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徹骨】
武漢10年同期最冷 多地出現冰掛奇景
長江日報訊(記者龔萍 通訊員李旻)-8.5℃!8日早間我市的最低溫刷新今冬以來新紀錄。截至到下午4時,最高氣溫才緩慢升至3.7℃,早間到午間有很多地方依舊呈現結冰狀態,說明氣溫仍然較低。
根據市氣象部門天氣預報,預計未來三天,受高空偏北氣流控制,我市以晴或多雲天氣為主,最低溫會緩慢回升,但總體來看,氣溫仍然較以往要低,須注意防寒保暖。
馬鞍山森林公園北門附近樹木現冰掛。孫鼎鼎 攝
昨日武漢進入速凍模式,氣溫降至零下8.5攝氏度。武漢音樂學院解放路校區北門內的一處噴泉,一夜間,上下兩層共結出了百餘根長短不一的冰掛,最長的達1米多。許多學生掏出手機在此「打卡」。 楚天都市報記者宋枕濤攝影報導
光谷步行街一處噴水池結了厚厚一層冰。(來源: 楚天都市報)
8日早間的很多武漢人喊冷,究竟是不是今年特別冷?
市氣象部門查閱歷史氣象數據,從2011年到2020年1月上旬,最低氣溫出現在2013年,僅為-7.2℃,武漢8日的氣溫更低,意味著這是最近10年最冷的一個1月上旬最低溫。
武漢市未來三天天氣預報:
2021年1月9日:多雲間晴天,偏北風2到3級,-6℃~6℃,中心城區-4℃~7℃
2021年1月10日:多雲到陰天,偏北風2到3級,-5℃~5℃,中心城區-3℃~6℃
2021年1月11日:多雲到晴天,偏北風3到4級,陣風5級,-3℃~8℃,中心城區-2℃~9℃
【暖心窩】
蹚著刺骨水搶修水管 城市因他們溫暖有序
光谷街頭有軌電車安全員頂著寒風在路口指揮。
寒冷的清晨,中北路水管爆了-8.5℃!
他蹚在刺骨的水中搶修水管
夏大章正在水管破裂處研究解決方案。長江日報記者王怡人 攝
8日一早,武漢市民出門發現,戶外有水的地方都結了冰,戶外的水龍頭,由於滴水形成了冰柱;小區裡的水池,也結出厚厚的冰。根據氣象部門監測,武漢最低氣溫降至近零下8.5℃,刷新入冬以來的最低溫。
這麼冷的天,當你還在溫暖的被子裡時,卻有人蹚在寒冷刺骨的水中搶修水管。
6時許,武昌中北路水管破裂,水破管而出湧到路面。
市自來水公司維修工程處副主任夏大章很快趕到現場,「當時顯示氣溫是零下9℃,體感溫度更低。」
天色很暗加之路面積水,夏大章和同事們蹚著沒過腳踝的水一步一步找破裂點位。15分鐘後,他們在積水中找到水管破裂處。
夏大章不顧已經溼透凍僵的雙腳,一方面通知緊急停水,一方面聯繫工程設備,組織抽水、撒鹽、鋪防滑墊……把這一切都安排妥當,他的腳幾乎失去知覺。兩個多小時後,夏大章才回單位換了鞋。
9時許,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水管破裂現場。此時室外氣溫仍在零下3℃左右,幾十名水務搶修人員正在忙碌。返回現場的夏大章正蹲在水管破裂處研究搶修方案。
記者隨夏大章沿中北路一路巡查。在現場走了一個小時,穿了裡三層加上羽絨服的記者仍凍得不行,裸露在外的臉和手刺骨生疼,呼出的熱氣打溼了口罩。夏大章說:「今天確實比往常冷,不過我們必須堅守,直到搶修完成才能離開。」
