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裡,「曾」的準確意思是什麼

2021-01-07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7課,講兩個字,都是《說文解字》「八」部漢字,分別如下:

1、尒。讀ěr,就是「爾」,但又不完全等同於「爾」,因為爾字後來有更多的詞性,比如代詞、助詞。《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尒,詞之必然也。從入、丨、八,八象氣之分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尒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為之。」所以,尒的本義就是肯定句的句末語氣,相當於「然」。【猜想】「尒」的字形就像一個人說了一句肯定的話,或者做了某個「判斷」,中間的「丨」,指的是這個「判斷」,而兩邊的「八」是人的口氣分散的樣子。

需要注意的是,尒字在現代詞典201部首檢字法中,歸入「小」部,檢索請到「小」部。

「尒」後來就寫做「爾」,比如雲爾、果爾、不爾等,「爾」字現在簡化字寫作「爾」。《說文解字》另有「爾」字,意義要多得多,到本字時再詳解。

尒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尒的小篆寫法)

2、曾。「曾」是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兩個讀音。201部部首檢字法歸入曰部。

(一)中華書局版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zēng。給的解釋是:「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曰、囪(古囪字從「囗」字框內一個「小」字)聲「它的本義必須從字形來分析,字形演變如圖:

(曾的字形演變)

這個字有爭議:楊樹達的《釋曾》:「曾從曰,從囪,從八,蓋口氣上出穿囪而散越也」,「故訓為語之舒。」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字的本義就是人從胸中長出一口氣,吐出來的樣子。但是於省吾的《釋曾》卻說:「古文曾字無從囪從日者,許說失之。」他認為許慎說的不對。都是名家,爭論我們先放著,暫按許慎的說法理解,就是「詞之舒也」曾的本義就是長舒一口氣。

本義之外,曾字在後來繁衍、引申出來許多意思,舉常用的說一說:(1)用作副詞。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關於這個字義,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曾之言乃也。」比如《詩經.衛風.河廣》有:「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這裡的刀通「舠」,指小船。這句詩的大意是:誰說黃河廣又寬?其實它是一條小船也容納不下。誰說宋國遠又遙?其實不用一個早上就可以到達。這是宋人思歸不得的詩,黃河不寬,宋國也不遠,想回去並不難,可是他(或她)卻因為某種限制不能如願,於是有了這首詩。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2)用作副詞。表示相承,相當於「則」、「就」、「是」。《廣雅.釋言》稱:「曾,是也。」《廣韻.登韻》有:「曾,則也。」比如《淮南子.修務訓》有:「三代與我同行,五伯與我齊智,彼獨有聖智之實,我曾無有閭裡之聞、窮巷之知者何?」高誘的《淮南子注》稱:「曾,則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和我德行相同,春秋五霸和我智力相等,他們偏偏享有名實相符的「聖智」聲譽,我則在鄉裡窮巷中無人知曉,這是為什麼呢?

(常州「春秋五霸」石刻)

(3)用作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方言》卷十:「曾,何也。湘潭之原,荊之南鄙,謂何為曾。」在方言裡有這種用法。《論語.八佾》有:「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即是這種用法。嗚呼,為何泰山還不如林放呢?根據禮制,諸侯國疆土內的山嶽,應該由諸侯主持祭祀,季氏要去祭泰山實際是一種僭禮的行為。當時,冉求正擔任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孔子教徒)

(4)重。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比如曾祖;曾孫。《爾雅.釋親》裡有:「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另一段又說:「孫之子為曾孫」郭璞的《爾雅注》稱:「曾,猶重也。」(5)又用作謙詞。猶「末」。《左傳.襄公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稱:「曾臣,猶末臣」孔穎達又補充:「曾祖曾孫者,曾為重義 ,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卑之意耳。」

曾還通「增」,通「橧」。此外,曾還是姓氏,也是常見姓氏,《通志》有載。

(二)曾字的第二個讀音讀céng。讀音出《廣韻》:「昨稜切」(古今讀音不同)。讀這個音時也有幾個意思:(1)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已經進行,相當於「嘗」、「已經」,比如曾經、曾是。《廣韻.登韻》:「曾經也。」比如晏殊那闕著名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詞裡的曾,就是「曾經」的意思。

(《浣溪沙》詞意)

這是晏殊的代表詞作,暮春時節,花兒都不得已、無法挽留地落了,好像是曾經相識的燕子飛回來了。前一句哀傷惋惜,後半又深抱希望,所以耐讀。

(晏殊像)

