是。2006年,姚洪根瞅準商機,聯合幾個村民在村裡首先辦起了農家樂。起初,每年桂花節期間,每天入帳超萬元。只是兩個月的花期一過,遊客量驟減。不過僅靠零星散客也能保本。每年的桂花節,成了姚洪根最主要的期待。
「像姚洪根這樣由本地村民自主開辦的農家樂,前些年較為普遍。」桐鄉市農辦綜合調研科科長周長金分析,在農家樂旅遊市場還沒飽和的時候,村民自辦的農家樂雖然只懂得做做農家菜,但也能賺到錢。但隨著農家樂數量增多,行業競爭不斷加劇,市場利潤逐漸攤薄,他們就要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現實確實如此。近年來,村裡辦節慶的做法逐漸被其他地區模仿。「龍舟節」「菊花節」「梨花節」在各村紛紛亮相,桂花村的遊客已不如往年。2015年,姚洪根無奈關停了農家樂。
擁有便捷的交通、知名的景觀等便利條件,桂花村農家樂為何沒能持續火爆?在周長金看來,農家樂經營管理水平低、硬體設施不足、「主人文化」缺失、文化挖掘不足等問題,都是制約農家樂健康發展的因素。「另外,從大城市過來的遊客眼光越來越『挑』,農家樂如果只停留在『吃農家菜』肯定不行。」周長金表示,如今想讓遊客願意來、留得住,農家樂旅遊必須放棄粗放式發展,邁上升級之路。
土地、資金、人才政策支持,現代農莊發展加速
隨著時間推移,農家樂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近幾年,「洗牌」過程更是加速。一邊,不少村裡的農家樂陸續倒閉;另一邊,不少人卻又加入辦農家樂的大軍中來。
7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桐鄉市洲泉鎮湘溪村的豬舍裡莊園,老遠就聽到遊客在嬉戲。佔地325畝的莊園裡,帳篷露營、垂釣、小豬賽跑區、龍蝦池、野火飯廳、飛豬館、小動物互動體驗區等特色項目區每個都聚集著不少遊客。「周末這裡一天要接待上千人。」莊園負責人沈夢佳對莊園裡的遊客量很滿意,「現在單純來村裡吃農家飯的人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開農家樂,就要做大、做精、做特色。我們的莊園,是農家樂的升級版。」
為了打造農家樂的升級版,2014年桐鄉市出臺「大力發展現代莊園經濟」的實施意見,為以往無序、粗放的農家樂發展指出了一條新路。
「莊園經濟和農家樂有著類似的體驗形式,但其內涵更豐富,需要集中一定規模的土地,投入現代化生產要素,實行農、工、貿、旅一體化經營,是農旅融合發展的一種新業態。」桐鄉市農辦副主任徐傑進一步解釋,「以往的農家樂形式簡單,桐鄉在區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並沒有好好利用,屬於『守著金礦討飯吃』。如今發展莊園經濟,可以利用手頭資源,更好地將農村旅遊做大、做強。」
想要做大,土地問題成為農莊建設的關鍵所在。桐鄉市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動土地流轉集聚。2015年,在石門鎮春麗橋村,想拓展餐飲業的四季果園農莊面臨缺少建設用地的問題。市農辦、建設局等部門積極協調,為農莊提供了3畝建設用地,四季果園得以大展身手,僅去年春節前後承接的年會酒席就有1000多桌。據統計,桐鄉市目前已為各地農莊解決建設用地近百畝。
除去土地,資金問題也是農莊建設的攔路虎。桐鄉市建立國有農業投融資公司,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和金融的放大作用,目前已發放上億元涉農貸款。同時,桐鄉市財政全額投入3000萬元註冊,成立了桐鄉市農信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已累計擔保涉農貸款金額數十億元。目前已形成「多元投資、招商引資、銀行藉資、向上爭資、民間籌資」的多元化招商融資平臺,為桐鄉農莊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做慣了農家樂這樣的小本經營,大麻鎮湘溪水產的農家樂負責人張建國在轉型初期總是不習慣。來到豬舍裡莊園考察,看到豐富的經營業態,也十分想學。為了讓張建國們少走創業彎路,桐鄉市專門組織全市農業領頭人員參加農莊經營培訓。不獨在本市學習,近年來還與臺灣農業協會持續開展「百大青農」培訓計劃,一大批青年農民分批次到臺灣參加為期3個月的深層次培訓。如今,像張建國這樣的青年農民,不少已經成為桐鄉農莊發展的領軍人物。
村容村貌配套,農旅發展讓村民享受紅利
這個夏天,位於正福村的荷博園內,湖面上綻放著無數的荷花。走進村裡,白牆黛瓦的徽派民居在綠植包圍中格外顯眼。來村裡農莊遊玩的客人對村容村貌紛紛點讚。「農莊高標準發展,周邊村容村貌也必須配套」,依據這一要求,桐鄉市高標準推進美麗鄉村工程。幾年來,一大批具有鄉土氣息、江南韻味的浙派村莊紛紛亮相,與高標準的農莊相得益彰。
網際網路小鎮烏鎮、毛衫時尚小鎮濮院、運河古鎮石門……發展農莊經濟,桐鄉格外重視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如今,桐鄉各地均有自己的優勢文化資源。與此同時,整合周邊文化旅遊資源成為不少經營者增加客流量的法寶。在稻鄉人家,負責人就與周邊福嚴寺、新市古鎮等景點合作,抱團發展。優勢資源的整合疊加,不僅讓遊客省了錢,也讓農家樂有了固定客流量。
當下,桐鄉市各地農莊發展雖有大有小,但在市農辦、旅遊等部門的指引下,牢牢堅守高質量、高起點的發展標準,讓經營者有了穩定的客流量。吸取以往教訓的石門鎮桂花村,加大了對歷史遺蹟、江南民俗等文化資源的挖掘。「淡季的時候,村裡民俗表演會定期上演,小羊羔、土鴨等農產品也早已名聲在外。炒年糕、垂釣、燒烤等體驗活動四季都可以參與。」桂花村黨支部書記鍾明富介紹。
農莊的不斷發展,讓周邊村民享受到農業旅遊帶來的紅利。在鳳鳴街道的紅冠饗莊農家樂,老闆吳曉傑就做起了「旅遊+農業」融合的生意。前面開農家樂,後面大片的林地養雞,100多畝的養殖場變身一座土雞莊園。吳曉傑還發動村裡其他養雞戶一起合作,帶動大家共同致富。據介紹,農莊每月能賣出5萬多隻土雞;在豬舍裡莊園,30多位村民在這裡工作,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收入,村民老沈說:「這裡工資穩定,比以前種地可強多了。」
目前,桐鄉市已擁有市級以上農家樂特色村(點)21家,其中省級以上7家,此外還擁有市級以上休閒觀光農業園13家。2017年,全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接待遊客55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億元。
從以前低端農家樂的散亂式發展,到如今走高質量農莊式發展,桐鄉市的農家樂按下了更新升級鍵。對於未來,徐傑表示:「桐鄉現代農莊建設開展3年,就調研結果來看,目前還存在資產回報率低、技術人才儲備缺乏、宣傳推介平臺偏少等不足。未來,桐鄉還將進一步規範經營管理,促進聯結帶動,逐步引導農莊向現代化、生態化、特色化、融合化方向發展,努力打造農業產業新高地和休閒旅遊新目的地。」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5日 11 版)
(責編:趙爽、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