夏大章說,此次搶修力爭在9日早上完成。也就是說,包括夏大章在內的這些搶修工作者,至少還要在戶外堅守20個小時。
入冬以來,市自來水公司給工作人員配發了帶絨的套鞋、加熱鞋墊、反光棉衣和手套,充分考慮到戶外水務工作者的防寒需要。(長江日報記者王怡人)
漢警快騎寒夜查酒駕早上又上街巡邏
熱毛巾捂化摩託車上的冰塊
8日早尖峰時段,王蒙駕駛的摩託車風擋上結了冰。長江日報記者史偉 攝
6時許,東湖高新漢警快騎隊員王蒙穿好騎行服,去預熱摩託車,摩託車的前護板結了一層厚冰,他用熱毛巾捂了一會兒,冰裂開掉到地上。
6時40分,王蒙騎著摩託車準時站在雄楚大道五角塘路口,此時早高峰還沒到,路上的車並不多,這個巨大的路口,頭頂就是雄楚高架和光谷高架,四個方向的車道在高架橋下像四個風筒,寒風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生疼生疼的。
記者現場測了一下氣溫,零下9℃,體感溫度零下11℃。王蒙說,「這還沒有昨晚冷。」7日晚,他在路上查了3個小時酒駕,「回到寢室打開暖風機,緩了半天我才感覺人又活了過來!」
過了7時,路上的車慢慢多起來,陽光也從層層交錯的高架橋匝道縫隙裡穿了過來,儘管看起來藍天白雲,可就算站在陽光下,也感受不到一點溫暖。停在一邊的摩託車前護板又結了一層薄冰,車後置物箱和警燈上凝結的霧水也凍成了冰。
由於騎行服比較緊,王蒙裡面只穿得下一件秋衣和羊毛衫,為了保證警容警姿,他在路上站得筆直,他不停在各個路口巡邏,引導車流,但更多的時候他需要站在路中間,四面八方的風都往他身上灌,「還好隊裡發了保暖圍脖!」(長江日報記者魏娜)
地下通道 頂部掛凌 城管人員緊急排險
城管隊員清理冰凌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盧成漢 通訊員李軍 王凱)8日清晨,因氣溫持續偏低,發展大道漢口火車站地下通道內上方結出碗口粗的冰錐,危及行車安全,江漢區城管執法局及時組織力量對冰錐進行了清除,排除了安全隱患。
8日8時許,市民及計程車司機通過城管熱線反映,位於發展大道的漢口火車站地下通道頂部懸掛有幾處碗口粗的冰錐,隨時有可能脫落,引發安全事故。
接到情況反映後,江漢區城管執法局立即安排巡查人員進行現場查看,發現通道內頂部確實有滴水結成了冰錐,最短的約1釐米,最長的有七八十釐米,大約覆蓋通道內十餘處地方。由於該地下通道只能機動車通行,而且頂部冰錐距離地面很高,他們便緊急調度環衛工人站在灑水車上對通道內沿途冰錐進行清除,同時安排皮卡車設置安全範圍提醒周邊車輛注意通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清理,4名環衛工人將通道內13處結冰點全部清除。
長江日報記者探訪寒冬下的勞動者
他們很「凍人」 市民很暖心
對當天武漢的氣溫,有網友調侃:平時早上出門需要毅力,今早出門需要勇氣。
8日早上,長江日報記者兵分多路,迎著寒風走上街頭,走近一群維護城市正常運轉的「有勇氣」的戶外勞動者。
■ 菜農楊傳芹:天冷菜甜價格高 手凍得紅腫但心裡美