(2)深。陸機《招隱詩》有:「哀音附靈波,頹響赴曾曲。」雖延濟注說:「曾,猶深也。」(3)通「層」。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曾,假借為層」。作「層」講時,有兩個用法:一個是「重疊」,如杜甫《成都府》:「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仇注說:「曾,音層,層,重也」;另一個是「高」,江淹的《別賦》:「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李善作註:「曾,高也。」

曾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曾字的小篆寫法)

隨著課程的深入,我們已經開始講到一部分非名詞類漢字,學習這些漢字的課程將更為枯燥。大家要沉下心。

(【說文解字】之11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有這倆成語,這首詞好背多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這首詞很眼熟。一則是因為是晏殊的代表性詞作,在平時的時候見到的可能性比較大;另外一則,則是因為這首詞中的下闕,有兩個很眼熟的成語,一個是無可奈何,一個是似曾相識。一曲新詞酒一杯這首詞是詞人晏殊的傷春之作,有著婉約詞的典型特徵。
  • 把燕子寫得出神入化的十首詩詞:似曾相識燕歸來
    把燕子寫得出神入化的十首詩詞:似曾相識燕歸來燕子是益鳥,常常在屋簷下築巢,與人類友好相處。燕子是候鳥,秋去春回,一年一度,所以有「舊燕歸巢」的成語。燕子喜歡雙宿雙飛,詩人常將雙飛燕比作「忠貞的伴侶」。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簡評:這是一對在細雨中歡快穿梭的燕子。它們讓落花下那個孤獨的人,更顯形單影隻。(4)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 似曾相識燕歸來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看到了相似的或者重複的...
    似曾相識燕歸來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看到了相似的或者重複的場景時間:2020-03-16 14:36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似曾相識燕歸來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代指看到了相似的或者重複的場景 釋義:似曾相識的燕子又回歸畫簷。 引申:指看到了相似的或者重複的場景。
  • 宋詞中的千古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50句《浣溪沙》經典佳句!
    根據《全宋詞》裡統計,唐宋文人及其熱衷填浣溪沙詞,所填數量在各詞牌中位列首位。寫的人多了,佳句也就多了,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出自該詞牌。唐五代「浣溪沙」民間曲辭主題豐富,如女性、隱逸、羈旅、愛國等主題,其語言俚俗,風格質樸;文人詞則主題趨向統一,多言閨情、相思,用語綺豔,風格婉轉含蓄。
  • 燕子雙飛去——家燕
    宴殊在《破陣子》中寫道「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又寫道「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可見詞人對「燕」這個意象寄予了充沛的情感,前者是將燕當作春的象徵,當作春的信號。後者燕子成雙入對,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
  • 為何人類記不住三歲前的記憶;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似曾相識」:描述的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雖然是第一次見到某個場景,卻感到在什麼地方見過、或經歷過這個情境。人群中超過2/3的人,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感覺;大約有1/3的人有過多次類似的體驗,特別是15-25歲的年輕人。
  • 詩詞大會必考題,有似曾相識感覺的一首唐詩,你能想到另一首嗎?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朝詩人晏殊曾對著春光流逝,無限感傷。然而已經遠去的歲月,早已帶走了文人墨客們的悲歡離合。但是他們創造的絕妙詩句,猶如他的那一句似曾相識一樣,即使千年過去,似曾相識的味道,依然不改。
  • 為何在陌生的地方,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專家:或許已進入平行世界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人麼你再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就是在做一件事或者再看到一個事務處的時候,老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仿佛目前所經歷的這件事之前也發生過,而且是一模一樣的場景。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是只存在於某些特定人物。
  • 似曾相識燕歸來
    燕子在北方是最常見的動物之一,也可能由於太過平常,反而有許多人並沒有認真去了解過,一句兒歌,一個影視劇人物的名字,一個倏忽掠過小小黑影而已。有的人以為它住在自己家從不離開,有的人不知道它每年都會再來。
  • 魔女之旅——似曾相識燕歸來,故曲已息韻不再
    後者的17年的大熱也有目共睹,末日公路+新日常系的風格獨樹一幟,在茫茫番海裡望過去,無論什麼時候它都在那最顯眼的第一梯隊中最顯眼的位置上。而眼下最新的10月動畫季,由C2C掌舵的新作改編動畫《魔女之旅》,和前面兩個前輩比起來,就多多少少的顯得有點... ...奇奇怪怪沒有腦袋。
  • 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儘管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經常扮演紅娘角色,但是,人們卻總把這種感覺視為虛構的。其實,它真實存在。早在1000年前,宋朝的晏殊就把它寫入了他的絕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道出了似曾相識與我們邂逅的真實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聲稱自己有過似曾相識的感覺。一位80歲的美國工程師最近發現自己的記憶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