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成都高新區打造的雙創地標菁蓉匯啟用不到3年的時間,已引進31家國內外知名孵化器,吸引線上線下1890家科技型創業企業和項目入駐。 王 焱攝
成都高新區以產業培育為核心,堅持市場化、精準化、精細化方向,精準匹配要素資源,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構建以種子期雛鷹企業、瞪羚企業、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等為重點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聚集各類企業12.9萬家,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227家,上市掛牌企業145家……作為四川省成都市新經濟活力區和國際化合作的核心功能載體,成都高新區是科技、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聚集區,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的各類企業既是這些要素的載體,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在這裡,「雙創」步履不停,政策不斷升級。11月22日,在此前已有多項扶持政策的基礎上,成都高新區召開產業培育大會,發布《關於深化產業培育實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意見》(以下簡稱產業培育政策),該政策共18條,提出加快構建以種子期雛鷹企業、瞪羚企業、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等為重點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在這裡,民營企業眾多,他們是「雙創」的主力軍。通過進一步深化產業培育機制,成都高新區提出要以產業培育為核心,推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把產業培育提升到「生命線工程」的戰略高度,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本土企業,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解決發展之困
產業從「做大」到「做強」
「壹玖壹玖已經在500多個城市開設了1200餘家門店,通過新零售、新團購、新經銷的模式,從自己做生意發展到搭建平臺幫助商家做生意。」壹玖壹玖酒類平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輪值總裁劉運強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通過藉助網際網路打造酒類銷售平臺,公司將向輕資產化、服務化方向邁進。
10月18日,壹玖壹玖獲得阿里巴巴集團20億元戰略投資。「阿里入股後,公司治理結構更加完善和規範,阿里的資金和資源優勢有利於公司實現快速擴張。」劉運強說。
成都高新區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精準施策,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支撐、人才賦能、專業服務等全方位服務和支持。
從種子期雛鷹企業到龍頭企業,成都高新區的產業培育政策一直在完善。如今,政策升級更要直面企業發展之困。
「以降低經營成本,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為突破點解決企業發展困難,以優化企業服務、推進體制改革為關鍵點釋放企業成長活力,營造一個高端、高效、高速運轉的生態圈,破解資本、成本、市場、技術等企業成長痛點。」長城戰略諮詢成都業務中心總監周濤總結。
「我們現在和今後政策的導向是希望總結過去產業培育和扶持的經驗教訓,爭取實現梯度培育,實現精準施策。」對18條產業培育政策,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繆曉波如是說。這些政策涵蓋了企業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鏈條,對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從「做大」到「做強」的新跨越有著積極意義。
梳理這些政策,不乏亮點。首先,有不少真金白銀、實實在在的激勵措施。比如,對經認定的孵化載體每年進行綜合評價排名,對5000平方米以下的前10名和以上的前5名,分別給予300萬元、最高500萬元支持;鼓勵樓宇引進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經認定後,每引進一家,給予樓宇運營方10萬元一次性獎勵。
其次,探索以設立專項資金的形式進行產業生態圈培育。每年設立業界共治專項資金5000萬元,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合作的模式推動產業發展。每年設立2億元新經濟應用場景專項資金,實現財政科技投入的金融化、市場化和槓桿化轉型。
「我們將堅持市場化、精準化、精細化方向,突出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精準匹配要素資源,推動優質企業梯度發展。」繆曉波說。
健全服務體系
企業享受到更多便利
「我們是一家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歷來很大。初創期得到了成都市、成都高新區的項目補貼,現在企業發展有了一定規模,我們也注意到成都高新區在人才、產業、政策資源各方面的聚集度都越來越高,企業的發展需要這樣一方沃土。」成都縱橫大鵬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小燕告訴記者,企業今年已經獲得各類資金補貼800餘萬元。
作為國務院批准的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高新區相繼制定出臺「雙創新政十條」「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6條」「金融新政20條」「金熊貓人才計劃」等政策,構建「大孵化」體系。同時,高新區發揮政策先行先試優勢,推行「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試點、「放管服」改革等多項制度改革,區域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好的服務體系讓企業發展迅速,企業的快速成長又反哺了地方經濟。
醫雲科技有限公司是從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創業場走出來的企業,已成長為國內領先的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成都高新區給我們提供了房租、稅收、人才引進、資金等很多服務,猶如雪中送炭,幫助公司突破發展瓶頸、快速成長壯大。」醫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王仕銳說,未來醫雲科技希望通過資本注入等方式,更好地帶動成都高新區大健康產業發展,同時也希望藉助成都優質醫療資源,與成都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一起,將成都網際網路醫療打造成新經濟的一張名片。
成都高新區還打造了西南首家連接海內外的連鎖型高新技術服務超市,通過聚集政府、高校院所、市場機構等高新技術服務資源,為企業提供自選式、便利式的專業服務。現在,高新技術服務超市已入駐321家相關服務機構,匯聚創新創業要素資源3187項,累計使用創新信用券次數達6290家(次),降低企業成本超過5000萬元。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已建成各類創新創業孵化載體93家,總面積達430萬平方米,公共技術平臺85家,總體規模和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打通供需通道
產業生態圈逐步形成
在11月22日召開的產業培育大會上,成都高新區宣布每年設立5000萬元業界共治專項資金,對圍繞重點產業設立的業界共治理事會給予每家每年最高1000萬元支持,用於開展規劃編制、企業服務、項目促進、生態營造等,支持企業集群發展。
「成都高新區現有企業超過12萬家,傳統單純依靠政府主導的產業生態圈構建存在3個痛點。首先是政府掌握的資源難以精準對接企業的需求。其次是企業間聯絡分散,缺乏影響政府決策的渠道。第三是社會中介資源豐富,但供需對接難,交易成本高,難以有效服務產業。我們必須精準施策,打通供需通道,構建產業治理的新模式,提高產業生態鏈培育的效果。」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方存好表示。
成都高新區通過成立產業細分領域的業界共治理事會,構建了由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創投機構、科研單位、專家等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這一模式打通政府服務和企業需求對接的難題,充分賦能業界共治理事會的工作,支持他們在產業規劃、扶持政策、協調解決問題等方面發揮紐帶作用,承接部分政府職能,提升產業服務的水平。
在今年9月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成都高新區大數據和網絡安全業界共治理事會正式揭牌。從國際實踐看,「業界共治+法定機構」治理模式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成都高新區也將開展這一有益探索。
繆曉波表示,按照《成都高新區創新創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成都高新區將聚集科技企業10000家,創新創業載體面積累計達到1000萬平方米以上,新增發明專利授權5000件以上、產值3000億元以上、上市(掛牌)企業100家以上,形成各類雙創企業和載體繁榮發展態勢。