5時許,天還沒有亮,黃陂區王家河街青雲村村民楊傳芹已經起床準備下地了。
郊外的村莊天寒地凍,59歲的楊傳芹顧不著「凍人」,趕著收割家裡的三畝白菜。她穿好棉褲棉鞋,戴上帽子,圍上長圍裙,帶上筐子下地收菜。
天邊的微光顯示這又是一個大晴天。土路被凍得有點硬,池塘上結了厚厚的冰。楊傳芹說今年特別冷,感覺10多年沒有這麼冷了。小白菜上結了厚厚的白霜,楊傳芹說這樣的菜最好吃了。
摘菜幾分鐘,手就被凍僵了,搓一搓繼續摘。嫩嫩的葉菜一會兒就堆滿筐。一個小時可以摘20多斤菜,到8時已經有近50斤。楊傳芹的棉鞋和棉褲被露水打溼了,手也凍得紅腫沒有知覺,「這個天氣也不能戴手套做事,否則手套一下就打溼凍硬了」。
「不過今天收購價格比昨天又漲了一元錢,這幾天價格較上周已經翻倍了!」楊傳芹笑得合不攏嘴,「對於莊稼人來說,冷不怕,就怕東西賣不出好價格。這幾天菜好吃,收價高了,冷一點值得的,恨不得再冷幾天,我這幾畝地都收完就好了。」
■ 環衛工周美容:五層衣服兩雙手套掃大街
6時30分,漢陽鸚鵡大道銅鑼灣廣場門口,建橋城管所環衛工周美容揮舞一把大掃帚正在晨掃。她戴著毛線帽、口罩、手套,全身上下,只有眼睛和耳朵暴露在空氣中,「前兩年我手腳都凍了,今年我能包都包起來,衣服穿了五層,秋衣、背心、毛衣、棉襖、環衛制服,手套戴兩雙。」
儘管如此,周美容的耳朵還是凍傷了,記者在街頭站了幾分鐘,手和臉就凍得生疼。「今天是冷,不過我們習慣了,做個把小時清潔就暖和了。」周美容說,「單位給員工發了防雨雪的長棉服,做起事來有點不方便,也不捨得穿。」記者從漢陽區城管執法局了解到,環衛集團總公司為一線環衛工人配發了暖手寶、護膝、護腰、圍脖等防寒護膚用品,同時每天為一線環衛工人準備薑茶。
「我們晨掃是從5時開始的,要趕在早高峰之前做完,不然車多了不好掃,也不安全。」周美容家住建港,每天早上4時30分起床,簡單洗漱後開15分鐘電動保潔車,就到崗開始工作。
清掃過程中,周美容看到路面上一攤凍結成冰的積水,忙走回保潔車,拿來一隻小桶,仔細撒上融雪劑。「這個必須馬上處理,不然一會上班的人多了很容易滑倒,撒上去化得很快。」
7時12分,路燈熄滅,天色大亮。周美容收起大掃帚,晨掃結束,她坐上電動保潔車,準備開始轄區內的巡迴保潔。在她身後的街道,已是一片潔淨。
■ 漢江灣橋建設者萬宇航:不穿羽絨服橋上橋下步行2萬步
6時50分,漢江灣橋建設現場,寒風刺骨。記者看到,建設者們三三兩兩前往橋面,他們戴著安全帽、背著工具包,因為太冷,不少人縮著脖子、雙手插兜。
記者跟隨中鐵大橋局漢江灣橋項目部安全員萬宇航,一起上崗。記者穿著羽絨服、戴著帽子,仍然感覺很冷,可是萬宇航的工裝裡卻只套了件衝鋒衣。「安全員的工作就是全場巡查,我一天橋上橋下至少要走2萬步,雖然天氣冷,但一般不穿羽絨服,因為太臃腫,在現場做事不方便,有些地方太窄了,鑽不過去。」他笑著說。
7時許,萬宇航爬工程梯上到漢江灣橋的橋面,召集小組開班前安全講評會,提醒施工人員要注意安全防護,尤其是高空作業要規範系安全帶等。隨後,他沿著橋面,從漢口岸向漢陽岸巡查,檢查護欄、橋面以及各種機械設施。
記者跟著他一路走,一路看,江風颳在臉上感覺刺疼。在現場走了1個小時,手心、腳心微微發熱,口罩打溼了,裡面全是水。萬宇航說:「早上起來雖然很冷,但天天可以在橋上看日出,看著橋一天天建成,其實心裡挺開心的。」
中鐵大橋局項目部一早熬製了生薑紅糖水,送到150多名建設者手上。
■ 快遞員董露:感覺比平常冷,動起來就熱了
「京東快遞,這是您的包裹。」9時40分,古田二路一家汽配店裡。34歲的女快遞員董露為店老闆趙先生派送了一臺電取暖器。
寒風冷冽,董露的臉凍得有些發紅,因為需要打電話、掃碼,以及拿取物品,她的手上雖然戴有半指手套,尤其是將物品遞給客戶時,她總是下意識地取下手套,「這樣感覺是對客戶的一份尊重吧!」
雖然已是太陽高掛,但隨行的記者仍感到冷。董露送了幾趟快遞後,乾脆摘掉手套。「早上出門,感覺比平常要冷,但動起來身體就熱了。」但她仍不時會搓一搓通紅的手。
送上包裹,給客戶緩緩帶上門,如果看到客戶門口放有垃圾袋,她會將它們帶到樓下的垃圾桶裡。
在她所服務的華潤翡翠城,她發現一件包裹上沒有客戶的具體房間號,撥打貨單上的客戶手機號,聽筒裡傳來「你撥打的是空號」。董露知道,自己又碰到「疑難包裹」了。她不願作退件處理,而是決定先把其他包裹送完,再通過貨單上留下的400號碼反向查詢,爭取找到更準確的客戶信息,把包裹給人家送達。她說:「快到過年了,都是過年要用的東西,多想想辦法。」
為了抗寒,她所在的京東物流為一線快遞員訂製了專業的防寒口罩。對於公司的這些人文關懷,她心懷感激。
■ 地鐵1號線值班員張力:沒有戴耳罩,是判斷失誤
「冷冷冷!」10時30分,換崗回到車控室的張力跺著腳為自己衝了杯紅糖水。手捂在暖暖的水杯上才漸漸有了知覺。「我以為太陽出來了會暖和,所以剛才沒有戴耳罩,判斷失誤,現在耳朵快凍掉了。」張力提醒身邊同事。
張力是軌道交通1號線二七路站值班員,工作是在站臺上迎送列車,關注乘客上下車情況。因為所在車站是露天站臺,張力雖然和同事每半小時換一次班,但這半小時的冷也夠受。
10時換崗前,她見太陽曬上站臺,沒有戴手套和帽子就「輕裝」上陣了。5分鐘後,她就感到頭頂的太陽只發光不發熱,雖然身上貼了暖寶寶,可還是冷。當時,記者測量站臺氣溫僅零下3℃。作為島式站臺,四面通風,且車站周邊沒有較高建築,冷風灌進來吹在記者臉上都如刀割般生疼。
由於要拿對講機,張力的手時常暴露在冷空氣中。她常會相互拍拍雙手,「還好還好,還有知覺。」
張力說,零下3℃其實還好,最冷的是早上6時開班的時候,氣溫是零下8℃左右,那才是真正的冷。「執勤結束去洗手時,明明從水龍頭出來的是冷水,可我洗起來卻覺得是熱水。」張力說。
記者當日穿著厚厚的雪地靴,但站在站臺不到十分鐘就已經感到腳凍得難受,張力每次站崗半小時後「腳早就沒有知覺了」。
據悉,為了保障員工在極寒天氣裡的保暖,車站為一線員工準備了手套和耳罩,同時,值班站長也會加大巡站頻次,時刻關注他們的工作狀態,氣溫太低時,幫助站臺崗位員工換班,減少受凍時間,讓他們多多保暖。
長江日報記者潘璐 王慧純 陶常寧 金文兵 郭佳 通訊員陳善文 倪留青 謝銘輝 周玉琴 李紫君 肖贇 曾斯 產啟鬥 王丹 稿件統籌:蔣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